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积羽沉舟 一、中国古建筑类型 中国古建筑的类型丰富多样,按照建筑物的性质与功能分类,主要有宫殿建筑、民居、礼制性祭祀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军事防御体系、以及古典园林等类型。 1)民居建筑 古代最早的住宅为“宫式”,后来叫“居处”,是指人生活起居和进行一切户内工作的处所。最高级的住宅叫“寝”,皇帝的住所叫“燕寝”,庶民的居室叫“正寝”。寝的平面是:前室称“堂”,后室叫“室”。四合院式的住宅在汉代(公元前200多年时)就已经很普遍了。后来发展为多进的四合院。也有多层的重檐塔式,一字形和圆形的多层楼房。属于别墅一类的住宅是轩和斋;斋是幽居的房屋,轩是屋顶似半圆形马车的蓬盖,是休闲的居所。 2)宫殿与皇城建筑 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是皇权的象征。在中国古建筑中,是形制最高,最富丽堂皇的建筑类型。因而也最能反映中国古建筑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 宫原本指一般的房屋居所,殿是指高大的房屋。秦汉以后,宫殿才逐渐成为帝王居所的专用名。历代帝王为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都不惜重金建造宫殿。宫殿建筑具有规模宏大,装饰富丽堂皇,陈设豪华的特点。金黄色的琉璃瓦,配以红墙和宽大的汉白玉台基,色彩绚丽,各种雕刻精致细腻,建筑装饰中随处可见龙的身影。龙是皇帝的象征,宫殿建筑就成了龙的世界。据统计,仅故宫的太和殿上下里外就有12654条龙。 宫殿建筑的另一特点是采取前朝后寝的布局形式。在皇宫的前半部分,是帝王处理政务或举行大典的殿堂,称前朝;皇宫的后半部分是帝王与后妃生活起居的场所,称后寝。整个皇宫的主要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如故宫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寝的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都分布在中轴线上,两边对称分布的则是次要建筑。这种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格式,更能突出帝王的威严和至尊。我国目前保存较完好齐全的主要有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 3)礼制性祭祀建筑 中国是个祖先崇拜、神灵崇拜、自然崇拜文化悠久的国度。因此,礼制性祭祀建筑表现出特有的形式与语言。中国古代礼制性建筑主要包括:坛庙祭祀建筑和祠堂建筑。坛庙祭祀建筑,分为祭祀自然界天地山川的祭坛建筑(露天的祭台)和祭祀先灵的祀庙建筑。祠堂建筑,包括祭祀祖先的宗庙、祭祀历史上有贡献的名臣名将、文人武士的庙宇;祭祀祖宗的祖祠和普通百姓的宗祠。现存的坛庙祭祀建筑有北京的天坛、地坛、先农坛;祠堂建筑有皇家宗庙--太庙,曲阜的孔庙、山西解州关帝庙以及各地的民间祠堂。 4)宗教建筑 中国古建筑中的宗教建筑,有汉式的、喇嘛教的、伊斯兰教的和道教的。所有这些宗教建筑由于其不同的教义和使用要求,而表现为不同的总体布局和建筑式样。 ①汉式佛寺 汉式佛寺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②喇嘛寺 喇嘛寺在我国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两个兄弟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筑也因宗教内容的特点和民族的特点而和佛寺有所不同。喇嘛教建筑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和佛寺相近的宫室式木建筑;另一种是属于碉房式的砧石建筑。 木建筑的喇嘛寺仍旧采用了四合院式布局,寺庙前半部的山门、天王殿、大殿,都和佛寺差不多。但大殿以后的部分常有高大而雄伟的建筑,在布局上也有所变化;例如雍和宫的后部采用三殿并列的制度,用复道将高大的万福阁和两侧的永康阁、延宁阁连接起来,气势十分壮丽。 ③ 清真寺 伊斯兰教是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的。最初建造的伊斯兰教寺庙完全是阿拉伯式的建筑。以后逐渐采用了中国传统木建筑形式,但在建筑制度、总体布局和内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伊斯兰教的特点。 北京的牛街清真寺的建筑在结构和材料上既继承了中国建筑传统,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特有形式,在平面布置和总体布置上也满足宗教活动的要求,是中国的伊斯兰教寺庙建筑的一个典型例子。 ④ 道教 道教的宫观庵庙等建筑是供奉、祭祀神灵的殿堂,又是道教徒长期修炼、生活和进行斋醮祈禳等仪式的场所。其建筑的门类很多,有宫、观、殿、堂、府、庙、楼、馆、舍、轩、斋、廊、阁、阙、门、坛、台、亭、塔、榭、坊、桥等,这些建筑按其性质和用途,可分为供奉祭祀的殿堂、斋醮祈禳的坛台、修炼诵经的静室、生活居住的房舍和供人游览憩息的园林建筑五大部分。 