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长安十二时辰》,我帮你们整理了这份历史课笔记。

 昵称54245999 2019-07-24

问:一部电视剧能火到什么程度?

《长安十二时辰》答:可以火到创造新的2019网络热词,“XX十二时辰”。

比如上海十二时辰。

北京十二时辰等等。

高话题性说明了这部剧当下的火热程度,而11万+人评价还能拿下豆瓣8.6的高分,也说明了观众对这部剧的满意程度。

很多人都说,在如今大部分都是“2倍速追剧”的大环境里,《长安十二时辰》却需要0.5倍速追剧。

因为它每一集的剧情都十分紧凑,还拥有着非常密集的知识点,也引发了各路媒体的考据和研究。

看《长安十二时辰》,真的得打开一本笔记本来认认真真做历史课的小抄才行。

先来问一个问题:长安十二时辰的主角到底是谁?

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

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

让我们先来打量这部剧本身——

《长安十二时辰》,顾名思义,就是地点长安,时间十二时辰即二十四个小时内发生的故事。

先说整部剧设定的时间,是唐玄宗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安史之乱」爆发的11年前,也就是唐朝的鼎盛期,简称「盛唐」时期。

地点,则是长安。

盛唐时期的长安,在这部剧之前,我们才刚从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里领略到:

陈凯歌为了重现盛唐时期的长安之伟,在《妖猫传》的置景上耗费5年,翻遍古籍,从亭台楼阁到街巷市井,都在襄阳唐城进行了1:1还原。

最近释出预告的《花木兰》,取景也在这里。

同为盛唐长安的时代背景,按理说《长安十二时辰》的剧组完全也可以去襄阳唐城拍。但剧组却花了七个月的时间,耗资5000万,在象山影视基地建了座70亩的唐城,高度还原了长安城的108坊:

是赌气吗?是较量吗?是钱多吗?

都不是。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妖猫传》更多的是在拍摄宫廷的奢华,所以襄阳唐城整个置景都走的圆润之美。

但《长安十二时辰》更想还原当时唐代盛行的「里坊制度」

即将城市分割为若干方格状的封闭空间,居民居住的空间称为里或坊,商业的称为市。

同时长安城还分为两县,西为长安县,东为万年县,连带附近20余县,统归京兆府所辖,取万年长安之意。

而且每个坊都是认认真真地考察了当时的街道宽度、城门高度及街边店铺类型等细节后,出设计图,再实实在在地搭建起来的。

每一个建筑,都是一笔一画设计出来的,每个细节都有严格的尺寸标准。

就连片头一闪而过的排水沟,都和西安唐城遗址里的排水沟如出一辙。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比起长安的繁华,《长安十二时辰》的导演和作者都更希望凸显长安的烟火气。

所以从第一集第一个一镜到底的镜头,我们看到的就是非常日常的长安。

同时开场的“市中心”有多么豪华:

远离市中心的贫民区就有多暗淡。

就像曹盾曾说:“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文化表层下最大的魅力所在。”

原著马伯庸也说:“我觉得长安是一个中国最具有魅力的古代城市,全世界的人都汇聚在这个地方,真正这种文化最大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文化表层下面所隐蔽的这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还有人说《长安十二时辰》被张小敬吃成了《舌尖上的长安》:

从「水盆羊肉」,到「火晶柿子」、「胡饼」和「面片汤」,各种长安美食,让人看了立刻就想奔去西安。

剧中还有大量的描写市井生活的镜头,看似与主线无关,其实正是曹盾希望让观众看到张小敬和李必拼命去保护的是什么,他们才更能理解这部剧的核心。同时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情节,都有据可考。

比如设定在上元节前夕,是因为元月十四这一天,是因为当时长安城实行夜禁,只有正月十四到十五这十二时辰,全程解禁联欢。这无疑也是阴谋实施的最好时机。

还有元载让身材丰满之人围成一圈给自己取暖的这种行为,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名为「妓围」

唐玄宗的弟弟申王每到冬日又风雪苦寒时就会如此。

类似的还有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他每到冬天出行时,会从婢妾中挑出身型丰满者,排成一行走在他前面,这种称之为「肉阵」

程参说要拜谒达官贵人,给他们看自己的诗文,这里映射的是唐朝的行卷之风,而干谒诗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求职信。

还有曹破延曾向龙波埋怨过唐朝不肯发兵援助对抗「大食」,而历史上七年后发生的「怛罗斯之战」,正是唐朝与大食为争夺中亚而爆发的战争,唐朝落败。

还有引起广泛讨论的「叉手礼」,即“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也是当时一种表达特别恭敬的礼节。

