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阴阳的锻炼

 winriman 2019-07-23

      每论太极,必说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理论的精髓,它在太极拳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都有深远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所以习练太极拳必须懂得拳中阴阳之理。老祖宗早就把太极拳锻炼的阴阳讲的清清楚楚!可我们由于心情浮躁,对太极拳锻炼的阴阳理解有误,甚至偏差越来越大!
       在太极拳运动中随时都存在着动静、虚实、快慢、刚柔、抑扬、急缓、粘走、屈伸、往来、进退、开合、收放、张驰等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把这些词组狭义、相对地认为是太极拳阴和阳的关系都没有错,但在太极拳锻炼过程中,仅仅这样去理解太极前辈们对太极拳的阴和阳的关系、传承以及认识,光復认为还是远远不够完整,也并没有理解清楚祖先们对太极拳的阴阳的解释。
       光復认为太极拳中的拳架、推手等肢体动作,凡是用肉眼可见的运动都可称之为:太极拳的“阳”,是基础;而太极拳的“阴”:即是太极拳内涵的意、气、势等肉眼看不见的无形物质。《十三势歌》:“意气君来骨肉臣”。思维决定存在,意、气、势领导骨肉形体的行动。这是形而上的观念,是道家的教导。
       肢体运动产生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彻底松开形体,运用意念调动大自然的宇宙之炁,产生无穷尽的巨大能量——势,这才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理。
      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太极拳训练过程中,叶大密老师就提出:练“拳架”是属阳;练自己身上的意、气、势,属阴。以意领气,以气带势。将自己身上的意、气、势,从脚到头, 又从头到脚,上上下下,起承开合走得清清楚楚,这才是练太极拳的阴阳。才是太极拳锻炼十年不出门的原因!
       叶大密老师的上述教导,指明太极拳训练中拳架和意、气、势至关重要,指出了太极文化的内涵:阴阳。以此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寻找自我格局的突破,指明东方文化从感知、感觉入手,为太极拳训练的路径指明了方向。
        太极拳锻炼拳架二三年可以练的很好,但意气势没有八年十年锻炼不可能入门!锻炼太极拳者要想达到叶大密老师所说的太极拳高妙境界,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阴和阳”,更要弄明白什么是太极拳的“阴”?

一、什么是太极拳的“阴”?

1.意


    张三丰祖师在《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中说:“意者,神之使也”,可知意念是主体轻度入静后元神能动的思维态,意念可发出意识之波,且具有“穿透力”。意念是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的核心内容,是太极的要素之一。从意念可以链接人类潜意识的层面来说,太极拳锻炼的过程也是用意念与内在自我对话的过程(太极拳内功心法),在这个过程里通过意识与潜意识做对接。
意念是一种目前科学尚未完全解释清楚的现象。但意念训练是太极拳最高境界的锻炼方法之一。

2.气

      气与意是密不可分的,意是以气的形式表现出来,气是意的载体。一心一意、沉心静气(致虚极,守静笃)自然而然达成,运气往返成循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气无色无味无形无象、松柔到极点,像风一样柔软,但能产生势不可挡的能量。

    3.势


       气与势互为表里。气、势是由人的内在纯净意念决定的。气和势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内在意念功夫深浅的重要标志。气势越饱满浑厚,功夫就越深。练拳内在气势远胜外在样式,也就是说练拳重点不在外形招式,而是重在练内气、内劲、内涵。想要练出太极拳的气势,需要注重内在的修炼。气是在大脑意念支配下,人体动作由内而外产生的一种能量。气势有方向却无定向,有聚焦却无着力点,是汹涌澎湃的一种能量,如大江、大海之水滔滔不绝。是中国人耳熟能详又很难理解认知,比较抽象、比较玄妙的概念,是一种特有的东方文化的产物。
     势的产生必须靠自身的能量,通过训练充分调动宇宙的能量,产生一种势。势分大小,取决于练功者自身的能量。太极拳的势也与其他运动锻炼一样,要取得太极拳的势,需要正确的方法并花相当多的精力来训练。
    万物能起到作用的真正原因就是“势”。如一个人很强大,能分别对抗四五个壮汉,但四五个壮汉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势冲过来,此人就很难承受这股势的冲击。正所谓“千人打仗,不许一人回头”。

二、为什么意、气、势是太极的“阴”


