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圣叹,名采,字若采。后改名人瑞,圣叹是他的别号,苏州府长洲人,享年五十四岁。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少年时,因年终考试时文章“怪诞不经”,而被革去学籍,后来冒名应试,以优异成绩举拔第一,补吴县庠生。
一生以评书衡文、设座讲学为业。金圣叹博览群籍,好谈《易》,亦好讲佛,常以佛诠释儒、道,论文喜附会禅理。评点古书甚多。称《庄子》、《离骚》、《史记》、 《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 拟逐一批注,但仅完成后二种,《杜诗解》未成而罹难。其著作据族人金昌叙录,有“唱经堂外书”,包括《第五才子书》、《第六才子书》、《唐才子书》、《必读才子书》、《杜诗解》、《左传释》、《古传解(二十首)》、《释小雅(七首)》、《孟子解》、《欧阳永叔词(十二首)》;“唱经堂内书”,包括《法华百问》、 《西城风俗 记》、《法华三昧》、《宝镜三昧》、《圣自觉三昧》、《周易义例全钞》、《三十四卦全钞》、《南华经钞》、《通宗易论》、《语录类纂》、《圣人千案》;“唱经堂杂篇”,包括《随手通》、《唱经堂诗文全集》。多属未竣稿,或只存片断,或全佚。部分作品收入今传之《唱经堂才子书汇稿》中。
金圣叹推《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和《西厢》为天下才子必读书,打算逐一评点,因突遇大祸,生前只完成了《水浒》和《西厢》的评点。金圣叹学识渊博,所作评点,明快如火,辛辣发似超级大国吏断狱判案。所发议论往往出人意表,令人耳目一新,“一时见者,叹为鬼转世”(蔡丐因《清代七百名人传》)。顺治十八年(1661)因参与揭发贪官污吏的抗粮活动,从而陷入轰动江南的“哭庙案”,惨遭杀害,妻儿充军。《西厢记》,又称《第六才子书》,是金圣叹向天下才子推荐的六部才子书中的最后一部,约完成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它与金批《水浒》(又称《第五才子书》)在有清一代最负盛名,妇孺皆耳熟能详。成为《西厢记》诸版本中流传最广,翻印最多的一种,而元本《西厢记》反而默默无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宝玉所谓“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黛玉“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去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的,就是这部金批《西厢》。
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过这么一段话,“读金圣叹所评《西厢记》,能令千古才子心死。夫人作文传世,欲天下后代知之也,且欲天下后代称许赞叹之也。殆其文成矣,其书传矣,天下后代群然知之,复群然称许而赞叹之矣,作者苦心,不几大慰乎哉?予曰:未甚慰也。誉人而不得其实,其去毁也几希。但云千古传奇当推《西厢》第一,而不明言其所以为第一之故,是西施之美,不特有目者赞之,盲人亦能赞之矣。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为第一之故者,独出一金圣叹。是作《西厢》者之心,四百余年未死,而今死矣。”大意是说,人们进行文学创作,图的是留传后世,博人赞许。但是,如果人们只夸它是好作品,却不知道它究竟好在何处,那么,这种赞许跟诋毁也就区别不大了。好比美女西施,长着眼睛的人因亲眼所见而称美,盲人也知道随声附和。金圣叹评点《西厢记》,析毛辨发,穷幽极微,将作品绝妙之处都一一指示出来。从此,王实甫那四百年来不得安宁的心,终于得到了安宁,永远安息了。其实,“心死”的岂止是一个王实甫而已……
金圣叹的“三怪”
说起怪才金圣叹真的让上帝也要叹口气,金圣叹的怪,怪到了骨子里,怪到了至高境界。据研究者考证,金圣叹难得长寿的一生,阅览无数,大多“囫囵吞枣”,来不及消化,甚至连反刍都未及说起怪才金圣叹真的让上帝也要叹口气,金圣叹的怪,怪到了骨子里,怪到了至高境界。自古文人多是怪,不怪岂能称得上文人。
第一怪是容不得除自己以外的怪人
六才子书,你知道吧。如果你忘记,我帮你数数:《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诗集》、《水浒传》、《西厢记》。看看六才子书的作者都是些谁?都是正人君子,少有怪人;个个严肃认真,以天下为己任。当然,他们的作品也都奉为经典,如《庄子》成了老庄经典;《离骚》成了骚体诗之祖;《史记》成了无韵《离骚》……
最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金圣叹为什么就看不上李白和李白的作品呢?一开始,我帮金圣叹寻找理由,即李白的诗不及杜甫的“工”。在金圣叹看来,所有律诗中的前四句和后四句都是两个可以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境界,李白的诗很难达到。后来,我发现没这么简单。在金圣叹的意识或者潜意识里,容得自己怪,却容不得别人怪,譬如李白。
也许你认为,这“六才子书”的评定是有其道理的,基本上都是开山大作。金圣叹不是圣人,难免有嫉妒之心,或者说潜意识里有嫉妒心,容不得除己之外的怪人。
第二怪是乱点乱评歪打正着
据研究者考证,金圣叹难得长寿的一生,阅览无数,大多“囫囵吞枣”,来不及消化,甚至连反刍都未及。真正评阅的典籍并不多,如“六才子书”在他罹难前只完成了后两种的披阅,即《水浒传》和《西厢记》。古人做“研究”不喜欢长篇大论,而是点点滴滴地积累,因为他们不需要评职称,也就无需有论文字数的限制。所以,古人评点多为性情左右,尤其是金圣叹,有时候心血来潮,不仅评点,还按照自己的一时思想将原作加以删改。为什么他一开始就评点六才子书里的后两种呢?因为后两种正适合他的性情,这就有点投机取巧了。
特别有意思的是,金圣叹好发议论,喜欢结合时事,议论风生,每每才情毕现。巧的是,他的议论及其评点大多被后人接纳,甚至是开先河之说,如他之前,人们读《水浒传》只是将其当作史籍和散文来读,而金圣叹则将其划入小说范畴。他说:“《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这些看法很独特,眼光很独到,却未必是精读深思的结果,你不得不服。
第三怪就是满脑子的怪点子
都说金圣叹的歪点子多,这歪点子其实就是怪点子。有时候,弄巧成拙,譬如最终让他罹难的那件事(秀才哭庙),不能说与金圣叹无关,他不仅仅是个参与者,没少背后策划。结果让歹人以“抗纳兵饷,聚众倡乱,惊扰先帝之灵”为名投入大牢,终而人头落地。不过,金圣叹临死前还幽了一默: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个“祸根”早在他年轻时就已经埋下了。譬如有一年,上面派人下来考生员,临时从《孟子》中信手拈来一句“如此则安之动心否乎”作文题,让许多生员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死要面子的生员们岂敢交白卷,只好东扯葫芦西扯瓢,满纸胡言。金圣叹也在被考之列,他灵机一动,在白花花的纸上写道:“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白露蒹葭之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曰:动!动!动!……”他一连写了39个“动”字,字体又大,正好将白卷填满。
考察官见了,忍俊不禁,却不得不装着恼恨的样子:岂有此理,莫名其妙!金圣叹一本正经地说:孟子说,吾四十不动心;孔夫子也说,四十而不惑。这就是说,人在四十岁以前还是很容易“动心”的,很容易被“迷惑”的,孔孟亦莫例外――四十岁以前的孔孟见到黄金万两、绝色佳人,难道不心里痒痒?即便心里痒痒也是正常的。所以我一连写了39个“动”字,一个“动”字代表一年,正好在四十岁以前。如果我写了40个“动”字,就有辱孔孟之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