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章草到今草,俱变古形而集之大成

 百尺杆头进 2019-07-24

草书有章草和今草之分,今草有大草(或狂草)、小草之别,《十七帖》属于小草。

草书大概在秦汉之交就出现了。它本来是为了日常书写的简捷快速,流行在下层书吏、民间书手之中。后来,这种“俗体”渐为士大夫所钟爱,这就是章草。

王羲之章草书《豹奴帖》

章草在东汉时已兴盛。赵壹《非草书》云:“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说明草书技法已相当成熟。又言:“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

这虽说是赵壹对“痴迷”者持反对的态度,但更说明了草书的兴盛,且已由实用向纯艺术化转变。章草有着明显的隶意,字字独立,少有牵连之态,曹魏、西晋时期还没有成熟的今草。

王羲之《寒切帖》信札,墨迹纸本,尺寸25.6×21.5厘米

魏晋时期的书家都擅长章草,羲之就是杰出的代表。虞龢《论书表》载:“(羲之)尝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吾昔有张伯英章草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如神明,顿还旧迹”。今从《豹奴帖》、《寒切帖》)、《远宦帖》中可窥其章草意味。

章草到今草的转变是通过章草的“潦草”化来完成的。在汉末至西晋期间,民间书手、下层书吏对章草的“草化”与“简省”,主要以去“波磔”,取“纵引”来加速对今草的改进。

王羲之则在吸收张芝、钟繇、韦夫人、王廙等的用笔、用意的基础上,“俱变古形”而集之大成,完成了对章草的改变。笔势才有起伏跌宕、引带连绵之意,字形突破了前期以单个字为造型单位的开张笔势,渐渐向“字群结构”的连绵组合方向拓展,向着更为抒情、狂放的方向深入,再次拓宽了书路。

王羲之名帖《远宦帖》

那种“狂放”的书路,则由其小儿献之来完成的。所以,羲之书去古未远,新体中寓含旧质,至暮年更趋“逸态”。

所以,胡小石《书艺略论》云:“羲之变章为草,其源来自章,则自西汉以至张芝、卫瓘、索靖、陆机等各家纸张草书皆其所据之遗产。

王羲之 《长风贴》

作者:陈海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作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唯一的一位楷书、行书、草书都获得过全国大奖并且连续获一等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