道教建筑的瑰宝当属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它始建于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宋代也有增建,元代进一步扩大建筑规模,明代永乐帝多次下诏派大臣率军民几十万人大兴土木。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5)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明十三陵、清东陵、西陵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6)古代城防建筑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主要指城市城垣建筑和长城建筑。城,旧时在都邑四周用做防御的城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中国古代,上自天子王侯的都城,下至州郡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围绕。城墙上有城楼、角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一整套坚固的防御体系。 城垣建筑多已不存,现仍保留完好的有山西平遥古城与西安古城墙。 7)古典园林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皇家园林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 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二、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1)抗震性能好 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山西应县一座佛宫寺内的释迦塔高达67.3米,除底层的砖墙与屋面的瓦以外,全部由木材筑成,这是我国境内留存下来最古老和最高的一座木结构佛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在这几百年中,木塔经受过多次地震的袭击,但依旧巍然屹立,充分显示了木结构建筑抗震的能力。 1996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专家到中国实地考察云南省丽江县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专家一行到了北京,丽江地区却发生了大地震。在这样的情况下,联合国的专家还去不去,丽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还有没有希望?文物局经过研究,决定还是陪同联合国的专家按原计划到了丽江。丽江老城区在市区中部,有连片的古建筑和街道,纵横的溪河穿流其间,集中显示了丽江古城的原风貌,是丽江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标志,也是这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在丽江,专家们看到不少新建的大楼倒塌,道路受损,但令人惊奇的是丽江的老城区破坏却没有想像的那样严重。有些老住宅、老店铺的墙壁被震倒了,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这些老建筑的构架依然挺立,保持着原来的形态,有几座破坏古城风貌,还没拆除的新楼反而被震倒了。老城的道路还是那样曲曲弯弯,小溪河还是那样流水潺潺,古老的丽江并没有消失。联合国专家认为,只要经过修复,丽江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依然存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依然有效。1997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于批准了丽江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录。 一场地震震倒了钢筋混凝土的新大楼,却没有震倒老房屋,主要是因为中国古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在柱子之间的墙壁,不论它们用土、用砖、用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都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由榫卯联接,在结构上称为软性联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于是产生了“墙倒屋不塌”的现象。 2)备料、施工便利 1 9世纪初为纪念拿破仑击溃奥俄联军在法国巴黎兴建的凯旋门,仅仅是一座石造门也花费了近30年的时间。