叉手礼多出现在汉末魏晋的史册中,晚唐赵逸公墓的壁画、《韩熙载夜宴图》和《女孝经图》中也都有。

《韩熙载夜宴图》

剧中人物烹茶是用勺子舀,也契合唐代的茶道。

因为唐代的茶是咸口的,不仅会在茶中加盐,还会加葱、姜、花椒、枣等等,非常丰富,一碗管饱。所以当时人们说的不一定是“喝”茶,也会说“吃”茶

这一切,再加上如同电影的色彩和构图,《长安十二时辰》真的可以算是既全面又美观地高度还原了当年的盛世长安。

所以,长安十二时辰的主角是什么?

是长安。

除了置景和剧情上的有据可考,这部剧开播后一直充斥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反而凸显了《长安十二时辰》对历史的还原。

比如李必开篇就来了一段文言文版的“自我介绍”:

很多人的内心活动都如张小敬一般:

整部剧的台词中夹杂着大量的文言文和生僻词汇,所以辛苦官博上总在普及各种知识点。

但其实,这反而凸显了剧组在台词上下的功夫。

比如在这部剧中,圣旨终于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奉天承运,皇帝昭曰”了——皇上也被称之为“圣人”

这也是有理可循的。历史上给皇帝以别称是常有的事,比如宋朝就流行把皇帝称为“官家”——这个词来源于曹魏时期蒋济的《万机论》:“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唐朝时,白居易就在《喜星郡》里写道:“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这里的“官家”还泛指朝廷,而到了宋朝,就开始把“官家”特指皇帝了。

看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同学应该很有印象。

关于父亲的称呼就更有意思了,有「阿爷」、「大人」「哥」多种说法。

剧中比较常见的是「阿爷」,这个小学课本里《木兰诗》中就有过论据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唐玄宗就喜欢叫父亲唐睿宗为“四哥”。《旧唐书·王琚传》记载: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惟有太平。”此处的“四哥”即指唐睿宗。

「大人」这个称呼呢也并非是指官员,因为在唐朝人们称呼官员,不叫大人,而是叫他的姓+官职,比如“李司丞”。

除了各种称谓,还有第一集中引起盛赞的,刑部和大理寺的并提

早前很多的剧集中,都喜欢单提“大理寺”或“刑部”,但其实大理寺虽是唐代最高审判机关,但需要与刑部相互配合,因此两者并提才是对唐代司法审判运行机制的深谙。

第六集中,葛老向张小敬要名字时提到了骠骑大将军郭利仕,从宫里偷金银器埋宝的地点是何家村,也不是随口胡诌的。

1970年时,在西安何家村的确出土过一批大唐文物,号称大唐遗宝;还有《国家宝藏》中,陕历博展出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就是何家村的珍宝之一。

就连那一个单字「喏」,都有根据不同的人而分出长喏、小喏和肥喏等之分,这也是剧组在台词上下的苦功夫。

有不少人还曾在微博上问:“大唐的历史剧,怎么有个黑人?

这位黑人是地下城城主葛老,他可不是杜撰,饰演他的演员 Djimon Hounsou 也大有来头,不仅曾两度提名奥斯卡,在此剧中的配音,还是陈建斌。

而在剧中葛老曾经流着泪问暗桩小乙,“再回去做奴隶吗?”,就是对历史最好的点题。

其实,葛老这样的人,在当时被称之为「昆仑奴」,是唐朝盛行一时的贵族家养黑奴。在隋唐时期的诸多文献中,都真实出现过昆仑奴的身影。

昆仑并不是指昆仑山,在我国古代泛指南洋地区,昆仑奴主要指从那里来的仆役,其中大多数是东南亚一带的“黑人”(尼格利陀人)。另有少部分是黑人,是随阿拉伯人来华的,这种黑人昆仑奴很少,只有一些社会地位很高的人用得起。另外据有些学者推测,昆仑奴中也许还有达罗毗荼人(印度的一个民族)。

看过《大明宫词》的话,一定记得太平公主偶遇薛绍的这一幕——

除了葛老,有观众发现靖安司通传的陆三口音很奇怪,也是因为长安当时开放包容,汇集了各国人口,陆三也是个外国人。(还是个暗桩)

