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是故乡明

 卧听风铃 2019-07-24

月是故乡明

郑建灵

  古今往来,描写月光的诗词、华章不计其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家喻户晓,月光是乡愁的一个意象。前天晚上,大约在5:30左右,我所在的小县城南片区,突然停电。

  这次停电是在没有通知的前提下,给人带来了一次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停电事件。刚停电过了一分钟,首先是住在一街之隔的公公打来电话,问及家里怎么没有电了?他原以为是家里的电路出了问题,老公接着与公公说:我住的家里也停电了,你看一下,附近的居民楼都没有电。

  突然的停电,屋里屋外被黑暗包围,楼内的邻里邻居,相互询问,有着这样那样的猜测,咋回事?正在工作的电饭锅也罢工,无可奈何,我们只好找来以前充过电的小台灯,临时照明,将就着吃了点晚餐。

  吃罢晚饭,老公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突然来了一句话,没有电的日子该咋过?什么也做不成了。我说,以前我们小时候也没有电,不照样过来了吗?我临窗仰望,悬挂中天的月亮惊扰我的思绪,皎洁里裹挟一怀念想。于是,我俩轻披一身月光,来了一次月下漫步。

小区的外围的道路,是我每天晚上散步的地方,那天晚上的人格外多,朦胧的月光轻洒在大街上,平时,原本能认清的熟人,那晚怎么也不能相认。我与老公边走,边聊,捡拾童年月光下的过往。由于是同年出生的人,有着太多相似的经历,但男女孩子的童年又各不相同。

捞起月色,摇拽思乡的情结,聚拢童年月光下的光阴,收集脑海最深的碎片。

一、春之月光

  年少的我们,当年不谙世事,不识初一、十五,更不知道春天是昼长夜短。脑海里童年春天的月光记忆最少,印象最深的是踏着月光,在附近的岭上捉胖孩(金龟子的一种)。这种胖孩,吃着荒草的根芽,储存一个冬天的能量,肥胖、肉鲜,翅膀是铜色的,因此,村人习惯称为铜孩,方言也叫瞎眼朣子。

  那个年代,家中的母亲都忙这忙那,晚饭尚未做好,又没有零食吃,尽管小伙伴们的肚里如空空的行囊,还是相约一起,早早到附近岭上等候美味的垂涎。

  等到太阳完全西沉,空旷的山野刚刚拉下夜的帷帐,那些蛰伏在荒草里的铜孩,一旦飞出,全然不知灾难的降临,四处乱飞乱撞,后来,雌的落下,雄的就会飞过去聚会。没有经验且耐不住性子的我们,猴急的与乱飞的铜孩四处赛跑,用准备好的松枝当工具,满岭上跟着飞起飞落的铜孩乱窜,铜孩们飞到哪里,我们就用松枝一扑,十有九次落空。等见不到有飞落的铜孩时,可以借着微亮的月光,在荒草丛里捡拾一堆堆黑乎乎聚在一起的铜孩。没等你捡到几堆,那些铜孩又钻入土里,再也寻它不见。

  后来才明白,其实铜孩飞出来是为繁衍后代的,它们一旦找到配对,就会安静地落下。那个年代,我们不管捉到多少铜孩,都高高兴兴返回家,母亲帮我们把铜孩的翅膀摘去,放在盐水里淹一晚上。翌日清晨,那绕满屋里屋外的香味,直扑入到心田,我们会被香喷喷的熟铜孩的味道唤醒。而如今,有谁能料到,铜孩成了珍贵的山珍,稀有的特色农家宴,被列为五莲具有特色代表的央视味道之一。

  听同学说,如今故乡那山岭,由于化肥农药年年侵袭,生态早已改变,现在不再出铜孩。那些铜孩,还是在眼前飞来飞去,还有那一地融融的月光,依然那么明亮。

二、夏之月光

  夏天的月光与春天的自然不同。那时,夏天是燥热的月光,大多享受的是街头、操场的月光。

  没有电的年代,村人习惯晚饭后聚集在街头乘凉。长胡子的年长者传来绘声绘色的故事,摇蒲扇的妇女,摇落一串又一串的笑语。小孩子的我们,跑来跑去,虽然听不懂谁忠、谁奸,但是,记住了白脸的曹操,忠臣岳飞,自小就恨透秦桧。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数星星,望月亮。指望哪是银河,哪是织女星,哪是牛郎星。记得,母亲教过我们农谚:“天河长长,吃新粮;天河调角,吃甜瓜”。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指初夏与仲夏银河的方向。看方向,就可以吃到地里收货的粮食与瓜果。

