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名臣房玄龄,是唐朝最著名的宰相,也是被公认的一代贤相,又被视为古代宰相的典范,也因此得到了大唐第一贤相及中国十大贤相的赞誉。他为官有两大成功要素:一是知人善任,一是不以功臣自居;后者尤其得到皇帝信任,不会功高震主。房玄龄能发挥每个人的优点,能将不同性格、长处的人,聚焦向共同方向努力,最终成就明君,成就良臣,成就盛世。 房玄龄在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李渊也对房玄龄深加叹赏,对侍臣讲:“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 房玄龄追随太宗平定天下,出入生死,备尝创国立业之艰辛,时刻不忘创业之难,力戒骄奢淫逸,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房玄龄辅佐太宗,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年。 房玄龄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为贞观善政之首。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他重视吏治,认为吏治问题是求治的根本,而官吏的公平正直又是治国之要道。在选举官吏的问题上,唐太宗主张“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现在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房玄龄忠实地贯彻了这一思想,大力简政,并省官吏,“于是所配置的文武官员总六百四十员”。 房玄龄精减官吏的做法,对经隋末大乱、人口锐减的唐初来说,既裁去冗官滥职,避免十羊九牧,提高朝廷各部门办事效率,同时也节省国家财政开支,减轻人民负担。管理如此大国,总数只有六百四十个政府文武官员,恐怕除了在唐初房玄龄的带领下能做到,古今中外的政府,再也没有能做到的了。 房玄龄精通典制政令。贞观初年,时值天下初定,朝章国典还很不完备,他与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共掌朝政,亭台楼阁等建筑物的规模以及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他们二人所制定,在当时获得美誉。 房玄龄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其参与制定的《贞观律》为后来的《永徽律》及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奠定了基础;又曾与魏征同修唐礼。他秉持“审查并确定法律和命令,将宽厚平和(的风格)做为宗旨”的思想,简化律令,又除去了隋朝的苛酷刑法。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以后有唐一代都没有发生过多大变动。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二月,房玄龄改封魏国公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他尽心竭诚,早起晚睡。加之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旧唐书》赞:“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房玄龄护高祖山陵制度,以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股肱之臣。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加太子少师,任宰相十五年。女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娶高阳公主,显贵至极。但他却常常深自卑损,不敢炫人傲物。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亲征辽东高丽,命房玄龄留守京城。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龄病重,唐太宗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给御膳,并亲临探望。七月,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临终之时,房玄龄对诸子说:“当今天下清平,只是皇上东讨高丽不止,正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我知而不言,就会含恨而死啊。”于是抗表进谏,请求太宗以天下苍生为重,罢军止伐高丽。太宗见表,感动地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此人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立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房玄龄受遇如此,死时定当含笑。 卒年七十,诚为喜丧之年。唐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大臣著名书法家的褚遂良,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为玄龄公墓刻“房玄龄碑”。碑文二千余字,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句是:“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虞风仙管流声。” 房玄龄一直告诫儿子们不要以地望凌人,切勿骄奢沉溺,并集汇古今圣贤家戒,亲书于屏风上,分给各房子嗣,说:“如能留意上面的内容,足以保身成名。” 然而,房玄龄辞世后,因“房遗爱谋反事件”,尽毁房玄龄一世忠名,家族终为逆子恶妇所累,公主赐自尽,房遗爱伏诛,诸子都作为刑徒,流配岭南。房遗直因父亲之功,总算保得不死,除名为庶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