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与人生,艺术与审美(哲学与人生 (第二版))书评

 生财大掌柜 2019-07-23

本次的阅读任务,我选择的是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读罢之后,大呼过瘾,收获颇丰,这次的读书笔记,我写的题目是《哲学与人生,艺术与审美》。

在阅读之前,我特意了解了一下先生的生平经历:傅佩荣先生1950年生人,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和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凤凰卫视主讲《国学的天空》,东方卫视主讲《老庄的智慧》,山东卫视"新杏坛"任首席主讲人。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兴奋不已,深入阅读之后,果然从中收获了许多,而且对于身边的许多对哲学感兴趣的小伙伴,我都会很热情的推荐这本入门书。庄子说:“美成在久,恶成不改及,可不慎乎?”意即:做成好事需要靠长期经营,做成坏事要改也来不及,岂可不慎呢?感谢作者为本书加上了第十五章“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这代表着作者近期思考有关哲学与人生关系的心得,也算是对本书的总结吧。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最喜欢书籍的第十一章“艺术与审美”因此我写的书评也已“哲学与人生,艺术与审美“为题目。

这一章涵盖了很多我很喜欢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故事,其中有莫扎特、梵高、毕加索、海明威、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

谈到“艺术与审美”,除了专门研究艺术的人,一般人不会认为这个主题与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直接关联,他们最多只是欣赏艺术而已。然而,真正研究艺术的人又因为很早就进入某个领域(如音乐、绘画等),往往局限在很狭隘的范围内。这种专业训练虽然可以使人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却不一定能够充分掌握艺术的精神,以及它与人类生命内在的关联。

没有艺术家就没有艺术,而艺术家是一些具有某些特色的人,我们可以先认识了解以下艺术家们。

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有 “音乐神童”之称。六岁时学出钢琴与小提琴的演奏曲,八岁写出第一首交响曲。十四岁开始,所写的歌剧大受欢迎。后因失去亲情的打击,深刻体验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尤其在婚姻上并不顺利,工作又无着落,必须夜以继日地努力作曲才可维生。代表作有《魔笛》《费加罗婚礼》《布拉格交响曲》等。

梵高:荷兰画家。年轻时立志成为牧师,并在煤区传教,体验了矿工的贫困。1880年失去教职,生活窘困,开始专心作画。后赴巴黎靠开画廊的弟弟支持生活,并接触许多印象派画家的作品。1888年与高更交往密切,后患精神病症,与1890年举枪自杀。 它的画作色彩鲜明,阴郁而如火焰般的笔法,充分显露他深受折磨的精神状态。生前只售出一幅作品,死后作品动辄以千万美元计。

萧伯纳:出生于爱尔兰的作家,作品风趣幽默,有幽默大师之称。热心于社会批判,主张素食主义,他说:“动物是我的朋友,我不会去吃我的朋友。“代表作有:《伦敦的音乐》、《素面与回顾》、《我们在九十年代的剧场》等。于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在巴塞罗纳艺术学校即有神童之称,十九岁至巴黎学画,在马蒂斯,高更,塞尚等人的作品中启发,开创了立体主义的画风。立体主义所关心的是:如何在平面的画布上面画出具有三度,甚至四度空间的立体的自然形态。他自九岁开始作画,画作在质与量方面都十分惊人。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从小爱好钓鱼、打猎、音乐与绘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担任红十字车队司机,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西班牙内战。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太阳依旧升起》、《战地钟声》《老人与海》等。1961年因久病不愈而自杀。

川端康成:日本作家。从小父母双亡,与祖父母相依为命;十六岁时预感祖父不久于人世,写出了《十六岁日记》。他对《源氏物语》爱好无比,立志成为一名作家。由于早期生活的影响。他的作品总有感伤悲哀的调子,他说:"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把!"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雪国》、《古都》、《千羽鹤》等。1972年自杀,没有留下遗书。他曾经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三岛由纪夫:日本作家。出生于官僚家庭,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系,曾在银行任职,后专心写作。二十四岁出版《假面的告白》,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他对日本的天皇制度与军队都有自己的特殊观点,于1970年率领学生冲入军事基地,号召政变。失败后剖腹自杀。代表作有《金阁寺》、《火宅》、《丰饶之海》等。

艺术家其实是一些具有某些特色的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了解这些特色。

以直接的途径、展现新形势与新象征。直接是指“感性可及”的部分,凡是能用眼睛看到的美术作品,能够用耳朵听到的音乐,以及一些具象的雕塑、建筑等,都包含有美的成分。

艺术家相当少见,他们能够使用感性所及的途径(如声音、颜色、具体的物象、影像等),展现出新形式与新象征。

人的心中总有一种创造的冲动,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通过人类心灵所得到的某种启发或灵感,重新品味生命中永恒不变的素材。由此可知,尽管内容相似,但表达的形式和象征却可以不同,而艺术家就是能在这些地方表现出创造性才华的人。他们能以新的形式(譬如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朝的曲等),来表达恒久的情感,使人能够体验到生命的新意。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但重要的是,他第一个想到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以后的人不能再以相同的方式来申请补助,因为模仿就没有创造性可言了。

