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建修缮技艺传承中的摸索 — — 记故宫养心殿工匠培训

 昵称63703230 2019-07-23

紫禁城即将迎来六百岁的生日,在不断修缮中,它已辗转度过了十个甲子。但是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它算是很年轻的一员,从古朴劲拙的山西木构到如翚斯飞的江南飞檐,因为年代尚不久远,明清建筑其实是中国木构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我们一面欣喜地惊叹前人建筑智慧的精彩,一面又常常为各种不当修缮造成的损失扼腕。如何让古建筑“益寿延年”,如何让古建修复技艺有序传承,使修缮工作物尽其用,修得其人,已经成为不可移动文物修缮急需解决的问题。

▲ 石作培训实操现场

古建修缮的人才危机

“人”的危机,现在不仅仅是紫禁城一处古建修缮中所面临的困境,而是整个古建行业,乃至文物修复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现代精细分工、效率优先生产模式下,如何培养一名合格的工匠。

▲ 石作工匠选拔操作现场

以木匠而言,解放前学徒要经过三年零一节,徒弟跟随师傅学手艺,经过三年零几个月(到第四年的端午节)出师。在手工业作坊时代,对于匠人的要求是全面的,就瓦匠来说,不但要会苫背、瓦瓦,还要会墁地、砌墙,就连灰浆的调配,砖石的选用等工作,都必须亲自过手。这使得旧时代的匠人不但具有全面的能力,在多年的从业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49年以后,古建修缮技艺传承进入新阶段,取消了传统的拜师程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沿袭着这种形式。工匠以古建单位为组织形式,技艺在工程队内继续以老人带新人的方式有序传承。以故宫博物院为例,20世纪50年代成立工程队(先后更名为古建修缮处、古建修缮中心),负责故宫内的古建筑修缮工作。工程队工匠队伍在故宫三次大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承担角楼、午门、神武门、太和殿、慈宁宫、钦安殿、武英殿等故宫古建筑修缮工作。1950年至2010年,伴随故宫内古建筑修缮工作,工程队培养出三代传承有序的优秀工匠。

▲ 学员进行砍砖工艺操作

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古建筑行业的企业化,古建修缮工程也改变了既有方式。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企业分工走向细化,工匠对于工艺程序的掌握程度大大降低。工匠流动性大大增强,使师徒制培养逐渐流于形式。工匠培养仅局限于理论讲授层面,实操式的师徒传艺再无可循。企业并不具备长期培养和储备工匠队伍的条件,随修缮工程临时性招工。工匠们通过短暂培训就上岗工作,从事某个单项的工艺流程,古建修缮技艺失去了传承渠道,行业人才现状不容乐观。

故宫博物院的一些探索

针对这种情况,整个行业都在谋求解决方案,各方也在进行着积极尝试。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等,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在修缮中,要坚持“四原”原则,即保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与原工艺。

紫禁城是明清官式古建最为集中的建筑群,面对这种情势,故宫博物院对修缮工程做出整体布局。在当前的条件下,一方面对建筑群的日常维修保养,通过系统的“岁修”和“零修”,尽量保持每一幢古建筑的健康状态,延长它们的应有寿命;另一方面加强古建筑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和工匠的培养,为早日实现高质量的保护修缮积极创造条件。

▲  张奉兵老师演示合纸操作

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基础培训于2016年8月启动,养心殿古建筑修缮,是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但是,此次启用了“研究性保护项目”这个名称,表明故宫博物院的古建筑修缮将探索新的实施机制和传承方式。院长单霁翔多次表示,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三项基本原则,即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的技艺传承,这三项原则应该贯穿于整个故宫古建筑修缮的过程,更应该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中予以保障。

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是故宫博物院一项对养心殿区域所实施的建筑修缮、文物修复项目。项目希望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在古建修复中“重新组建故宫古建筑传统技艺传承队伍,建立古建筑修缮队伍的培训与考核制度,以解决修缮队伍水平低、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

