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儋州]儋州十解之六:东坡居儋功绩及其负面影响

 书海人生ABC 2019-07-23

儋州十解之六:东坡居儋功绩及其负面影响

写这篇文时,有人提议用“东坡居儋功过七三”作题目,因“过”字太过份,决定用“负面影响”表述。

东坡居儋,功不可没。我担任中和镇委书记期间,奉和省委书记许士杰题《儋县东坡书院》律诗中有两句:“政绩难留千载誉,不如坡老造诗乡”。肯定了苏东坡在儋州的功绩,声誉超过了任何一位官场人士,在当时曾引起争议,特别是从官场走出来的人士相当不服气。但我一直认为,这是苏东坡居儋功绩的中肯评价。

查考历史,苏东坡是北宋绍圣四年即公元1097年被朝廷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儋州)安置。他于农历四月十九日自惠州启程南下,七月初二日抵儋州。先在中和城南(今东坡井旁边)建桄榔庵偃息,认识儋人黎子云后,第二年转城东建载酒堂讲学,并招收了28名学生。北宋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偕子苏过渡海北归,时年65岁,以此推算,东坡居儋共三年另二个月,办学堂传经授业约一年半,收教学生28名,还留下了300多篇为世人瞩目的诗文。所以,评价东坡居儋功绩,应以他办学活动,教育结果及诗文为依据。

我历来这样评价东坡居儋功绩:

1、创下了“琼之有士始于儋”的历史结论。这个结论,是明代唐胄在《修建儋州行学记》中说的,唐胄是琼山人,明甲申年即1404年的进士,他在朝廷内外任高官三十年,被称作光明磊落的监察御史,他亲笔所书的史书是可信的,因为东坡居儋前,整个海南岛自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以来,没有人考取过举人、进士,被称为与中原“断地脉”,史书甚至说:“阅汉魏至唐及五代文化未开”。事实上,东汉锡光为交趾太守(时儋耳属交州统领)时,已提出“建立学校,导之经义”。隋唐五代,尤是唐统治者,非常强调在儋传播儒学。贞观年间,谪臣王义方在儋州境内办起海南第一间学校,宋初,儋州开始创建郡学、社学和新学,朝廷已在儋州设州教授、教谕等儒职,儋人较为系统地接受了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基本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学堂教育。但是,由于当时教材不稳定,教义经常变换,最关键是没有过一名胜任的老师指点,东坡居儋前造成儋州乃至海南从来没有一个考中过举人、进士。经过苏东坡一年半的培养指点,他的学生中,儋州三都镇南源村人符确于宋徽宗大观二年中镇州解元,次年会试破天荒地考中进士,成为海南第一名进士。时隔东坡离开儋州只有8年。这批学生当中,琼山人姜唐佐也中进,儋州人王霄举明经进士,杜介之、陈中孚举文学,陈献、陈公义、羊载、羊郁、王中、羊谨、张善达、许觐、曹湜荐辟。此后儋州科举不断,中进6名,中举101名,举岁贡、拔贡531名,琼山、文昌更是后来居上。故《琼台纪事》云“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符确中进后,官至承议郎、知韶、化二州。所以,我曾著文说过:儋之教育兴自唐,儋之科举兴自苏,琼之有士始于儋,琼始进士出自儋,进士首儋尾亦儋(海南最后中进者亦是儋州人王云清)。

2、垫厚了儋州中原文化的底蕴。东坡在儋州传经授业,重学《周易》、《尚书》、《毛诗》、《春秋》、《中庸》等,比起原来地方教育读四书五经, 六艺强得多。经过苏东坡对学生及以文会友中讲授经义,辨析经传,断论诸子,传授作文法,宣传文艺主张,较为系统地传播了中原文化,使中原文化成为儋州文化的根基,此后一直占主导地位。教授出身的儋州市委书记赵中社多次在会议说:“儋州是中原文化到海南的第一站,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对他本人来说是惨事,对海南来讲是幸事,因为他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了海南,所以我们儋州在海南历史上出了第一位进士符确,所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儋州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3、缔造了儋州这个名闻全国的诗乡歌海。苏东坡在文坛上以诗词揽胜,居儋时又喜为诗,他的胞弟苏辙也告诉人们,苏轼在海南“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他临终前贬谪岭海七年,共写诗400多首,居儋诗130多首,高于中年谪居黄州时期。儋州受其诗风影响,吟诗作诗风气大盛,震动到朝廷于宋崇宁大观年间即苏轼逝世六年后下令禁止,结果是“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80万,禁愈多而传愈多”。宋人许岂页更直言认为:“东坡海南诗,超然迈伦,能追李、杜、陶、谢”,可见影响之大。后来,儋州文人学士曾结“桄榔诗社”,广征作品,观摩评选,互相唱和,对诗词歌赋的爱好,历代不衰,各代都有能人,即使田夫野老、贩妇牧童,也都有出口成章,诗才敏捷的人。至于知名学者,有诗集传世的也不少。历代的诗联高手有水井村曾开、徐浦村黄河清、白沙塘村陈烺、才根村唐丙章、书村陈圣与、兰山村王云清、水井村张绩、福花村陈京本、王五陈有壮和丁对魁及近代、现代的万蔚周、谢良裘、卓浩然、王怡亭、羊城彦、丁兆蛟、薛椿堂、林冠群、吴绍里、林振强、陈灿麟、林志山(后两人长于自由体诗)等。1931年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筑成征集纪念诗时,儋人万蔚周的绝句“世界纷纷一赌台,赌如公等信高才,仅输数十头颅去,赢得江山万里回”,就评上第一名。新世纪,儋州被授予“全国诗词之乡”(2002年4月)、“中国楹联之乡”(2002年5月),最近,又荣获全国“弘扬楹联文化先进集体”称号,应该说基础是苏东坡打下的。

苏东坡居儋期间,为了反映现实生活,适应民间需要,特别注意吸取民间口语,支持民间文艺的创作。史书记载,他与儋州著名才女春梦婆对唱驳口角,为生意婆作广告诗,帮秀才解儋州妹唱的情歌,影响到儋州一批文人介入儋州山歌调声的创作,赋予调声山歌诗的意境,提升了品位。流传日久的儋州八景山歌:“春到天堂花茂盛,松林拥翠岭头青。龙门高接千层浪,旧州西照映龙形”。“笔架云烟好美景,白马涌泉水源清。夜静颜塘水漾月,载酒东坡几有名”。歌句和意境与诗不相上下。1996年11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指的就是民歌艺术方面。最近,儋州调声已被当作海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批项目启动,成为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应该说,基础也是苏东坡打下的。

苏东坡毕竟名气太大了,评论家们对现行领导可以随意骂,但对古代的名人决不敢讲半个不字,还经常杜撰历史对他们拔高。这些年来,就有一、二个研究东坡居儋的专家著文说,苏东坡到儋州时,儋州人还不懂耕田,是东坡手把手教儋州人犁田,简直是无稽之谈。汉代时,儋州“生熟黎力田,岁皆两熟,并植杂粮”。整个北岸满坡甘蔗、桑、椰子;唐代时“一岁三熟,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当时的薯芋,“芋魁大盈尺”。这都是正史记载的。可见,对东坡居儋的负面影响,没人敢讲。我曾于2001年在报刊发表《儋州文化的渊源与特色》一文中谈到贬臣文化对儋州的影响时,提到苏东坡对儋州有负面影响,引起哗然指斥,甚至象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样,散发对我进行人身攻击的传单。赵中社同志来到儋州后,曾认真地研究了我的文章,支持了我的观点,指责非难才得予停止,转而越来越多的人赞同了我的观点。(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