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学家讲了个“故事”:奴隶贸易不是欧洲人的错

 jimyjackson 2019-07-23

文|东郭的郭

各位读者大家好,今天为大家解读的这本书是埃里克·沃尔夫的《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据说每年的春节假期是大城市本地人幸福感最强的一段日子,地铁可以横躺,马路空得让人想撒野,开上高架一不小心就超速。

可过不了几天他们就受不了了:大部分饭店不开门,饿了么几近歇业,淘宝天猫全线歇业……生活停滞了,包邮区成了瘫痪区。

于是,他们又盼着那拥挤的城市快点回来。

这是大城市与没有户口的人的故事,每年都在循环上演。在这个故事里,仿佛大城市是母体,负责提供养分,外乡人在此的生活痕迹,只是无尽地索取。

事实上,大城市是一个有机体,与每一个在此工作生活的人都密切相关。大城市的发展不是以本地人为中心的,不存在搭顺风车的外来人。

大城市与没有户口的人的故事,是本书《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的缩影,而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正是上述这样的一个故事。

本书作者是埃里克·沃尔夫,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与同领域的其他学者不一样,他擅长将人类学的微观分析与宏观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体现出了一名人类学家并不多见的历史视野。他在求学期间深受到马克思理论的影响,在这本书里也多有体现。

人类学家向来习惯以“社会”、“文化”、“民族”和“国家”等概念所代表的对象作为自己研究的单位,这些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坐落在一个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某个人群及其生活的内容;二是指这些人群及其生活与其他人群构成的鲜明对比。人类学家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拥有自己的边界。

沃尔夫在本书开篇就对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林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他提出,人类世界是一个由诸多彼此关联的过程组成的复合体和整体。如果把这个整体分解成彼此不相干的部分,其结果必然是将之重组成一个一个虚假的现实。但是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在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那里都无法看到,他们无一例外的把独立的民族当作基本的分析框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也未能幸免。

于是就有了本书名字所谓的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作为一部严肃的重量级学术著作,书名一反常态的运用了否定的表达方式:全球史是以欧洲为中心展开的,那些被欧洲征服地区的人民就成了没有历史的人。

沃尔夫通过本书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全球史根本不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也不存在没有历史的人。

这就成了一场大型的悬疑剧现场,让读者有了十足的兴趣去了解这位人类学大师到底要和我们讲述怎么样的一个故事。

这本书分为二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一种研究全球史的全新视角

第二部分,全新视角之下,自1400年之后的全球史

下面开始第一部分的内容。

根据传统全球史的思路,欧洲被认为是一个有历史有计划的文明发展过程,因此欧洲拥有一部完整的系谱。这部系谱是这样描述的:古希腊产生了罗马,罗马产生了基督教的欧洲,基督教的欧洲产生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产生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产生了政治民主制度和工业革命,工业又与民主制一起产生了美利坚合众国,美国则体现了“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欧洲人谱写的全球史中,每一个过程都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甚至就像事先规划好的一样,就连美洲人民推翻英国人的殖民统治,成立美利坚合众国也成了剧本写好的一部分。这种做法在沃尔夫看来非常可笑,他认为欧洲历史学家完全不尊重历史,他们写出的只是一个欧洲的土著神话。

正是在这种欧洲土著神话的作用之下,欧洲历史学家创造出了与欧洲西方位置相对立的“东方”的概念。在西方人享受自由民主与权利的同时,东方人则遭受各种专制主义的压迫。到了后来,又将东方国家称之为欠发达的第三世界,与之相对的则是欧洲的现代世界。这个东方世界被想象成共产主义的牺牲品,是阻碍现代化的顽疾。因此,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的使命就在于,帮助这些遭受传统束缚的国家和民族迈向现代化,必要时还会动用飞机大炮,强迫他们走向现代化。

黑格尔是欧洲主体论的拥护者,他在《历史哲学》写道:只有欧洲才有历史,诸如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是没有历史的,因为它们还处在世界历史的格局之外。