  夏夜享受最奢侈的月光,是月光下在村后学校的操场上乘凉。操场上有几个用水泥面做成的简易乒乓球台。台子的南面,有一排高大的杨树,白天,树冠高擎一把巨伞遮挡着台面,晚上,台面基本是凉凉的。铺上薄薄的凉席,干脆睡在这里。一是凉爽,二是,听着邻居家的姑姑扯东拽西地啦呱。尽管,晨起有潮湿的露水沾身,月光下,美美地睡在乒乓球台上,望着一动也不动的树头,听蝉鸣,伴奏蟋蟀合唱,有姑姑睡在一旁壮着胆,哪管妖怪与野狼。那是天然的空调,是好多人羡慕的地方。可以望着月亮,从东旋到西,盼来第二天的日出东方,洒落一地的明媚阳光。

三、秋之月光

  秋天的月光,最能给农人带来丰收的喜悦。

  农人总是在月光下忙碌,“三春不如一秋忙”。人们在月光下,把抢收的庄稼搬运回家。村外的路上,壮劳力或推着推车,或挑着挑担,小孩子在前面拽着拉车绳,以备陡坡时拉车助力,老人,站在自家门口,在月光下遥望成一道风景。

  家家户户的院子,月光下又是忙碌的景象。摘花生、剥玉米外衣,农人总是习惯在月光下来完成,因为白天还得下地劳作。所以,秋天的月光,是农人最盼的,月光下做些农活,可以节省当年紧缺的煤油。

  “少时不识月,唤作白玉盘”。故乡秋天的月光,最盼的是中秋的那轮圆月亮。中秋,是一年中除了年外的第二个大的节日,可以烙月饼,生产队还杀猪、宰羊,自家还可以杀鸡、宰鹅。

  中秋的晚上,一家人在月光下,望着天上的月亮,吃着团圆饭,饭后,再听父亲讲猴子水中捞月亮的故事,我们也学着在自家的院子里,重复“小猴”的动作,在地上放置一个大的泥盆,盛满水,静等水中的月亮与天上的一模一样,然后,用手去捞水月亮。

  直到现在,一旦过中秋,我的脑海还是希望能能听到到玉兔捣药的声音,能望见嫦娥的端庄,笑望吴刚的囧样。

四、冬之月光

  冬天的月光清冷,是年少时最热闹、最盼望、最活泼的月光。

  月光融融的夜晚,童年的嬉笑荡喧在村庄的上空。无论打麦场、大街、小巷,无不流淌过年少时玩游戏的时光。

  晚饭后,只要有月光,月色就会吹响集结号,小伙伴们在月下无羁地尽情嬉闹。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捉迷藏、打瓦、单腿跳、踢键子、转悠悠,麦秧座、高粱秆、玉米秆都是道具,众多的游戏,玩了一场又一场。渴了,到附近的住户家,舀着冰冷的生水,咕咚、咕咚下肚;饿了,月光下跑到附近埋冬萝卜的地窖,找块结实的木棒,轮流挖出地窖里的萝卜。也甭管萝卜脏不脏,找几把麦秧擦拭几下,然后,找块带尖的石头,用力那么一砍,两三个个大的萝卜,瞬间被砍成几块。

  伙伴们边吃着“偷”来的萝卜,边猜测是吃了谁家的?共同商量第二天是否去告诉主人实情?否则,主人发现后会在大街上乱猜测,逢人便说,谁谁又偷她家的东西。可谁也不情愿上门去说,然后,各自会心一笑,又大口大口吃起来。后来,这样的事件倒成了不解自破的秘密。物质缺乏的年代,不就是几个萝卜,大人都已默许,孩子们还有什么好的办法选择呢?

  吃着萝卜,从远处传来猫头鹰毛骨悚然的叫声,小伙伴赶紧手拉手,飞也似地跑回家。

  近五十年的光阴流逝,再回首,只是瞬间的一刻。有些记忆淡淡远去,有些记忆历历清晰。故乡的月光依旧在心中明亮。月是故乡明,我那久违的故乡,故乡久违的月亮。(2773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