包括还有「狼卫」这支“国际恐怖分子”,以及剧中出现的袄教、景教寺庙,都是在还原长安盛唐时期八方齐聚的国际化面貌。


正如马伯庸在《长安十二时辰》的后记二中,说长安是“一个秩序井然、气势恢弘的伟大城市,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诸色人物云集其中,风流文采与赫赫武威纵横交错,生活繁华多彩,风气开放多元。”

长安真的就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除此之外,剧中的其他角色也都有据可考。

易烊千玺饰演的少年天才李必,原型是唐代的四朝元老李泌

李必的恩师何监何执正,原型是家喻户晓的诗人贺知章

和张小敬一起关在监狱里的读书人叫程参,对标的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岑参,也就是人人都背过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作者。不过这里时间上有个小错误,这首诗其实是他十年后出塞时的作品。

领了盒饭的焦遂,历史上就以嗜酒闻名,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并称“醉八仙”。也是没想到自己的最后一杯酒,倒给了杀死自己的人。

还有右相林九郎原型是李林甫郭利仕原型是高力士王宗祀原型是王忠嗣……剧中大部分人物在历史中都是能对号入座的。

包括男主角张小敬,也不是马伯庸杜撰的人物,在《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中,就曾出现过。这本书的下卷里提到了马嵬坡之变,太子李亨、陈玄礼密谋发动兵变,铲除奸相杨国忠。而开弓将杨国忠射下马的人,就是张小敬。

而这本书的作者呢,就是华阴县尉姚汝能,也就是剧中一直跟在张小敬身边,还说想给他写书的人。

——果然没食言啊!

不止人物,和张小敬一起查案的,也是货真价实的「陕西细犬」。全世界不超过十只,算是剧组里最金贵的演员。

陕西细犬,是中国本土的古老猎犬,也是非常珍贵的萨路基猎犬,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目前全国只有3只。(二郎神的哮天犬也是这个品种。)

PS:张小敬查案时也记得给细犬栓狗绳这个细节,也非常值得表扬和学习。

说完了《长安十二时辰》在置景、人物、台词和剧情上对历史的高度还原,我们再来看看俗话说不分家的“服化道”,这方面的争议也不少。

比如早在预告片发布后,李必的服装造型就引起了广泛争议,因为,他的发簪似乎插反了?

但很快新京报就直接站出来为剧组撑腰了,并点名表扬李必这种纵向佩戴簪子的方式,其实才是正确的。

这种插法名为「子午簪」,是道教的特色,象征阴阳相济。

首都博物馆中的宋代玉冠

“戴芙蓉冠子午簪,披鹤氅,执拂尘。”

李必的服装可以说是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唐朝道家装束。

唐代石刻中的道士

除了李必的服装,《长安十二时辰》的男性着装也是中国唐代古装剧中少有的统一。头扎幞头,身穿圆领袍,腰系蹀躞带,脚登长靿靴,本剧将深受北朝时期鲜卑人的唐朝服饰还原得十分仔细。

整部剧里基本上所有的男性都会带幞头,所以才有了第十集6分7秒时,崔器说:“两个男人不带幞头……这么显眼,你怎么找不到。”

剧中常出现的圆领袍很有意思,它源自异域,算是一种“洋服”。但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都会穿它,代表的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现象产物。

《步辇图》,身着圆领袍的唐太宗

而且在圆领袍的颜色上,本剧也有高度还原。

如《新唐书》中记载所说,三品官员穿紫色袍服,四品绯色,五品浅绯色,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所以三品官的何执正穿的是紫色圆领袍。

八品官的徐宾穿的是深青色圆领袍。

而且不止男性,在唐朝时,女性也会身着圆领袍。这代表的其实是另一种风尚——唐朝时期,女性甚至可以穿男装

唐玄宗宠妃武惠妃墓壁画

除了圆领袍,剧中檀棋等人还穿过这种胡服大翻领:

其实也是男装。

盛唐真的是一个对女性非常友好和包容的开放年代。

当时女子中最常见的装束,「半臂齐胸裙」作为一种高胸襦裙(并不需要挤胸),也是一种既不要求身材,又能让女性显得轻盈和美貌的款式。

所以剧中随处可见一些体态丰盈的人,身着高胸襦裙,生活惬意。

在诸多历史画作中也可以印证,盛唐时期,女性的服装的确从往日的纤细,逐步变得宽松飘逸。

《簪花仕女图》唐

同时在用色也非常大胆,很多非常鲜艳的色彩及撞色。

《唐宫仕女图》

剧中闻染这一套短衣是鹅黄色,齐胸裙是淡紫色的配色,其实也是遵循了天宝年间女子喜爱黄衫紫裙的说法。


除了圆领袍,唐代在很多面料和纹样上也深受西域文化的影响,《长安十二时辰》也尽力去还原这一点。

张小敬衣服上的纹样,就有人指出其实是「球路纹」

而这所有的服装和细节都是剧组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筹备,并前往欧洲、奥地利、匈牙利和俄罗斯等各地考察,收集了100多种纹样,实现了定织定染。