沃尔夫反对这种全球史的写法,他认为,欧洲并不是全球史的主体,只是全球史的产物,欧洲和美、非、亚洲一样,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仅此而已。处在世界历史格局之外的国家和人民,也没有在等待欧洲将它们带入世界历史。与此相反,它们也在积极的创造世界历史。欧洲有欧洲的文化,中国和印度也有各自的文化,这些文化处于不断的相互影响之中,正是这种文化间的流动,世界才被凝聚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传统欧洲学者认为只存在欧洲文化,沃尔夫则提出了“文化丛”的概念,强调文化丛中的各种文化在社会联系的多重作用下,处于不断的构建、解构和重建之中。没有哪种社会或文化是既定的,一成不变的。文化之间的流动、混合与影响不是抽象的行为,它借助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互动发生,因此,全球历史也好,文化互动也好,需要被放在变化的多重的社会联合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如上所述,欧洲中心论认为,世界史是以欧洲为中心所展开的一部历史,是欧洲人用自己的文化征服全世界,让全世界其他落后地区人民逐渐成为欧洲文化一部分的过程。而沃尔夫对于世界史另有看法,他提出欧洲和美、非、亚洲一样,只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世界史是全部文化融合的过程,而非欧洲文化征服世界的故事。

要突破传统欧洲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更好的剖析全球历史,就需要更好的工具,在这里,沃尔夫借助了马克思的“人类科学”的理念,以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

沃尔夫认为马克思的“生产”概念,是一个最有力的分析工具,这个概念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还是动态的、社会的、政治的、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就其本质而言,马克思的生产概念揭示的是各种关系直接的关联。作者以此归纳出了三种主要的生产方式: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贡赋制生产方式

3.亲族制生产方式

先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方式的出现,是在货币财富能够购买劳动力的时候。这种特殊的能力不是财富本身的固有的属性。它是在历史上发展出来的,并且需要先具备某些条件。劳动力本身不是为在市场上求售而创造出来的商品。它是人类的一个属性,是智人的一种能力。只要人可以掌握生产所需要的手段,诸如生产工具、资源等,并且不论在什么社会安排下用这些手段都能维持生活,他们便不需要将自己工作的能力出售给别人。

之所以要出售自己的劳动力,因为劳动者自己无法拥有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生产工具。譬如说,一个农民,他拥有土地和种地的工具,但是他不想使用这些工具和土地种地,他想去帮着苹果公司生产iPhone,但是他没足够的钱买生产iPhone所需要的生产线,于是他就去富士康做了生产线的工人。之所以他想去富士康工作而不是在自己的地里种粮食,这是他的一种选择。

因此,拥有财富的人能够取得生产所需的手段,诸如设备和场地,不能拥有生产手段的人,必须去到控制这些手段的人的面前,讨价还价以取得操作这些手段的许可。为此,他们得到工资以支付维持生活的必需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简单来说,是指劳动者除了自己的知识和身体,没有其他劳动所需的工具,也没有钱购买,同时,劳动者对于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没有渠道去销售。总而言之,普通劳动者有的东西不多,因此他需要去资本家的工厂工作,他只需要负责做他会做的那部分就行了,通过这部分的劳动,他获取收入用于生活,至于他不会做的部分,自然会由其他在行的人来完成。

客观而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同于奴隶制,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制度。

工厂的场地和机器都是资本家投资的,水电煤也是资本家支付的,普通劳动者作为工人生产了一个产品,要求卖掉的钱和资本家一人一半,不然就大声疾呼是受压迫的无产阶级,这种做法有点不地道。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是受压迫的人,他们读了那么多年书可不是为了受人剥削,于是都想着创业或者投身股市成为股东,结果如何这里无须再多加详述,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任何改变都是有代价的,资本家如果那么容易做,老板如果那么好当,这个世界上恐怕早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了。

