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有两件事,越早搞明白越好

 源源不断 2019-07-24

算下来,我也算是个老销售了。

自从1998年,上着大学,自己跑单帮,推销打印纸、复印纸,到现在也有20年了。

典型的山东人的性格,就是傻实诚,不会花言巧语,也不会看人下菜碟,定好的价钱就死守着。

在兰州这样一个既包容又豪爽的城市,做的还算不错。

一直到我碰到我后来的一位老板之前,我也一直以为,自己做不好销售,或者不是天生做销售的好材料。因为我和很多人一样,都认为,想做好销售,必须能说会道,必须会算计。

我的这位前老板跟我说,销售可以根据销售额来划分类型:

第一种,是单笔销售额一万以内的;

第二种,单笔销售额10万以内的;

第三种,单笔销售额100万以上的。

我很好奇,我当时提问,销售,不就是把产品卖给别人吗?这里有什么区别?

他说,单笔销售额一万以内,销售对象基本是家庭或者很多单位里的日常消耗品的采购,这种销售,基本上只要嘴甜,产品过得去,再加上勤快点,基本都可以做的不错,因为决策者基本上就是一个人;十万以内的销售额则要面临至少一个部门,要面对一个比较完整的审批流程,作为销售人员,你就不只是需要说服一个人那么简单了,即使你说服了这个人,也得给他充分的支持,让他能成功的走完流程,并得到批准;而第三种,你要面对的必然是一个组织,决策也基本都是集体决策。而集体决策的时候,产品本身的质量、价值,只是基本条件,只要是组织,自然会有不同的派系,如果搞不清楚这些东西,你的销售只能靠天吃饭。办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让铁定支持你的人能够坚定的支持你,左右摇摆的人也必须得支持你,而让那些铁定反对的,必须无话可说。

这就需要你对产品、竞品、市场、客户的需求有清晰的了解,而且必须能够很清晰的找到其价值,但是,这些都只是最基本的,后边的就需要你能对客户的内部组织结构、决策流程、机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全盘掌握,而且对各个派系之间的来龙去脉、利益述求都必须有精确的判断。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解决方案级的销售。

也是我坚定的告诉自己,要做销售,就做这样的销售。

我的这位前老板是位极其聪明的人,80年代山东省的高考状元,智商绝对是没的说,26岁做到现在某知名跨国企业的高级副总裁,当然,这家企业当时还没那么大。

他给我讲的很多东西,不只是具体的技能,而是给我推开了人生的一扇窗,让我知道,我们还有很多看世界的方式。

还算对得起他老人家,这之后我也做过几个让他能够拿得出手的大单。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收获,是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自己

不过,我后来自己带销售人员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包括我之前的很多做销售的同事身上,这个问题就是:说不清楚自己是谁,说不清楚自己的产品。

我们不管是上学还是新到一家公司,或者进入一个新的朋友圈子,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基本都是自我介绍。中国人在熟人圈子里,相对而言都比较含蓄,因为初到一个新的环境,过于张扬,很容易给自己惹来很多麻烦。

而做销售,则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很多新销售,特别喜欢过度的夸大、吹嘘,再就是大包大揽,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产品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是想通过过度的夸大、吹嘘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但是,这很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因为愿意买你产品的客户,要么自己也是新手,买到手之后和想象反差太大,带来不好的体验,反而给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多了一个仇家。

其实,销售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件事:第一、搞清楚自己的产品,根据客户的需求或者说痛点,自己产品的特点能够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第二控制好客户的期望值,不能让客户对产品产生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

很多人说,销售就是先要把自己销售出去。

这种说法,虽然不是那么准确,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他的道理。

我们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与人合作、协作是最正常的一种状态。而合作也好、协作也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客观的介绍自己的优缺点,也就是自己的长处和劣势。

而这么做的前提是:清楚的认知自己,这也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章要说的第一件事。

一个人想客观的认知自己很难,这受制于两点:一是,自我意识;二是,思维盲点。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自我意识