剧中长安百姓的衣服也全部由剧组制作,从织布到印染,无一从外租借,而且只有织染,没有刺绣。

因为导演曹盾认为,织和染才是当时长安流行的服饰文化,他不想为了追求雍容华贵而牺牲长安的独特风格气质。

《长安十二时辰》中还有一位非常特殊的服装造型指导,就是黑泽和子。

为什么要请一个日本人来做服装造型指导?

黑泽和子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长女,1990年就开始从事电影服装造型的工作。

这一次《长安十二时辰》里,黑泽和子负责的主要是铠甲类服装。

她对穿真铠甲作战的拍摄非常有经验,有她坐阵能为演员起到更好的保护。毕竟《长安十二时辰》是第一部完全用金属去复原铠甲的。

其实唐代保存下来的铠甲类文物很少,但是制作组还是根据唐代的彩塑天王像、陶俑和唐代壁画中的士兵形象,用金属复原出符合人体比例和人物角色的铠甲。比如专属于太子、听候靖安司调配的旅贲军,身着蓝底黑甲。

为右相服务的右骁卫身着银甲,龙武军身着金边银甲,神武军身着金甲。

以及剧中大量出现的「护心镜」,也可以说是近几年的古装剧中,为数不多尊重史实的细节。

和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几乎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长乐公主墓壁画

终于,士兵用的武器是唐代的「横刀」了,而不是很多古装剧中用烂的“剑”。

《长安十二时辰》的服装指导说:“所有人都知道大唐,是一个繁盛的年代。其实它真正的繁盛,体现在它的每一套服饰,每一套盔甲,每一个人的精气神上。”

正如另一位服装指导宋韬所说:“很多人觉得唐风就是会跟和风比较接近,导演觉得不是这样的。在那个时代是日本在学唐,而不是唐在学日本。”

黑泽和子正是努力还原了这种当时日本模仿的真唐风。

日本京都分为东西两京,西京模仿的就是唐时的长安

日本一直以来对唐朝文化的研究都非常的深刻,而且把唐朝的文化也保存得很好。

高晓松就曾说,日本就像是唐朝的琥珀,它把唐朝凝固起来,让我们今天看到这块琥珀时,还能看到那个栩栩如生的唐朝模样。

日本正仓院,杨玉环的琵琶

所以在戏还未开播时,有网友在网上撕说剧里画的是日本的艺妓妆,官方先是辟谣,后来还诙谐地做了表情包来正面“刚”:

《长安十二时辰》中女性的妆容其实算是符合史实的了,前几天登上热搜的“檀棋妆容”甚至引发了一波“国风妆容大赛”。

就像元稹《恨妆成》中说“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施朱是唐朝女子上妆的前两个步骤,接下来分别是画黛眉、贴花钿、贴面靥、描斜红和涂唇脂。

而这个妆容腮红一定要占据脸部二分之一的面积,也有据可考。张泌曾在《妆楼记》中写道:“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以胭脂晕掌中,施以两颊。”


而剧中就连群演都是全妆,可以说是非常用心了。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女性就开始扑粉了。而唐代国力繁盛,涂粉化妆已成为社会风尚,女子从眉形到发型和妆容都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比如妆容上有以铅粉为主的白妆、以胭脂为主的红妆,以及桃花妆、飞霞妆、酒晕妆、啼妆泪妆等等;眉形上也有十多种,比如柳叶眉、月眉、阔眉八字眉等等。

唐代女子的发式也是光名字就有两百多种。盛唐时最流行的,是「高髻」,即一种把头发梳在头顶的发髻。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

高髻的发型对发量的要求很高,所以唐代女性也有佩戴假发髻的习惯,假发髻被称为“义髻”。(据说杨贵妃就有戴义髻的喜好)

剧中的女性角色鱼肠,戴的就是义髻。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已成年女子常梳云朵髻堕马髻,未成年女子常梳双环垂髻