第二种生产方式是贡赋制生产方式,在这种制度下,农民牧人和普通生产者可以拥有生产工具,统治阶级利用各种政治或军事手段向以上的人群收取贡赋。

很多人会认为贡赋制就是现代社会的税收制度。两者在形式上的确存在相似性,但是确实存在本质差别的。

两者最本质的差别在于,现代税收制度之下,政府收取多少税,是民主决议的过程,就拿美国而言,美国全国步枪协会(NRA)积极参与每一次的总统大选,就是试图通过这一途径,让政府做出有利于自己行业的决策。虽然很多人对于枪支深恶痛绝,但是这一参与民主决策过程的方式却是良性的。

而在贡赋制的生产方式下,统治阶级想收多少赋税,就收多少,作为被收取贡赋的农民牧人和普通生产者没有任何的商议的途径。这是贡赋制与现代社会税收制度最大的差别。

第三种生产方式是亲族制生产方式。顾名思义,这种生产方式是以亲属关系动员社会劳动,通过亲属关系,社会劳动被锁定在人与人的一定关系之中。联姻在亲族制生产方式中是扩大亲属关系的手段。在亲族制生产方式中,权力有两个主要来源:新生儿的出生以及对妇女的控制。

亲族制生产方式体现的是哺乳动物由来已久的集体智慧。黑猩猩首领控制猩猩群的主要手段是控制好自己家族中的雌猩猩,不让其他雄猩猩有与之交配的机会。狮王主要的工作是看守好自己的领土和母狮子,不让其他公狮子有机会与自己领土内的母狮子交配,狮王主要战斗的对象是其他公狮子,而捕猎的工作基本上由母狮群来完成。

沃尔夫认为,1400年之后的世界,不是欧洲人改变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全世界都变成欧洲模式的故事,而是三种生产方式在全球每一个角落不断碰撞,不断交融,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有机体的过程。

聊完以上内容,我们看到,沃尔夫使用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作为分析工具,为我们梳理了三种主要生产方式,这三种生产方式分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贡赋制生产方式和亲族制生产方式。这三种生产方式各有优缺点。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会看到,生产方式之间融合和替代的过程,完全是个体选择的结果,每个人都会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是自发的,与强权和压迫没有太多关联。

在第二部分中,沃尔夫将用这种全新的视角,向我们讲述自1400年之后的全球史。

要瓦解欧洲中心论,首先要改变欧洲是一个整体的观念。沃尔夫提出,在海外扩张阶段,根本不存在一个概念上统一的欧洲,各国的策略大相径庭,甚至在很多地方,诸强的冲突始终不断。认为全世界其他地区与欧洲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对立之所以是极其错误的,原因是既然不存在统一的欧洲理念,何谈什么对立面?

再者,把融入殖民体系的人民称之为没有历史的人也是极其可笑的做法,就好比盐融入了清水,清水变成了盐水,能说盐没有存在过吗?没有存在过的话,这杯水是怎么变咸的?欧洲各个国家内部也存在多种多样的族群和阶层,有真正掌握财富和权利的阶层,有具有一定财产技术和影响力的中产阶级,有仰仗别人提供面包和水而且经常挨饿的跟随者阶级,还有生活在社会关系网边缘的流浪汉阶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流浪汉阶层和跟随着阶层的数量不断减少,中产阶级的数量不断增加,因为这种融合,是否就可以把流浪汉和跟随者阶级也称为没有历史的人呢?

