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大讲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此得矣

 天宇楼33 2019-07-24

我国玉雕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今,已经有七千余年。在数千年漫长的岁月里,玉器以其神秘的寓意,精美的纹饰,特殊的磨制手法,在上至君王下至庶民中,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和殊荣。

《三字经》里说,“玉不琢,不成器”。那么,一块玉料是如何被制成精美的玉器的呢?在古代科技如此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又是用什么工具来磨玉呢?本期,李彦君老师将为您详解古代玉器的手工工艺。

1

一件红山文化的C字龙,从开料制作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乾隆时期,从新疆伊尔羌采集了一个大型的玉料,重达十来吨,要将此块玉料制作成精美的大型玉器,大概需要二十年时间。

古代要制作玉器,怎么把一个浑圆的大石头样的玉料切开,然后做成大的玉壁,甚至做成瓶,或是做成配饰、动物呢?

玉器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实际上这是十分艰难的,古代工匠制作一件玉器,所付出的工力、劳动时间、劳动能量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固有古代攻玉图,一个“攻”字就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制作一件玉器是多么艰难,就像一场攻坚战。

“攻玉”,这个名词在明、清代的文献就有出现,谓将玉石琢磨成器。《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朱熹集传》:“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中国解玉沙)精粹如面,借以攻玉,永无耗折。”

2

要制作玉器,少不了要切玉,玉器的硬度密度远远高于一般矿石,那么新石器时代怎么把玉切开呢?聪明的先民依然找到了制作玉器的方法。(岫岩玉的硬度2.5-6度,和田玉的硬度6-6.5度,翡翠、玛瑙的硬度6.5-7度,水晶的硬度为7度。)

清光绪十七年李澄渊所绘《玉作图》,共 12 幅。(这里仅展示前三幅)

制玉图风格写实,记录描绘出制玉的主要步骤。每图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绘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注解:“碢tuó”古同“砣”。

一、捣沙和研浆

下图中,站着的玉工用手拿着杵,一下一下的用杵去捣,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细碎。

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个好像炒菜锅样的大筛子,筛子的底有细洞,可以让细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筛子中,这样就可以把石沙按照颗粒大小分类。

二、开玉

还没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外表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头。开玉,就是把玉璞外表别的石头削掉。

在这张图里,有两个玉工,坐在大树下的凳子上,两人之间用木架架起了一个大玉璞。他们个拿着「大法条锯」的一端,你来我往的拉着这个条锯。条锯上主要用来切割玉璞的,只是一条钢丝。

三、扎碢

扎碢,即是利用碢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经过设计、画样后,大片裁去多余玉 料使玉器粗具雏形。

玉工坐在「旋车」前,旋车上架着的工具,结构颇复杂。这组工具适用长木棍(又叫木轴)的一端,装上圆形的钢盘,这个钢盘就叫做「扎锅」。钢盘的周缘很薄,像刀口一样非常锋利。木轴上缠绕着两根绳子,绳子下端各系一片木板。这两片木板叫做「登板」。

操作的时候,玉工的两只脚轮流踏着登板,靠麻绳牵动木轴旋转。玉工用左手托拿着玉料,抵住正在旋转的钢盘的刃边。桌子的一端放着一个盛了水和红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浇在玉料上。坚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转而锋利的扎边刃,才能把玉料再切成方块或方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