▲ 学员裱糊面纸操作

根据《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总体方案》要求,所有参加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的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通过故宫的考核后才能够进入项目现场进行古建筑修缮。养心殿官式营造技艺传承、培训与考核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即“人员选拔”“基础培训”“项目培训”“专项培训”。

在此基础上,故宫博物院修缮技艺部制定了“人员选拔”和“基础培训”的方案,历时两年,在多个单位的协同合作下,完成瓦、木、石、油、画、裱糊作工匠选拔及基础培训工作。六作基础培训共收到来自18个单位的275名工匠的报名材料,经初选共有205名工匠参加选拔,其中128名工匠进入基础培训,最终116名工匠培训合格。2018年9月,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正式开工,针对养心殿区域建筑实际修缮情况,116名工匠中进入养心殿项目的工匠还将进行项目培训、专项培训。

工匠培训的实践进展

本次培训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参加培训的学员并非零基础工匠,而是在施工企业选拔出有多年从业经验、具备过硬基本功的熟练工匠,注重实操过程中对于工艺和手法的规范;二是本次培训是针对养心殿项目进行的,选择的理论和实操项目也围绕着这一中心。

▲ 卢振林老师讲解苏式彩画白活画法

作为培训组织者的故宫博物院修缮技艺部,在培训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区别于其他种类的培训,工匠培训在场地上有着特殊的要求。各项工种根据课程需求,对实操场地有较为严格的需求。因此,在开课前期,组织方对于培训场地做了大量的筛选和联系工作。此外,由于授课老师均为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老工匠,并没有讲课方面的经验,能否在短时间将所学技艺有效传授,也是面临的一个问题。为此,老师傅们组织起来,编定课程,提前备课,反复试讲,最终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

▲  画作培训实操现场

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工匠选拔及基础培训以古建筑技艺实际操作为培训考核重点,兼顾考察工匠理论知识。瓦、木、石、油、画、裱糊作培训要求参训工匠按照传统官式做法进行实际操作,授课老师先期进行操作规范和演示,并实时教学指导,对实操过程与修缮成果进行检验。

▲  捉缝灰工艺操作

瓦作培训实操项目为清西陵崇陵祾恩殿东配殿瓦面瓦瓦、祾恩门干摆墙砌筑、干摆砖砍制、祾恩殿东侧地面揭墁;木作培训实操项目为制作1:2明十三陵昭陵祾恩殿下层檐溜金斗拱模型、修补破损支摘窗;石作实操项目为打制沟盖带沟漏及沟漏盖;油作培训实操项目为重做明十三陵昭陵神厨下架地仗至使麻工序;画作培训实操项目为绘制双龙和玺彩画、大点金旋子彩画及苏式包袱彩画大样;裱糊作培训实操项目为顶棚梅花盘布裱糊、护墙板撒鱼鳞裱糊。

▲ 吴生茂老师现场指导学员瓦瓦

在培训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其实现有施工队伍中并不缺乏好的工匠,只是没有被有效认证,各作中均有这样的人才脱颖而出。瓦匠张金想师傅手艺精湛,在瓦作实操中表现优异,凭借一手好活儿,在过往的瓦作修缮项目中都拿最高工薪。在培训中我们发现,张师傅砍砖标准利落,经手的墙面、地面平整规矩,对于瓦瓦和墁地的技能掌握得也比较全面。但是张师傅已经从业十余年,却还是游走于各个公司,没有留用在固定的工匠队伍中。瓦作虽为一门工种,但包含地面、墙面、瓦面及砖料、灰料加工等不同细分工种,在瓦作砍砖和墁地培训中,有些瓦匠师傅虽然没有干过相同的工作,但是瓦匠出身的师傅们本就实践能力强,经过培训和有经验的老师们在过程中的点拨,大家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员何竹成与何玉涛讨论斗拱制作细节

