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学工作者,成语误用,我们要持宽容态度。 不过,我却想到另一个问题。成功的人在介绍自己的经历时,出于虚荣心强、迎合大众或追求娱乐化效果等诸多复杂心态,总喜欢夸大、美饰、神化。刘邦斩白蛇,他老婆看天上的云就能找到他等故事,就是如此。 微博的内容也许是在开玩笑,刘邦的故事也许是后人杜撰的。但人们对成功者的经历有一种天然“神秘化、传奇化”欲望,却是真实的。 而这恰恰阻碍了,我们这些普通人走向成功的步伐。 我们看了很多成功学的书,听过很多成功人士的案例。 家长和老师都喜欢让孩子听学霸的学习经验,按理说,“见贤思齐”,总归会有一些效果吧。 事实是,有时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大概有以下原因: 一方面讲的人只能概括地说,成功过程的丰富程度永远超过经验介绍会上的讲述,诸多复杂状况、应对策略,可能无法详细叙述;另一方面听的人不是被动接受,他是有滤网的,他的意识雷达让他只听自己想听到的东西,更多是关注那些耸人听闻的内容,或者和自己主观想法相合的内容。 我们教师平时讲很多励志故事,也是如此。 “某某学生,进校(班)时是倒数第一,后来经过努力,考上清华。”说得学生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倒数第二的同学更是无比亢奋,觉得自己的起点比案例中的还要高一些。 汤很浓,却没营养。没有细节的励志,是非常糟糕的,只要一在生活中模仿、借鉴,困难重重,马上就会陷入新的巨大的沮丧之中。最后的结论可能是:我学不来,人家就是脑子好使,我太笨。 其实向先进看齐、向学霸学习,都不是仅靠热血沸腾就能行得通的。这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地训练。 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有惨不忍睹的童年,都有尊严扫地的痛苦,都有山穷水尽悲壮。我也听过一些学霸讲自己的学习讲得声泪俱下,可以不怀疑孩子介绍时的真诚。但成功后的和当初努力中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人了,他自己都很难准确描述当初的实际情况,他会更多地回忆苦难,并夸大,这样在巨大反差中表达成功的感动,赢得现场的效果。 我们还可“以小人之心度成功人士之腹”,他们是要“吓退”也想成功的人,保护自己的地位。“欲练神功,必先自宫”,成功是不容易的,没点毅力,就别想啦。他讲得越传神、越生动,听者反而就越不敢行动。 而且,听者还为自己的不成功,找到了“充分的理由”,获得一种“心安理得”的优越感:原来成功这么难,太可怕了,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幸好我没有试图努力,我原来真是太天真了。不能成功的人,本来就相信有种神秘力量决定成败,他在主观上也非常配合介绍经验的成功人士,现在终于找到了。 总结一下,困难程度被夸大有三个“作用”:1.满足虚荣心,2.吓退竞争对手,3.为平凡找借口。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成功的人往往忽略自己奋斗过程中犯下的错误。这不一定是他刻意的,也有“认知偏差”问题,如遗忘自己犯的错误。在成功后“逆推”,觉得每一步,都是必要的、正确的。他往往渲染自己的毅力、果断等。“我咬牙坚持……”“我坚决不同意……”“我感觉到……” 有人撞红灯而没有出车祸,有的人按绿灯走被车撞,也不能因此向“成功者”学习,下次遇绿灯就停,遇红灯闯。 如果能还原那些错误,我们可能会发现,其实成功者可以做得更好,或者他成功只是侥幸。 机场有很多成功传记,翻开看几页,就能看到一些厚颜无耻。有的企业家故意撇开时代红利,只谈个人奋斗。成功的因果关系被简化成只和个人的聪明决策和不懈奋斗有关。 就像有些家长说,今天的孩子学习太费尽了,当年我们放学就是玩,也不写作业,不照样考上好大学了吗? 问题是,家长用当年的学习方法,放到现在的学习环境中,你真的一定还能像当年一样考上好大学吗? 这绝不是说赞同今天海量作业的教育模式,而是说时代变化了,很多成功可能是不可再现的。 网上有人把马云的成功归结为“颠覆传统”“雇佣女性”等七条秘诀,其实,离开了当年的创业环境,再来一个马云,也不一定就再造一个阿里。 即使不考虑以上四点,假设成功的经验是百分百有价值的,还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忽视: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成功者的宝贵的经验在我身上不一定灵验。有的人听课效果更好,有的人看书效果更好,有的人做练习效果更好,也不能一概而论、生搬硬套。天赋、个性、背景、机遇、眼界等,每个人的成功基因不同,脱离这些,看到的就不是完整的人,自然也不是清晰的成功模式。 可以复制的经验需要有正反的统计数据,需要有成败的批量验证。当然,实际上有了这些也不一定适用每个人,还有更复杂的情况。 所以,那些经过美化包装、简化处理、神化传播的成功经验,可能非常动人、非常精炼、非常传奇,听听也许无妨,但要奉为圭臬、抱为真经,以之为金科玉律、颠扑不破,非但无益,可能有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