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质不富足,用它来弥补

 半点寒心 2019-07-23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品德、才学需要效法,可物质方面的享受,我们就要降低,不要攀比。即使自己生活比较贫寒,衣服、饮食、房屋、财富等不如别人,心里也没必要忧愁。

现在有些学校,该比的学问和品德,没人竞争;而不该比的吃穿,人人都互相攀比。我虽没上过大学,但在读书时,学习气氛也不太好,学生们天天比谁的衣服好看、谁的衣服高档,谁吃的花样多、谁吃得昂贵,似乎这些才是他们人生的主要目标。现在的社会更是如此:一顿饭动辄花费几万块,一件名牌衣服甚至超过上百万,这样大家就觉得了不起。但这个臭皮囊吃得再好、穿得再贵,依然免不了生老病死,攀比这些完全是愚者之举。

在晋朝,石崇曾与王恺(晋武帝的舅父)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世所罕见。王恺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然后一笑置之:“别心疼,我赔你就是。”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个个皆高三四尺,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抚然自失。

如今,攀比行为在偏僻地区的牧民、农民中也蔚然成风,比如在节日里,他们会比身上的衣服如何高档、装饰品如何华贵……听说在深圳、北京等大城市里,比富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甚至有些行为特别过分、令人咋舌。

其实这些都非常不好。人活着的关键在于德行和学识,一个人只要品学兼优,生活再贫寒也不可耻。就像孔子的弟子颜回,他虽然家境贫穷,可却安贫乐道、敏而好学,孔子教他一种道理,他马上能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把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孔子对他寄予厚望,但可惜他32岁就死了。对于颜回的德行,孔子曾赞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颜回吃饭时用一节竹筒当碗,喝水时直接用瓢盛水,住在极为简陋的巷子里,别人看他那么贫穷,都替他忧愁,可他却不改其乐,还是非常达观。

所以,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人们确实需要自我反省。尤其是学生,不要一味追求时尚、贪图享乐,而应在智慧上、德行上进行比赛。……

在古代,人们讲究八德——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其中虽没有佛教的甚深因果,也没有深奥的空性意义,但做人的基本架构已全部具足了。所以,包括出家人在内,人人都应学习古代的优良传统。要知道,这些知识是现在学不到的。我看过很多小学、中学的课本,里面有些内容是在教孩子如何奢侈、如何享受,对人心不但无益,反而极为有害。也许是编者智慧有限,他自己喜欢什么,就认为孩子将来也需要这些,却不明白只有让孩子从小学会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才对他以后真正有帮助。

古人说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人最初过节俭的生活,以后有条件了,奢侈起来很容易,像有些人,小时候生活贫困艰难,饱受了种种痛苦,现在长大后有钱了,怎么享受也经得起;而从奢侈的生活步入俭朴,就相当困难了,有些人从小一直娇生惯养,始终被视为“小公主”、“小王子”,在呼风唤雨、一呼百应中成长,但后来自己突逢变故,一夜之间变得贫困潦倒、不名一文,需要为以后的生计而奔波时,他们往往极其脆弱,有的甚至会自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