而几乎同时期的中国清朝乾隆皇帝为团结在蒙古、西藏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承德兴建了几座喇嘛教寺院,其中规模最大的普陀宗乘之庙,是仿照全国喇嘛教的中心,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而兴建的,占地22公顷,包括有主殿、群楼、佛堂、钟亭、门楼、塔、亭、牌坊等各式殿堂楼台,自乾隆三十二年(1767)开工,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前后4年即完工。这并不说明中国古时的工匠一定比同时期西方国家的工匠高明,佛罗伦萨主教堂用石料建造高达107米的穹顶与尖亭,穹顶为里两层之间有供人上下的周圈台梯,而所有这些墙体、穹顶全部都由一块块石料垒筑而成,在教堂的表面,从上到下几乎都满布着精美的石雕,想像当时的施工难度就不难理解需要近50年的建造时间了。 2、木结构建筑缺点: 1)易遭遇火灾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对圆明园先抢劫,后放火,使圆明三园陷入一片火海,园中数十个景点被烧毁,只剩下西洋楼景区的石造宫殿没有烧掉,经过一个世纪的沧桑,如今只有西洋楼建筑的石柱、石墙仍然立于园中,造成了后人把这些石柱、石墙当作为圆明园典型形象的误解。无数的亭、台、楼阁被毁于火海,而石墙、石柱却留存至今,说明了木结构建筑最大的缺点就是怕火。 2)怕潮湿与虫害 木结构的建筑除了怕火外,还怕潮湿与虫害。雨水如果经屋顶漏至下面的梁架,日久天长,会使木料腐蚀。南方地区有一种白蚂蚁,专喜好蛀食木料,如果不防备,区区小蚁可以把立柱与横梁蛀成空壳。 3)破坏环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定都咸阳并开始大建宫室。从目前已整理出来的长达500米的阿房宫台基遗址和发掘出来的始皇陵兵马俑的庞大规模来看,当时秦皇宫室之大是无可怀疑的。而这二百多座宫室甬道全都是木结构的房屋,试想一下,要建成这些房屋该砍伐多少树木。晚唐诗人杜牧在他写的《阿房宫赋》中讲:“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语道破了建咸阳皇宫所造成的后果。而且这还没有完。始皇死后,秦二世又继续营建皇宫。事隔15年至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至咸阳,放火烧毁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刘邦建立汉王朝后,重又大造宫室,长安城内,长安、未央、明光、长信等诸宫散置,不知用掉多少木料。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代又一代王朝的更替,一座又一座的皇宫建造,多少座蜀山的树木被砍光,到清代重建被大火烧毁的太和殿时,连大殿中心6根最重要的柱子都找不到这么粗的整根木料了,只得用细木料拼合成6根具有象征意义的蟠龙金柱。用细木加铁箍拼合成柱子,在技术上应该算是一个进步,但被用在这座最重要的大殿的中心部位却说明了当时木材资源已经匮乏到了何等程度,更意味着自然生态的破坏,这将给人类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木结构的建筑不论有多少优点与缺点,但它毕竟是中国古代建筑选择的结构体系,无数的工匠在这些木结构的建筑上发挥和表现了他们的聪明与才智,曾经创造出辉煌的建筑奇迹,从而使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二)中国古建筑艺术主要通过建筑群体表现博大与壮观。 中国古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因此与西方建筑相比,建筑个体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单纯而规整,形体也并不高大。普通的住房,寺庙的佛殿,园林的厅堂,宫殿殿堂莫不如此。相比而言,即使是宫城中的宫殿也没有罗马的浴场、高直的教堂那样复杂的平面构成和雄伟的外观形象。宫殿、寺庙、同林、住宅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上的需求,不靠单体建筑的平面和体形,而是依靠它们所组成的不同群体来适应和满足。如果说西方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个体建筑所表现的宏伟与壮丽上,那么中国占建筑艺术则主要表现在建筑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与壮观。 建筑群体的组合采取的是什么形式呢?一般来讲,它采取的是由单幢房屋围合成的院落形式。两千年前汉朝墓中的画像砖上,就出现了这种院落式的群体。这种院落形式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的最基本形式,由房屋四面围合成院,即四合院,不同类型的建筑正是由这种最基本的四合院单位组合而成的。尽管都是以四合院组合而成的建筑群体,也会以大小及组合方式的不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其中规模最大、形态最为复杂的四合院群体就是北京明、清两朝的宫城——紫禁城。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主要包括彩绘和雕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