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户口簿,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也算是中国特色之一。 从孩子出生上户口起,可以说此后人生的每一件大事——上学、办身份证、外出求学、工作、结婚登记……都要用到户口簿。因此,户口簿一般由家里的户主小心保管。 小时候有段时间,我留心过家里户口簿的存放位置。因为那会儿看电视,女主角因为父母不同意婚事,就想偷户口簿去登记结婚,父母也把户口簿小心地锁在抽屉里,不让女儿拿到。最终,女主角用尽了心机偷到了户口簿。父亲知道后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那段时间,我就留心着户口簿,只想着以后万一遇到同样的情况可以效仿。 后来,长大了,才发现户口簿的奥妙不止于此。它固然能用于办理各种事项,但它更是一个家庭的见证者。 我们家四口人,共有两本户口簿。一本是爸爸、妹妹和我,一本是妈妈。为什么会分两本呢?这和当时的户籍制度相关。 原先我们一家人都是农村户口,也都在一本户口簿上。大概是2000年,爸爸妈妈在市区买了第一套房子,按当时的户籍制度,一套房子只能落一个成年人的城镇户口,但如果是父亲落户,则可以带上小孩一起落城镇户口。那时候,城里的小学要收取几千的赞助费才肯接收农村户口的学生,家里刚为我交了赞助费(1999年,几千元对爸爸妈妈来说也是一大笔钱了)。爸爸妈妈怕以后我上初中、妹妹上学也碰到同样的问题,最终,落城镇户口的机会给爸爸,我与妹妹随爸爸一起落户。于是,我们的小家有了第一本户口簿。 2005年,家里做了一次房产置换。这一次,妈妈的户口也可以迁入市区了。但妈妈却不像五年前那么渴望成为“居民户”了——她觉得农村户口才更珍贵。那一年,我们搬离了第一套房子,搬进了第二套房子,户口也随之变动。但妈妈的户口依然在爸爸的农村老家。 2008年,妈妈拿着户口簿带我和妹妹去北京看奥运会。 2011年,我满18岁,爸爸和妹妹拿着户口簿,陪我去办身份证。那一天,我才有了一种“我成年了”的感觉。9月,我去北京读大学,当时只想着如果户口迁出,四年后又要迁回,嫌麻烦就没有迁户口。 2015年,我读研,因为把户口迁到北京可以参加小汽车车票摇号,于是决定把户口迁到北京学校。我拿着家里的户口簿去办理,工作人员说2005年迁移户口的时候,手续没有办完全,要重新办理。 重新办了手续,换了户口簿,新的户口簿上出现了“现住地址”与“何时由何地迁入本址” 中,两个地址一样的情况。 2015年9月,我的户口顺利迁出。 2017年,妹妹去北京求学,户口迁出,至此,我们家这本户口簿上只有爸爸一位了。 同年,我研究生毕业,户口由北京迁往杭州的单位集体户,当然,这个变化不会体现在我们家的户口簿上了。 2017年,我们家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在乡下也有了自己的房子。拿到造房子的资格后,妈妈把户口从爸爸老家迁出,自成一户。我们家也有了两个户口簿。 小小户口簿,记录着我们小家的变化,也折射出时代的脉络:从大家都想落“城市户口”到希望保留“农村户口”;从小孩户口只能跟着父亲走,到既可以选择父亲也可以选择跟着母亲;从懒得迁户口到希望迁户口以获得北京摇号的资格………也许随着时代的变化,哪一天纸质的户口簿会被取代也未可知,但只盼望人们不要忘记属于家庭的故事。 想要记录下户口簿的故事是因为 去年爸爸来杭州办事,我翻他带的户口簿,看到属于我和妹妹的两页,都被打上了迁出的字样。想到我们明明是最亲近的人,却不在一个户口簿上,心里有些怅然。 这周末,因为恰逢妹妹20周岁生日,即使距我上次离家只有一个星期,我也回了家。昨天早上,妈妈为妹妹煮了长寿面;今天早上,我与妹妹不到6点起床为爸爸妈妈熬粥;晚上,妹妹执意要吃汤圆,算是一家人提前团圆;饭后,我回杭州,爸爸妈妈妹妹送我到车站,我在候车室,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到他们三个仍在外面望着我,即使冬天室外天寒风凉,他们也依然坚持。 我明白,维系一家人的纽带,不只是户口簿,更重要的是在互相关心,互相体谅中,学会爱与被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