《老子》上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更强调要有自知之明。“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写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经常被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们引用来规劝世人,认识自己真正的价值。

古今中外的先贤大哲们都强调我们要自知、要认识自己,

相对于西方,中国人更强调“无我”,前一段,“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很好的做了一次东方文化的普及。

人的烦恼基本都来自于“”:

“我”是谁,我是什么?这可能是最经典的哲学命题了。《应帝王》里有一句:无为名尸。很多人不容易理解。说的直白一些,这里的尸是指傀儡。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做名利的傀儡。人的自我意识一是肉体的自我,一是精神意识的自我。而人的喜、怒、哀、乐、悲、恐、惊,这些东西基本都是和“自我”有关。

前一段的文章里谈到过名实的问题。我们现代人总喜欢求名,因为有名就有利。而这个名绝大多数时候是外界对你的评价,而实才是最本真的状态。

名实不副是常态。我们追求的是名过其实,追求的是利过其用。

正确的做法,正如这一段里所说:用心若镜,不将不逆, 应而不藏

自我意识,其实是一种心理障碍。是我们潜意识里的一种防卫机制,它使我们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有一些根植于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和恐惧,例如需要被爱,害怕失去别人的爱,需要生存,害怕死亡,需要让自己有意义,害怕自己无意义。

其实,这些需求都来自于我们大脑里的一些原始部分,比如杏仁核。这些部分都是大脑颞叶里的构造,而颞叶负责处理情绪。这些区域会简单化处理事务,做出本能的反应。这些区域渴望赞誉,把批评视为一种攻击,尽管我们单脑更高级的部分能够理解,建设性的批评对我们更为有利。这些区域使我们产生戒备心理,尤其是涉及到对我们进行完美性评价的时候。

而更高级的意识源于我们的大脑皮层,更具体的说是“前额皮层”的部分。这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很重要的区别。因为这一部分能够清醒的感知到自己在做决策,在引用逻辑和推理。

其实,《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

管子》讲的: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不变则无过,故曰“不伐”。“洁其宫,阙其门”: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洁之者,去好过也。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

还有儒家讲的止定静安虑得以及佛家的戒定慧,以及各家的修行次第,都是让我们先要做到“静”,其实做到,从现代的神经科学来讲,就是抑制我们的颞叶部分的作用,就是我们“动物性”的部分。这些部分是我们的祖先们在和大自然、野兽的斗争中,为了提升生存概率,提高决策效率,而设定的一种“快捷方式”,就是面对什么样的情况,不用经过思考,就能快速反应和应对,因为面对洪水猛兽时,他们没有什么时间去思考。

所以《老子》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后边还讲了一句: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第二个:思维盲点

每个人的文化、阅历,以及天生的差别,而导致的不同,使得我们都很难完全客观的看待问题,而且我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路径依赖”,使得我们很容易进入一些思维定式,而这些思维定式也会导致我们在看待一些问题上的时候,容易产生很多的思维盲点,而有时候,这些盲点是致命的。

所以,我一直强调,读中国的经典也好,千万不要排斥西方的问题,读儒家也不要盲目的排斥道家、佛家的观点。我一直说:所有的文化,都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和角度,只有能够从多个角度、使用多种方式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才有可能更接近真相,而不会因为自己的思维盲点导致悲剧。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人的致命缺陷导致的可怕后果。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致命的缺陷,就是钻牛角尖,只用一个视角、一种方式看问题。

其实,要解决这两个点,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极其开放的头脑和心态,不要让自己被情绪、好恶这些东西所左右,更要清楚地知道,我们不能用坐井观天也不能用管中窥豹的方式看世界,因为这都很容易导致悲剧。

正好,我们这里分享一段内容吧:

《管子·小匡》:

管仲曰:“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辨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垦草入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之官。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然而以易夷吾,夷吾不为也。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桓公曰:“善。”

翻译一下:

管仲说:“升降揖让有礼,进退熟悉礼节,说词刚柔有度,我不如陨朋,请封他为’大行’。开发荒地使之成为城邑,开辟土地使之增产粮食,增加入口,尽土地之利,我不如宁戚,请封他为’大司田’。在平原广郊之上,使战车不乱,战士不退,鼓声一起而三军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封他为‘大司马’。审判案件,调节纷争,不妄杀无辜的人,不妄诬无罪的人,我不如宾胥无,请封他为‘大司理’。敢于冒犯君主的颜色,进谏必忠,不伯死,不贪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立他为‘大谏’。这五个人,我一个都比不上;但是用来同我管夷吾去换,我是不干的。君上您想要治国强兵,有此五人就够了;若想图霸王之业,则有管夷吾在此。”桓公说:“好啊!”

这一段原来也讲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只是总结一下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最重要的不是“我能”,就是说你会多少具体的技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具体工作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知人善任,但是前提是“知己”,知己的部分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知道“我不能”,只有知道我不能,才能去真正的寻找那些的人,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发挥自己的

我们要讲的第二件事,就是知人善任、知物善用

知人善任既包括做领导,知道改把什么样的人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如果是合作,知道什么样的人能够做成什么事。就是说,对知人的要求,既能知道别人的优点,又要知道对方的缺点,要知道他的能力半径,也要清楚他的性格特点。知道哪些东西是他力所不能及的,这才是知人用人的最高境界。

知物善用,需要的是大格局,不同的东西,在不同的层面上看,价值完全不一样,我经常用《庄子·逍遥游》宋国人的故事来讲什么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大意是,有个宋国人善于制造让手不会龟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客人听说这种药片,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他叫全家的人一起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以获得百金,就卖了吧!

客人得到了这个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个时候,越国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带兵应战,正值冬天,吴军与越军水站,因为吴国的士兵使用了这种能够是手脚不被冻裂的药,而打败越国。

吴王割地封赏这位进献药方的客人。同样一个药方,有的人因此裂土封王,有的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而最大的受益者是吴王,因为他不仅打败了越国,而且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同样的一件东西,在不同的人的手里,价值完全不同,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格局,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这就是格局的价值。

如果我们深陷其中的时候,试着提高一个层面看问题,或许,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同样的道理,同样一个东西,把它放在不同的地方,价值完全不一样。升维思考,发现我们本来认为互相没有关系的人和物,物与物之间的关联的能力,或者说让垃圾变成黄金的价值是人创造财富核心的能力之一。

我们还是引用一段《管子·君臣上》里的内容来说吧:

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专意一心,守职而不劳,下之事也。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则有司不任;为人臣者,上共专于上,则人主失威。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聪明。智能聪明者,下之职也;所以用智能聪明者,上之道也。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体。

这一段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有道的君主就是修身以德,做好人民的表率,而不是和官员、人民去比较谁更聪明。作为领导者的道,就是使用各种办法,充分发挥下属和人民的聪明才智,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改革开放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在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让人民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计划经济的问题在于,由政府包办所有人的生老病死,如果借用这一段里的一句话就是: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则有司不任。制定政策、规则,并保证规则、政策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是管理者的责任,而不是把生老病死全部包办,包办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没有积极性,也没有主观能动性,什么事情听从指令即可,但是,这样执行的结果就是成了吃大锅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在前边我也讲过,作为老板,过于聪明能干的结果,就是自己累死,下属烦死,或者闲死。聪明的老板做不大,有些时候作为老板,要学会装傻、装笨,给员工和下属留出成长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才有可能真正的激发出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知人善任,知物善用。别再用要求自己的高标准去要求别人,而是考虑如何能够知人善任,知物善用。

我前边写过一篇文章:知己、知人、知用、知道,今天的这篇文章和上一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不过归结到最终,基本都一样,就是人生最终为重要的三件事:知己、知人、知用,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我们知道(终极大道)的过程,而知己和知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断的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洞察,人性既有贪婪与恐惧,也有美好与温情,但是,趋利避害是人性的根本性特征,对人性洞察的越深刻,我们才更能深刻的体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