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瓢城老潘藏瓷之四:明早期孔雀蓝釉梅瓶赏析

 潘施文图书资料 2019-07-23

在我所见到的资料中,与这件器型相同的孔雀蓝釉梅瓶有两件,一是在国内一家拍卖公司的拍卖图录中见过一件;二是在日本一家机构所藏的中国历代瓷器照片中见过一件。

国内拍卖公司图录中的那一件与这件器型相同,但颜色几乎都烧飞了,只有瓶身下半部还留有少部分孔雀蓝釉色,纹饰也不清楚,应该说是一件废品。而日本一家机构所藏的那件梅瓶,器型、釉色和绘画风格都与这件相同,只是主题纹饰不一样。

笔者收藏的这件孔雀蓝釉梅瓶是我见到的第三件。

孔雀蓝釉(又名孔雀绿)是一种以铜元素为成色剂的低温透明釉,最早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为“孔雀蓝黑花”瓷器。也就是以青花钴料绘画纹饰后罩透明釉低温烧成,成色不够稳定,我见到的国内拍卖公司颜色烧飞的那件足可证明。

这件孔雀蓝釉梅瓶高24厘米,是一件大开门之器。

首先看造型。这件梅瓶造型是早期梅瓶中的一种,卷口,溜肩,敛腹,整瓶以斜弧线直向下到底足,足部鼓起呈反斜弧线,浅圈足,足脊外斜削一刀;底部露胎,泛火石红,隐隐有旋削痕,是比较典型的元末明初的工艺特征。

其次是看发色。梅瓶满施孔雀蓝釉,颜色浓淡不一,成色不够均匀,布满细小的开片,釉面缩釉点较多,尤其底足、颈部等处更甚,反映了这一时期孔雀蓝釉瓷器工艺的确还不够成熟和稳定。但从早期孔雀蓝釉瓷器来说,这件瓷器的发色已经是很好的了。蓝釉成色深蓝,强光下有深有浅;但是在自然光较暗时,那种浓淡相间的蓝色,反而呈现出犹如蓝宝石一样的光影效果,柔光闪烁,赏心悦目。

第三,再看其装饰效果。这件梅瓶的绘画装饰风格与元末青花瓷的装饰纹样风格极为相似。武汉博物馆藏“四爱图”元青花梅瓶的装饰纹样与此梅瓶如出一辙。

这件梅瓶的纹饰呈现的是“黑花”效果,青花料被罩上蓝釉后显示黑色,我称为釉下墨绘装饰,其绘画施釉工艺与青花相同。先用青料在胎上绘画,再施以透明的孔雀蓝釉,入窑低温烧成。

细品梅瓶的绘画带有浓烈的宗教意味。肩部画缠枝五瓣花纹,分别以三圈和双圈相隔,肩部与腹部用双圈线中间曲线画成的宽带隔开。腹部上半部以双线隔成三个“海棠”形开窗,开窗之间以花卉纹填空,开窗内分别绘三幅不同的主题画:

一幅为“松下双鹤”图。松树下有两只鹤,一只引颈,一只低头,寓意鹤寿延年之意。

另一幅为“佛坐菩提”图。菩提树下,一大佛身穿袈裟,敞怀露胸,双手呈说佛印,寓意佛渡众生;

再一幅为“得道成仙”图。树下立一道士,发髻高耸,发髻尾部戴一异形道冠。此道士方脸大眼,双眉高昂,身穿道袍,双袖前摔,似在舞动作法。道士面前画有一炉一盆,一炉为三足冲耳炉,置于一张圆型三足凳上,炉中插着一根草叶状物,似为祭拜之物;凳前地上有一带足火盆,盆中插着各种纸卷状道符。前面的空间画有一大一小两块朵云,其意似为腾云驾雾,得道升天之意。(上述三图之寓意乃臆测,若有高手不吝赐教)




瓶的下半部图案与肩部相同,也是缠枝五瓣花纹。梅瓶最下部正面凸起,截面看似半圆状,底部为圈足,挖足较浅,有跳刀痕迹,泛火石红,水锈痕迹明显;圈足截面呈倒梯形,内外各向足脊部斜削修足,这种工艺是元末明初的重要工艺特征,也可作断代的依据之一。


总的来说,这件明早期(或元末)孔雀蓝釉梅瓶器型规整,胎质坚密,釉色深蓝;纹饰的绘画笔意古朴,好似工匠随意所为,绘画的寓意反映了儒、释、道文化的时代特征,是开门之物,非常稀少,十分珍贵。                   瓢城老潘改于“三壶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