      这是由太极哲学决定的,太极是中国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和范畴。
     最早出现于《庄子》一书中:“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其后复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后世人们汲取老庄哲学思想的精粹,以及《周易·系辞》中“太极”的相关论述,薪火相传,逐步推演、发展出成熟的以阴阳为核心的太极理论和相应的技术体系,并促成了太极拳术的创立。
    太极拳是“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形相合”的功夫,有其意必有其形。太极拳的活动,外在体现在拳架(阳),但内在(阴)更为重要。在太极拳的技术体系中,意、气、势是第一推动力,是太极拳的灵魂, 是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核心。而太极拳内功心法的传授,道出了很多太极拳对外不传之秘,说明打拳并非简单的手舞足蹈,而是要用意念来指挥导引,也就是以意为媒,提挈天地,感受太极先天大道之气而吸纳之。“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个有没有指的就是内功,就是指意、气、势。形体运动和意、气、势的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太极拳。如果缺失了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
    老一辈太极拳家告诉我们,太极拳不但要练,更要悟,其中的奥秘是悟出来的。在练习太极拳的各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一层功夫,一层体会;一层付出,一层收获。当你练到某个层次,就会有新的认识,你的拳就会有一种蜕变,一种升华。就好比学习数学,小学阶段懂得加减乘除,中学阶段理解幂次方运算,大学阶段掌握微积分等高等数学,这就是积累法则。

    三、怎样训练意、气、势


      太极拳是在大脑支配下精、气、神三位一体的综合运动,肢体运动是配合意念来完成的。这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健身运动的标志,也是太极拳具有很好健身祛病效果的决定因素。
      太极拳前辈“重意不重形”。就是要求全身放松,毫无拙力。太极拳锻炼有三个力:动力,是意念思维起动的力量;浮力,双手浮在空中,不能用拙力,顺其自然之力;阻力,在太极拳运动中,双手要感知大自然的阻力。现在的很多习练者,往往过分注重没有意、气、势的太极拳形体运动和拳架的外在之“力”,忽视了太极拳的内在之“意”,这就犹如“丢了西瓜捡芝麻”。如果没有了意、气、势的内涵,太极拳就与以力量、以动作姿势、以技巧为主的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没有区别了。也就缺少了阴与阳的关系!
       太极拳训练重点,要在意念的指挥下发挥气、势来带动肢体,而不是在训练手脚肢体运动。太极意念训练的目的,仍在于开发内心意念的能力,并以意的迅捷、透彻之力,来指导、运用当下之念,做出准确的反应、判断、行动,如若临敌,可先发制人,化险为夷,取胜于千钧一发之际。
       此种意念训练,需要通过对太极拳法要领的反复揣摩、习练,逐渐将功法之理熟透于胸,会发于意,妙显于形。此亦属于极其精巧、高级的精神修炼活动,普通之人,非经明师的点化,艰苦的磨练,精心的揣摩,反复的领悟,难窥其门径。
       习练太极拳过程,形体与气势关系是互为条件的一个整体,气势为阴,拳架为阳。立身中正的“形”,是“势”的必要条件,有了“势”,拳架这个“形”才有存在的意义。气势是实现意念目的的重要气场,没有气势,意念就无法实现它的张力,实现意念的目的就没有了途径。不过要注意,并不是说有了意念就自然有了气势。但气势又是很难理解、很难做好和很难感悟的。拳打万遍,神明自理。这就是为什么要反复锻炼,深刻理解“太极拳十年不出门”的道理。同样叶大密老师反复教导学生:研究太极拳的问题在“久”字上!
       太极拳初级阶段的锻炼,要求动作连贯正确,主要是“阳”的锻炼。中级阶段锻炼,讲究产生连绵不断的一种势能,也就是所谓的“阴”的锻炼。中级阶段是太极拳锻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需要耗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逐渐体会和掌握。而高级阶段则要求注重拳架和意、气、势的连贯,所谓藕断丝连、形断意不断。
      太极拳的“阳”好练,太极拳的“阴”难修,但只要明白什么是太极拳的阴阳,把握阴阳变化规律,理解攻防辩证关系,坚持意、气、势三者结合训练,身心体质就会转变。身体的气质在达到一定程度的转变后,感知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会豁然顿悟,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非常美好的体验。

监制:刘洪耀

编辑制作:刘伟

电话:0719—5223531

主办: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出品:武当杂志社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