艺术可以表达某种集体潜意识,使个人可以过渡到人类。人类的生命自古至今都类似,必须经历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悲欢离合等过程。这种集体的共同感受会造成人类心灵上的复杂情结:有时候觉得孤单,有时候有希望自己独处不被打扰;有时候关怀整个社会,有时候有感叹命运无奈。这种属于集体的潜意识,必须引起大家“共鸣”。以音乐为例,尚未听到某首乐曲之前,并不会感觉自己有任何不足,但是当这首乐曲一出现,我们会开始觉得自己有所失落,好像遗忘了某些重要的东西。一旦有了这种感觉,就说明我们准备要恢复完整的生命了。由艺术创作感受人类有一种共同的记忆,而这个记忆几乎可以说是保存在人类的基因里面的。

这种基因与文化有关,所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集体意识,西方人有西方人的集体意识。西方有许多乐曲都非常悦耳、非常优雅,但是对中国人而言,这些乐曲无论在怎么动听,都不如中国乐曲容易让人感动。这是因为音乐的创作不能摆脱特定的时空背景,当我们听到中国乐曲时,会勾起潜藏于心中共同的情感内容。换言之,这有音乐就是一种唤醒心中共同记忆的形式或象征。相反,外国人听到中国音乐比较不容易被感动,因为他们缺少这样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不过,人类还是有共同的潜意识,而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可以因此回应此一需求的。

艺术家有很多类型,诗人就是其中一种。诗人用文字唤醒集体潜意识,因此他们的作品可以一代一代传颂下去,而人类阅读的时候也会发现”於我心有戚戚焉“,自己好像回到了整体一般。

艺术家比一般人敏感,而如此敏感的心灵是要付出代价的。要成为艺术家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必须在人神之间挣扎。人代表有限的、会死的生命;神则代表不朽的,永恒的生命。艺术家从天上偷了一些永恒的东西给人类,所以西方用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来象征艺术家。

人终究会死的,但是艺术家却用创作表现出永恒之美,这些创作也能够在他们的生命结束之后继续存在。这些永恒之美需要后人欣赏才能展现出来,否则即使是千古名画,却藏在地窖中,也没有用。由此可知,艺术家面临的压力相当大,他们心灵上的挣扎、冲突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而这种真正的紧张和痛苦也只有伟大的心灵才能承受。

艺术家把永恒带到变幻的人世间,让平凡人品尝到永恒之美,那他们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艺术家常常会有罪恶感、精神失衡,自杀倾向三种压力而来的行为,一下分别说明

罪恶感:第一流的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产生罪恶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好像泄露了神明的秘密,把不改展现的东西展现了出来。因此杜甫也曾经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精神失衡:艺术家很容易精神失衡,。他们与世间流行的好像都格格不入,,常常被认为是特立独行,披头散发,不修边幅,说话不在意别人的感受。事实上。艺术家并非都是如此,艺术家的精神向往永恒,身体却活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上。这种长期处于这种身心状态,很容易造成精神失衡。

自杀倾向:除了罪恶感,精神失衡之外,艺术家也容易有自杀的倾向,譬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最后都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艺术家的创作力量有时候与年龄及身体状况有光,当生命力旺盛的时候,创造力充分施展;相反,年级越来越大后,想要不断超越自己就很困难了。我们可以看到,很少有人得到诺贝尔奖之后还能创作出第一流的作品,这是因为得奖之后作家成为世俗的英雄,就很难再全心创作了。而有些艺术家因为觉得自己无法再有新的创作,最后常常选择结束生命。

曾看过《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片中的男主角曾为了听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而闯入音控室,尽管警卫一再叫嚣要他出来,他也不为所动,最后被抓到黑牢中关了两个星期。事后问他,为什么为了听一首曲子愿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他回答:监狱能关注我的身体,却不能关住我的心灵,因为有音乐,我的心灵得以翱翔。这边是通往只有之路,恢复完整生命的全部意义。。

结论:通过艺术了解生命。从古到今,多少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拥有某种特殊的才能,经过千辛万苦的基础训练,将涌现出来的灵感化为动人的创作。这些人的潜意识比一般人更容易进入意识的领域,因此,他们的洞见得以展现,再加上他们的心灵与真实的世界有直接的接触,所以可以为真实世界揭露出内在的意义。

哲学强调理性思维的能力,但是不会忽略审美经验的调节功能。在审美时,一个人可以体会短暂的忘我状态,化解世间的压力与烦恼,感觉人生一切劳苦原来是为了放下担子是的那种惬意与自在。审美经验犹如生命乐章的节奏,虽然平淡却富含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