比如梳着双环垂髻的元载侍女,感觉也是泥塑变成了真人。

长安 Tony 老师的女儿季姜,也像是从唐代名画《捣练图》里走出来的。

还有剧中名为“许鹤子”的盛唐第一流量女星的造型,感觉也是对原型“许合子”本人陶俑的1:1还原。

许合子是唐朝著名女歌手,堪称名副其实的唐代diva。

不过尽管剧中的妆容和服装都如此华丽,但女子们却全都没有戴耳环。

因为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一书,冶金技术产生后,耳环才出现,且最初多由青铜制成。但唐代女子不尚穿耳,也无耳环。在个别唐墓中发现的耳环,也多为少数民族遗物。

虽然在还原史实部分做到的极其细致,但《长安十二时辰》还是自己虚构了很多事物。

比如第二集18分11秒时,背景里有对母女在吃羊肉泡馍——其实当时还没有这个东西,纯粹是因为导演是西安人。导演说:“这戏万一火了,好多人去西安旅游,得落地呀,得让他们找着吃的。”

啪叽,羊肉泡馍上线了。

还有剧中时常出现的嚼薄荷叶,也是马伯庸临时起意编的。

不过唐代人的确有“口香糖”,但一般都是直接口含丁香,或是将丁香等芬芳香料蜜制成小丸儿。

还有历史上的唐代民居建筑基本上都是一层,但因为剧中张小敬有好几场在楼顶“跑酷”的戏,所以为了可看性,最终还是搭了两层建筑。

历史上的朱雀大道宽度其实是150米,比戏里要宽敞多了。

其一是为了昭告长安之强大,其二是因为当时射箭的有效杀伤距离时70米,150米就可以让皇帝和官员走中间的10米,就是安全范围。

脑洞最出彩的还是「大案牍术」,也就是现在的“大数据”。

它记录了各种人员信息、工作笔记、财务报表和业务往来等等,你可以利用它随意调阅各种明细,从而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发掘出真相。

其中徐宾说了一句,只有数字才能留下历史的真相,让人联想起黄仁宇曾在《万历十五年》中说,古代中国由于缺乏精细的数字管理能力,朝廷的改革往往寸步难行。

PS:虽然大案牍术是虚构的,但徐主事徐宾用的都是卷轴和折页型的册子,也是因为唐代那时还没有出现线装书,这里还是尊重了史实。

除此之外,剧组在各个道具的准备上都非常用心。

比如李必的“办公室”——靖安司里,一开场就出现的大型作战沙盘,是剧组清了专业人士,花了半年多的时间,“一砖一瓦”砌出来的。

还有这个「火闹钟」:

也被陕博认证了。

所有出现的道具都非常考究,就连一闪而过的「密码本」都努力去做到尽善尽美。

焦遂给曹破延喝酒时的器具,也是还原了前几年在一座唐墓里出土的鹦鹉杯

其后曹破延从焦遂身上拿走的金鱼袋,也都有据可考。

因为唐朝经济繁盛,商品交易发达,各种新奇精巧的酒器和瓷器都非常多。

比如右相林九郎家开饭的那场戏,就出现了莲瓣盘菊瓣盘等造型各异的食器。

最近更新的22集里出现的这个杯盏,也是唐朝的玻璃高足杯,原型目前正在国博展出。

还有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张小敬去棺材店询问老板,背景里出现了唐三彩,这个细节也值得深究。

其实唐三彩在唐朝代表着冥器,因此即便它是陶器巅峰工艺的代表作,也没有人愿意把它当作工艺品摆在书房里。

剧中还有了一个特别的器物,就是塵尾,是一种在扇面周围加装兽毛的扇子。

它同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有身份尊贵之人才能够手执塵尾。在本剧中,手拿塵尾的是太真道人严羽幻,原型是杨玉环。

所有的所有,正如导演所说,他想做的,是努力想还原大唐的一天。

曾经有人说,近代文明看北京,现代文明看上海,千年文明看西安。

如果说,《长安十二时辰》在人物、台词、剧情上的考古,深刻还原了长安的繁盛与伟大;那么在服化道上的考古,无疑还原了盛唐的包容与美貌。

在象山影视基地,曾有一句话来形容剧组拍摄的辛苦,就是:“象山两个坑,《长安十二时辰》和《鬼吹灯》。”

这部剧筹备7个多月,拍摄127天,曹盾在象山度过了将近10个月的时间,但显然,一切都很值得。

虽然这部剧仍然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正如曹盾所说:“即便我们再努力,也难免会有缺漏。但观众指出来,我就感到非常开心,因为观众在认真地看并且看进去了,引起讨论,给大家带来知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是啊,这就是一部承载了浩荡历史的电视剧,在娱乐之外赋予我们的深层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