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著名的24道拐在云南腾冲,以至于在腾冲“踏迹寻音”采风时候还拍了照并“广而告之”,可最近在贵州居然听到24道拐是在晴隆(贵州黔西南州),一下子有点郁闷,于是再次踏上旅途探寻。 费尽周折最后确定 自1943年5月2日美军记者巴特《晴隆24道拐》摄影作品发表以来,它曾因具体地点众说纷纭,成为一条隐没在群山间的“无名英雄路”。 直到2002年,在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的探访下确定它的真正方位,贵州晴隆县作为抗战大后方的烽火记忆,才因此为世人所知,并作为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著名战争题材的经典作品,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形象标志。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国红色旅游办公室公布为全国红色旅游景区。 这条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的公路,沿晴隆山从山脚盘旋至山顶的鸦关,全长4公里,垂直高度250米,直线距离350米,坡道倾角大于60°,全路段呈24个“S”形,故称“二十四道拐”。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太平洋战区从印度利多到中国重庆唯一的陆路交通动脉中的一段,二战时期滇缅公路上的“生命线”,蜿蜒而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更是中缅印战区的交通大动脉。 史载: 1936年9月,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造建成通车。抗日战争爆发后,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区和中国战区后方的军事行动,巩固战时国民政府重地重庆的防御,决定打通滇缅黔陆上交通通道,与新德里至昆明的“驼峰航线”形成空中和地面两个运输走廊,并同时发动中国军民修建从24道拐西端的沙子岭至广西桂林的支线,使桂林的美军空军基地通过24道拐与昆明、重庆形成“三角战略”支撑。 当时,援华美军指挥官史迪威将军派遣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对24道拐进行维修养护,保障战备物资运输的畅通。从维修改造通车至抗日战争结束,通过晴隆24道拐运抵重庆的纯军事物资达45万吨。 它是全世界目前保存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区公路原貌唯一的路段,尽管二战时期曾多次被日军轰炸,但现仍完好保留,尤其被称为“美军墙”的边坡护石护墙,弯道半径、倾角、纵坡度、边沟、路面仍与当年一样。 “美军墙”,是美国工兵营到了这里以后,对整个二十四道拐存在的安全隐患,做了一个仔细的调查后修建的。在美军墙上面,是两个山包,形成一个漏斗状。 下大雨时,雨水从上面冲下来了,很容易把路基冲垮,建了这个墙,把雨水引导到排水沟,从而起到固土排洪的作用,避免了因水土流失造成整条公路被冲垮。 堆砌墙体的石头是五边形的,使用了当时被称为“洋石灰”的美国水泥修建,把石块镶进去以后非常牢,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洗刷,仍坚固如初。 感受驾车和步行两种方式 经我介绍,朋友没有几天也前往采风,并且独辟畦径的用驾车和步行两种方式来感受,我记录在案,以飨读者: 24道拐是由山脚往山顶编号的,所以,从县城出来,会先看到最后一拐——24拐,于是我和同伴就从24拐分别开始了驾车和步行的体验之旅。 终于到第1道拐了,仿佛是从密闭的山间回到了豁然明媚的世界,全长4公里的24道拐,从第24道拐开始,一路走走停停,花了一小时左右,走完全程,也切身体会到了当年抗战取得胜利的来之不易。 24道拐都是砂石路面,由于年代久远,有些路面已经坑坑洼洼,尤其有几个弯道的地方,路面约有20-30°的倾斜,行驶在这里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 在24道拐上,虽坡陡弯急,但无惊恐之感。摩托车、小轿车、面包车、越野车、三轮摩托车都可以安全的在路面上行驶,朋友说,去到晴隆,不仅要观摩24道拐,更要亲身体验一把驾车行走的乐趣,才不枉大老远来一趟。 到第3道拐了,第3道拐是最长的,过了第3道拐后,路也基本到山脚了。 在第3拐,我做了比较长时间的停留,一是等待步行走24拐道的同伴,二是这里到了山脚,路很长且平缓,停车相对安全,视线也比较开阔,可看到比较远的地方。 期间,在离第1拐路口约1公里左右的地方,就能看到“史迪威小镇”的路标指示牌,正在建设以汽车营地为主题的度假区,小镇环境清净幽雅,古镇里,更多的是再现一些当年抗战的场景,包括运输署、警察局等等,也许这里就是当年抗战的后方基地,很是适合在这懒懒的呆上几天。 24道拐盘山公路,也叫“史迪威公路”,那是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准将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并被委以使命,要求“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后来也就把这条公路,称为“史迪威公路”。 但无论是高德地图,还是百度地图,目前都无法搜到这个地名。 提醒: 一.在晴隆,如果公路都是笔直笔直不转弯抹角,那就不叫晴隆了,瞧这进观景台的小路,都无处不遛弯,坐在车上,时时享受U型弯道带来的刺激。也因此,晴隆24道拐,已经举办过多次的汽车拉力赛,车手们在这享受着速度与激情。 二.驾车体验24道拐前,最好给车辆进行制动检查,在制动完好的前提下,控制好车速,驾车行驶24道拐是轻而易举的事儿。 三.24道拐的每一拐都是U字形,且坡陡,路面坑洼不平。个人驾驶体验感觉,从山顶往山脚行驶更安全些【当然是在做到第一条的前提下】,即:从第24拐一路往下行驶到第1拐,这样便于控制车速,而且视线是往下的,便于观察来往车辆和行人。 四.在黔西南,包括晴隆一带山区行驶【非高速路】,最好避开夜间开车,因为一路都是急弯陡坡,且没有路灯,可以按照50公里的距离,耗时1小时来估算到达下一目的地的时间。 五.景区观光车(门票免费,60元/人的来回观光车费)在晴隆古镇前的停车场定时发车。 六.晴隆县城的住宿条件和大多数普通县城差不多,对住宿条件要求稍高的,可以直接到“史迪威小镇”去,那儿有相对条件较好的度假村,以及未来的汽车营地住宿也是很值得期待的。 用一句话作为结尾:品不完的雄奇险峻,读不完的抗战历史。让我们长忆往昔峥嵘岁月。 晴隆彝族舞蹈“阿妹戚托”亮相火把节 越声/文图 黄真/编辑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贵州 黔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