木匠何竹成和何玉涛两位师傅是一对父子,父子俩在一个修缮队伍中工作,何竹成当木匠已有30多年,经验丰富的他在制作斗拱中负责划线,何玉涛则按线操作制作斗拱各分件,父子俩时不时地讨论斗拱各分件制作尺寸。古建筑工匠最常见的传承方式就是家族传承,像何竹成、何玉涛这样的父子甚至祖孙三代都从事同一匠作,祖传父、父传子也是工匠继承体系的良好运转模式。官式古建修缮技艺培训对于这种民间自发传承的指导性是很强的,而且结合了原有的传承系统后,能够更好地规范工匠的修缮操作。

石匠均来自石料开采地房山大石窝,工匠中有房山大石窝的本地人,还有老家是河北曲阳的工匠师傅,河北曲阳也是出石料的地方。石匠师傅们多是父辈和祖辈也从事石匠工作,很多石匠留有父辈传下来的工具,他们在打制石活时,总能回忆起祖辈父辈辛勤劳作的往事,也是对工匠传承的一种寄托。梅占林和丁瑞光在石作培训的30名石匠中年纪最大、从业时间最长,从他们手中的各种錾子就能看出石作行当的发展,三十年间石作工具的进步让梅占林和丁瑞光感叹过去石作行当的艰辛。

石作培训可以说是各作中最为艰苦的一项,师傅们打石头打累了,三三俩俩地聚群聊天休息,石匠师傅们聊的还是手上的石活。刘东、刘二东是一对亲兄弟,兄弟俩在打石头时也常打趣“打石头的没有好哥们儿”。其实是因为石料加工时,石渣会随錾子打击四处乱蹦,所以石匠干活都不抱团,除了石料搬运的时候互相帮忙,通常都是各干各的。30岁的周立强是大石窝石匠最年轻的一代,他已是梅师傅和丁师傅下一辈的石匠。与周立强同辈的人中已经很少有人学习石匠行当,会使用传统手工工具打石头的人也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机械化工具在石料加工中的应用日益普遍。在和石匠们的探讨中,我们在也在思考传统工具和现代工具的取舍问题,以及在各种工具的培训中,如何结合工具的发展保留传统工艺,储备传统手工工匠人才。

经过两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完成了养心殿工匠培训的“人员选拔”与“基础培训”部分。这些经过培训的人员已经拿到了结业证书,施工单位表示,这些有经验的工匠在经过规范性培训后,会成为今后古建修缮中的中坚力量,并在施工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培训活动的总结探讨

今年8月27日,故宫博物院组织相关专家对已经完成的工匠培训工作进行了学术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次工匠培训很有意义,对传统的修缮技艺进行了很好的传承与保留,为养心殿、故宫培养了修缮人才。特别是培训工作很细致,组织得比较好,在短时间内,使参加培训的工匠获得大量宝贵经验,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

总结来说,第一是培训本身可以进一步完善,在掌握相关传统技术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增强施工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使其在修缮中对文物建筑有自觉的保护意识。二是让施工人员了解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入相关普及性课程。三是培训时间还是比较短,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培训时间可以适当加长。第四,应建立参加培训的工人和公司的一些认证机制,鼓励参加故宫培训的公司和工匠。

关于工匠培训后的留用问题,以及整体工匠认证机制,专家们也给出了一些建议。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晋宏逵提出,此次培训并非都是基础工人,实际上都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匠,如何将老师傅的技术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也是重点。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让培训人员和故宫施工项目建立对应责任关系,也是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工匠培训是行业问题,如何可持续的发展,是故宫和行业应当探讨的问题,并且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摸索。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匠人们已经摒弃了旧时代“守饭碗”的思维模式,更愿意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新人,哪怕没有传统的师承关系认证,他们也希望可以后继有人,能让手艺传承下去,使古建修缮有人可用,这是现在技艺传承的一个有利方面。如何将工匠培训与技艺传承结合,把工匠培训作为古建修缮施工质量的保证,使工匠培训和市场经济体制挂钩,调动企业及工匠的积极性,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思考和实践的空间。

为古建修缮,为技艺传承,为人才培养,我们一直在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