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虚衰老快,调理脾虚,修复健康能量的源头

 烟云红雨hhj980 2019-07-24

一、西医的脾脏

西医的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

脾脏有滤血的功能。脾内的大量巨噬细胞可以清除衰老的血细胞(比如红细胞)、抗原和异物。侵入人体血内的抗原,可在脾内激发免疫反应。

脾还能够储藏血液。人脾可以储存约40毫升的血液。胚胎发育早期,脾有造血的功能,出生后基本消失,仅在部分条件(比如人体出现严重造血障碍时)刺激下才能够恢复。

脾脏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脾是血循环中重要的滤过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脾脏还有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

真不明白,这么强悍的器官,手术也会“切掉”。同样遇到大病重病,脾好的人,康复或抗过去的机会要大得多。

二、脾是人体能量的源头

中医脾为后天之本,人体气血津液的生化,依赖于脾运化所吸收的营养精微,脾是人体能量的源头。

在西医,脾又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都知道,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水谷的功能下降,就会消化功能下降。食少,五脏六腑获得的营养就会下降。而后,五脏六腑的阳气就失去生发的源头。

人体正气源于水谷精气,即胃气、元气。而胃气、元气的盛衰,与脾功能的强弱息息相关,脾旺则正气充盛,脾弱则正气不足。

三、脾虚是慢性病的根源

脾一虚,运化功能下降,肠胃吸收的垃圾增多,运化到血液和五脏六腑的垃圾也增多。心脑血管、心脏中血液垃圾就增多。相关的疾病也应运而生。

脾一虚,运化水液的功能下降,水湿痰生。脾虚,胃生痰。

我们前面都讲到,很多慢性病、大病重病,都与血瘀、痰湿、寒凝有着莫大的关系。

所以,追根究底,脾虚,各种无法根治的慢性病、男妇科、心脑血管、心脏等疾病,源头有了根。脾如阳虚,肾阳虚也调理无根。

脾一虚,无法培土生金,肺的问题,失去了根,问题就容易反复。很多经常感冒发烧的,脾是虚定了。

疲劳、虚胖、无力,脑供血不足,都少不了脾的关系。

几乎所有的慢性病,都与脾虚有关,而且是源头上的关系。

四、脾气虚的食疗调理

脾气虚,就会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而且脉开始变弱。

没错,脾虚跟脉变弱,也是有关联的。今天看到2个脉很弱的,还没开始把脉的时候,我就说他们要好好调理。精气神实在是耗得太过了。如果真的遇上些大病,那将遇上很大的槛。

脾气虚,就需要益气健脾除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食疗。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茯苓、扁豆。

人参、黄芪益气,白术、·甘草健脾,茯苓、扁豆健脾除湿。

如果有积食,比如脘闷腹胀,嗳气酸腐,苔腻,可以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消食健胃。

鸡内金有点微寒,最好炒一炒。

如果气虚比较严重,进入到脾阳渐虚,如腹痛即泻、手足欠温,就要加肉桂、炮姜温中散寒。这种情况其实是有点严重了,一定要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

五、脾气虚的经穴理疗

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就别吃药。那么理疗就是成了最佳的选择。

点穴、导引,效果是最好的。如果不会,穴位按摩也是有些效果的。

首先要补足三里,这是健脾和胃最重要的穴位,擅长补益肠虚、胃、脾虚证,一般不用泻。

阴陵泉,是祛湿的重要穴位,消肿减肥也很常用。当然减肥还需要很多穴位的搭配。

肥胖的人本来就是气虚引起的,同时脾虚又降低了运化功能,体内驻留垃圾自然就增多。

脾俞是沟通脾脏和外界的通道,擅长纯补脾脏,大便稀可加灸脾俞。

气海是气的海洋,脾气虚,自然也是要补气的。在对气海进行调理的时候,注意不要太过,否则对气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三阴交,是男妇科非常重要的穴位,此穴有人说常刮痧,其实是有误的,要以补为主,多泻补利脾肾,至于泻肝,没必要非选三阴交。

太白是脾经原穴,脾的问题,从太白调理,也是有效的。不过脾经原穴,也有些争议,有的认为是公孙。但并不影响对脾的调理。

血海在百虫窝附近,对血液性皮肤病,血液相关的病,有明显的疗效。对妇科的血症,也有一定的效果。

如果穴道按不到位,也可以推脾经:

如果脾虚严重,还需要跟肾一起调理。

六、不要一调脾就祛湿

很多人学了些中医知识,调脾的时候,就喜欢祛湿。其实这是个误区。祛湿必须健脾,但健脾不一定要祛湿,甚至是先不宜祛湿。

大家留意一下,比如薏苡仁等是有些微凉的。很多人喜欢煲冬瓜薏米汤,其实偏凉的,对脾胃并无好处。

还有些人喜欢清热祛湿,这种情况就要注意了,湿是因为寒,你再清热,岂不是寒上加寒。你这是为那般啊?

祛湿的误区还是挺多的,大家首先要记得,先由脾虚,然后才容易寒,寒就才生湿。不要把顺序搞反了

很多人喜欢了看症状,其实要养成看病因的习惯。扬汤止沸,不如找到源头。

最后总结一下。调脾健脾,不仅仅仅是脾胃的问题,还是身体能量和各种慢性疾病的源头。早日重视,早点避免久病多病和疑难杂症。

中医治人,西医治病。研究健康源头,早日远离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