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语文,如何让古诗词成为你写作灵感的源泉

 人生底色看语文 2020-09-22

不了解古诗,你不可能读懂,就更谈不上喜欢。本文教你如何读懂古诗。

好多同学对于语文课本上出现的古诗,仅仅满足于背诵默写,或者再深入一点,能达到情境默写的程度,自己便觉得满意了。

其实,对于古代诗歌的学习,仅仅这样要求是不够的。我们是诗的国度,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学习古代诗歌,当然是提倡背诵,能记得住是起码的要求。

记住,理解,领会,而后创造性的应用。

古代的诗歌是长于抒情的,如今写文章也要求我们有真情实感。读懂古诗,最起码的一条是要知道,古人如何抒发情感。

浓缩的都是精华,作为最精粹的语言,诗是用经过反复挑选过的最合适的词句,来表达最丰富和微妙的思想感情。

以七言绝句为例,这种精粹的诗体,便是以最经济的手段来(28个字),来表现一段完整的意境或感情的,当然,五言绝句字数是更少的,但综合而论,七绝只比五绝多8个字,却更添得许多摇曳生姿,委婉曲折,读起来也更声辞俱美,情韵无穷。

就从课本里面的古诗说起。

如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呢,是写出塞远征将士们的思想感情的。为了保卫边境,从原驻地出发,他们渡过黄河,来到凉州,再出玉门关,一路上,越往西走,就距离身后黄河越远,所以回望时便如在白云里的天际。第二句写玉门关,雄伟的玉门,此刻成为“孤城”,因为心境如此,所以雄伟的河山,也有一种苍凉孤独之意。

头两句写完山川雄伟气势,接下来就要写到人,也就是戍边士兵们。在如此的境遇中,听到羌笛之音,一定是会有感触的。

而羌笛所吹的,却又是《折杨柳》。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古曲《折杨柳》歌辞: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折柳赠别,是当时的风俗。因听到此曲,而想到离别,思念亲人,也是意中之事。

但是比较高级的,使人的情感转移到杨柳的身上,转移到羌笛那里,如果继续一路西行,出了玉门关,气候便更冷,冷得,连春风都不能吹到。春风不吹,杨柳不青,那里将连折柳赠别都不可能,唯有吹笛怨别。

诗歌不像故事,故事要有情节的流动,诗歌是情感的流动,通过场景的呈现,来推动情感。

如果《凉州词》是一个故事,我们会看到更多人物的出场,更多人物的悲喜剧。

但是《凉州词》却是一个绝句,它的功能是抒情,调用一系列艺术手段,把情感推往高潮时便戛然而止。

可是这一首《凉州词》,却不仅仅是我们以上分析的情感,结合时代的特点,还能看出一个时代的情感。明代杨慎的《升庵诗话》有云:

“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虽然我们不能推断作者是否有这样的想法,结合当时的历史现实,却不能不说这种解法是有理的。

然后我们再推而广之,从这首诗出发,去寻找在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上相同或相似的作品。

听了《折杨柳》,音乐激发了灵感,王之涣写出了优美动人《凉州词》,而同时代的高适,也有诗情诗境极为相似的作品,如《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标题能看得出,这首诗写作的原因,也是因听羌笛,由一曲《梅花落》激发起诗人的灵感。

这首诗,写塞上风光和戍边生活:积雪化净,草原又可牧马。在胡人聚居区,将士牧马归来,有月光,天已晚,当此之时戍楼(瞭望敌情的塔楼)上羌笛响起,正如上一首《折杨柳》所激起的情感一样,这曲《梅花落》也同样让人忆起故乡的梅花。

而胡人之地,是没有梅花的。但此时此地,却偏偏想起。如果非要有,那也只能是寒冷彻骨的雪花。

和上一首诗一样,在平静庸常的生活中,因一曲音乐而激起情感,又在情感的高潮时戛然而止,情感没有得到慰藉,思乡的人依然在边关,但是却同样感人。

从这两首古诗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些共同的因素。

那就是听觉和视觉的转换,两位作者都因为听到音乐而唤起情感,仿佛看到一种情形。如果从修辞的角度来考虑,那就是听觉变成了视觉,我们可以叫他通感。

而又不仅仅如此,明晰的通感的概念并不能唤起我们如许的美感,唯有生活的实践,真情的投入,才能写得出来。

如果我们,想从这两首诗里学些什么,那么我的建议是,大家可以写这样一篇作文:由XX音乐想到的。

高中物理,学了更要会用,题型分析、解题方法和提分技巧

如何写出高分中考作文?这个假期,做到这些就是接近目标!

初中数学,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注意将直接影响到高中学习

初中语文,如何利用假期提升成绩,逆袭学霸?

↓点击下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