分享

大师下午茶 | 许钦松艺术漫谈:岭南山水画的创新密码

 竹心闲人 2019-07-23

2012年,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上映,引发了一股美食文化风潮。其海报设计创意精妙,远看似一片“腊肉”,细看为山水画,糅合两项传统文化精粹,雅俗共赏,为观众称赞。

随着纪录片热映,这幅海报还差点引发一场官司。海报中的“腊肉”原型出自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的代表作品《岭云带雨》,在设计时并未征得许钦松的同意。

有趣的是,许钦松认为《舌尖上的中国》反映中国文化,海报设计也很有内涵,决定授权央视无偿使用这幅画作,并发表妙论:

“中国画是中华文化之色的代表,中国美食是中华文化之味的代表,色味相和,别有一番趣意,美美与共,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许钦松,岭云带雨,215x628cm,2007年

从身边的山水人文提炼岭南精神

许钦松是岭南画派的继承者,这幅《岭云带雨》则是当代岭南山水的代表作。从年少开始,许钦松便与山水画结缘,在此后的大半岁月中,山水画成为他寄托与抒发内心性情的工具。

岭南山水画起源于清末民初,推崇“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理念,既如西方印象派般注重写生,并吸纳油画造型艺术,用传统笔墨处理光影和结构,在当时纷呈的国画流派中,令人耳目一新

▲高剑父 ,东战场的烈焰,166×92cm,1932年 

许钦松认为,岭南山水的奇峰突起改写了中国画的格局,让日趋没落的山水画得以华丽转身,找到了进入现代的发展路径。

在创作时,许钦松继承了岭南山水注重实地写生的传统,亲身游历祖国河山。在他看来,当艺术家投入情感抒写自然的时候,心境即会慢慢地跟山川互相交融。

▲许钦松,舒卷万里,600x240cm,2011年

在游历中,大自然恢弘的生命元气和苍茫的天地之力令许钦松深深折服,他用笔墨勾勒、描绘他眼中的山川,尝试表达这种源于自然的感动,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独特的笔墨语言。

融会贯通,描绘时代山水

许钦松创作的山水画多为大景,场面宏阔、气势博大,具有鲜明的辨识度。远观可感到磅礴的气势,靠近就能发现他凝重如刀刻一般的皴法

这种独特的刀刻皴法源于许钦松是一位优秀的版画家,他把版画的黑白美学用于山水画的创新,使版画的黑白审美和国画的气韵生动融为一体

▲许钦松,丰碑,600x240cm,2011年

从他“以笔为刀”可以看出,在绘画技法上,许钦松继承了岭南画派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在追寻先辈的路径上别出机杼。

他吸收改造西方焦点透视,形成新视觉法“广远法”;从传统山水笔法改良出“积笔法”,并以版画的“刀法入画”;在传统书画笔墨基础上,提出“大笔墨观”。

▲许钦松,大岳涌云, 239x600cm ,2016年

许钦松的山水画里,多见浩渺河山而鲜少人迹。相比宇宙和自然的无限,许钦松认为人的理性与能力永远是那么有限,我们对自然的“未知”要远远大于“已知”

“因此在我的山水体系中,自然绝不是古人笔下‘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山水,而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惊扰的,是人力所不可企及的精神圣地!”

▲许钦松,南粤春晓,500x250cm,2008年(悬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万人主会场外厅)

许钦松的“圣洁山水”反对人文景观的进入,把山水画的功用层面转化到形而上的精神层面,让现代的山水画欣赏者体会到自然的永恒,心灵的净土。

悬挂于人民大会堂的《南粤春晓》,以广东南岭的奇峻风貌入画,潜台词是南粤春天的改革气息,反映出许钦松所理解的时代精神

当代岭南山水前路何在?

写实是岭南山水画的一个“遗传基因”,画家们走进山水之中,直接面对自然界,从中激发新的创作思维,将中国画从晚清沉闷乏味、了无生机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许钦松也认为,当前山水画存在过于写实,欠缺东方艺术应有的意象精神。山水画所需的意象思维、意象表达和意象精神,很难通过素描技法加以训练。

▲许钦松,大地风骨,650x230cm,2009年

国画是具有中国意象精神的东方艺术,是否适合将其归结到西方造型艺术的模式之中选才教学,值得我们重新反思。

如何追寻岭南画派前辈的足迹,在纷呈的技法和流派理念中独树一帜,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也是当代岭南山水画家面对的难题所在。

7月28日,我们邀请到了著名国画家、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做客广州文艺市民空间的“大师下午茶”活动,和大家分享他从事山水画创作数十年的心得感悟,解密岭南山水画的创新密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