因此,没有中心化的欧洲,也不存在没有历史的人,有的只是生产方式的碰撞和融合。

在传统专家的版本里,欧洲人就好比是游戏中的主角,而其他地区的人就如同游戏中的怪物,等着被主角征服和消灭,在这个版本里,是正义对邪恶的碾压,是先进文明对于愚昧文明的拯救。而在沃尔夫的版本里,欧洲人带着更多的需求和更好的获利的机会,前去和全世界各地的人民共同搭建财富之路,双方合作的前提是共赢,而军队只是在无法顺利建立产业链的时候的手段,众所周知,军队可以用来攻城掠地,但对于经济发展是无济于事的,蒙古铁骑帝国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征服了欧亚大陆,却因为无法与当地人形成共赢的经济联盟,最终土崩瓦解。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沃尔夫版本的全球史讲述了怎么样的故事。

14世纪,欧洲气候恶化,农业增长停止,人口下降,税收加重,导致各地的反叛。为了平息危机,欧洲各国不约而同的目光转向了欧洲之外的其他地区,试图通过海外市场的发展,缓解国内的矛盾。

葡萄牙和西班牙打通了前往东方和美洲的新航线,之后荷兰英国和法国也相继加入。在短短两个世纪内,欧洲各国将他们的贸易活动范围扩大到世界各大洲,全世界都是他们的战场。各国争夺资源的焦点主要为以下四类:美洲的白银,北美洲的皮货,跨越非洲和美洲的奴隶,以及亚洲的香料。

以北美洲的皮货为例,欧洲各国的皮货贸易在北美得到繁荣和发展,不断吸引着新的美洲土著居民加入到这个商品交换网络中。不同的土著部落由于参与到这个交换网络中,而有了不同的命运,有的因为遭受传染病而人口大为减少,或者发生分化而被迫迁徙,有的为了更好的发展与其他部落结盟或者合并,有些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和军事上强大成为皮货贸易的更大受益者。这些部落发展了一种新的文化结构,这种文化结构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欧洲人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在18世纪末之前,印第安人在政治和军事上依然是独立的。而欧洲各国由于彼此在北美洲处于政治和军事上的敌对竞争关系,因此都想要得到印第安部落的支持,欧洲各国向他们供应商品,包括武器。结果,印第安人与欧洲人之间的商品与服务交换,与其说是商品交换,倒不如说更像是互赠礼品,因为这种交换暗示他们之间的关系超越物质,更类似同盟。

如果能够获得欧洲人的商品和礼物,说明这个部落的势力获得了欧洲人的认可,相当于获得了某种欧洲的认证。在印第安人亲族制为基础的部落中,那些有头有脸的首领和大人物,他们获得的欧洲的商品越多,意味着认证的含金量也越高,如果这些首领能把商品分配给部落里的人,更能彰显他们的卓越,提升他们的影响力,其他部落与之建立盟友的意愿也就更强烈。

与欧洲人长期进行皮毛贸易的印第安部落因为这种接触,经常会发生两种结果:一个是原住民人口的突然减少,主要原因是美洲原住民没有对于欧洲疾病的免疫能力。另外一个是原住民群体经济活动的重心转移,社会关系也发生改变。

不少现代人,包括欧洲人自己,会习惯性的把初到北美的欧洲人,视为拿着武器四处屠杀印第安人的刽子手。而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大多印第安人死于欧洲人携带的病毒,而与大屠杀或生化武器没有关系。

在北美的皮毛贸易的过程中,印第安人的部落之间,英法之间,处于不断的博弈中,各方都希望从皮毛贸易中占得更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印第安各个部落,欧洲各国商人、传教士和士兵都是故事的主角,他们都是历史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的历史是全球史的一部分。把印第安各个部落的主角从故事中删除,故事就变成神话了。

在欧洲商人巩固了其经济与政治的地位以后,提供皮毛资源的美洲原住民与欧洲人的关系由平衡转为不平衡。主要原因在于,在国际战争减少以后,出于政治动机而由欧洲官方流动到美洲原住民联盟的货物也减少了。

而美洲原住民愈来愈依赖欧洲商人的商栈。以前他们只是在做皮毛生意的时候才去商栈,现在他们习惯了欧洲的商品,不做皮毛生意的时候也会去商栈购买欧洲商品。这种依赖性日增,迫使原住民中的皮毛猎人愈来愈致力于皮毛贸易,以偿付欧洲商人借贷给他们的货物。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生计活动,成为外包工制度中的专业劳工。

欧洲的企业家提前借给原住民生产原材料和消费方面的货物,将来原住民以皮毛来偿付,有的原住民部落欠了欧洲企业家几十年的皮毛贷款。这是北美印第安部落版本的花呗故事。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非洲。非洲的贸易主要体现为奴隶贸易,把奴隶贸易简单归罪于欧洲人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事实上,非洲的奴隶贸易是欧洲各国与非洲各部落形成的一系列密切合作的劳动分工:非洲部落负责捕捉奴隶和陆路运输,欧洲各国负责奴隶的跨海运输、驯服奴隶以及奴隶的最后分配,这场奴隶贸易的初衷是响应美洲大陆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得到了非洲本地部落的积极响应,双方在贸易的各个环节上密切协调和配合,造就了奴隶贸易的空前规模。在西非,奴隶贸易不但使当时的一些国家如贝宁得到了巩固,还促成了新的国家如阿赞德和达荷美的产生。因此非洲部落人民与欧洲国家人民一样,是非洲历史的积极参与者。

这和很多人想象中的,非洲全是奴隶,欧洲人如同捕捉野生动物一样,一船一船的把黑奴运往美洲的故事完全不一样。事实上,真实版本更接近于,非洲部落在欧洲人的帮助下,向美洲输出非洲过剩的劳动力,奴隶贸易中,非洲人民的意愿是无法被忽略的,忽略了这些意愿,欧洲人就成了邪恶的化身了。

欧洲各国在各大洲与当地部落和民族的互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走向全球做好了铺垫,因为这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各地经济模式从贡赋制与亲族制转变为一种能支持资本主义企业的结构,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贡赋制关系转变为足以支持资本主义企业的结构;

其次,国家工具的正式建立移除了统治阶级对于生产资源的垄断,通过消弱贡赋制君主对国家机器的控制而满足资本积累的需求

第三点,国家投资用于创造运输和流通的基础资源的建设,从而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

第四点,建立新的法律体系,保护私人财产,推动新形式的劳动契约。

最后,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以保护新兴工业抵抗外部的竞争,或者打开外销的市场。 综上所述,在沃尔夫版本的全球史中,欧洲人带着需求和获利的机会,前去和全世界各地的人民共同搭建财富之路。很多大洲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这种新型的贸易环境,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在这种大趋势之下,各地经济模式从贡赋制与亲族制转变为一种能支持资本主义企业的结构,为资本主义日后走向全球,铺好了路。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在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资本主义投资的带动,一连串相互关联的发明建立了机器生产的主导地位,首先是纺织业,其次是铁路网的建设。欧洲与美洲各国很快便起而仿效英国。新兴的工业生产需要原料与粮食以支应新的“世界工厂”。

当在资本主义支持下的工业生产改变了工业化地区时,同样强大的力量也造成全球供应地区的人民生活的变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传播不仅推动了新的商品流动,也促使大规模人口朝向新近发展的工业中心流动。世界目睹了工人阶级的诞生,随着地区与加入积累过程的时间点的差异而有着众多面貌。为普遍的动力所驱动,资本主义也造就了自身的多样变化。

这一过程最终导致产生了一个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控制的复杂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是大量的附属地区,这些附属地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贡赋制以及亲族制生产方式自主结合的产物。

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结合是当地民族在欧洲人的武器前被迫接受的结果,如前所述,欧洲人在北美洲在非洲的开拓过程中,提供的更多的是市场需求和愿景,主要推动历史进程的还是当地部落和民众自发的意愿。

综上所述,无论是欧洲人,美洲印第安部落人民,非洲部落人民亦或亚洲各族人民,在经济活动中,每个人都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而放在全球范围内,相较于贡赋制与亲族制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模式,更有利于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做出最优的选择,因此与其错误的称1400年之后的全球史是“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不如称之为,“资本主义和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更为合适。当然,在理清了历史背后的逻辑之后,相信读者自能做出自己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