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如果过分懂事,并不是好事,他这一生只会为难自己

 王海根xr53h98j 2019-07-24

文 | 小鸿儿妈妈(此文为原创 ,版权归属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很多家长评价孩子的时候倾向于评价孩子是否听话,

似乎只要听话就是好孩子。

 孩子如果过分懂事,并不是好事,他这一生只会为难自己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中,凌玲的儿子佳清让很多网友表示心疼,他小小的人儿但是却过早的学会了察言观色。

 孩子如果过分懂事,并不是好事,他这一生只会为难自己

本该享受美好童真的他,却披上了成人的外衣,成为了一个“懂事”的小孩。

他可以熟练的根据大人的态度来调整自己的表达,就算自己内心是抗拒的也会如此。即使自己想去看爸爸,但是看到妈妈不愿意时,他就会说自己也不想见爸爸,周末的时候明明不想出去玩,但是也会像小绵羊一样顺从的配合家长的安排。每天都活在了讨好之中,即使有不开心也不敢表达,有委屈,也自己咽下。他还只是个孩子,一个正在需要呵护中长大的孩子,却承受了他的年纪里不该承受的生命之重。

 孩子如果过分懂事,并不是好事,他这一生只会为难自己

反观罗子君的儿子平儿,一点都不乖巧。

不顾妈妈的反对想要和奶奶多玩一会儿,因为嫌弃新的房子不如原来的好而委屈的崩溃大哭,平儿这样的表现让处于困境中的罗子君倍感疲惫。

但是网友们却说这就是孩子啊,这才是不会压抑天性的孩子啊!

正因为孩子的情绪可以正常的释放,他在接受到了对比和反差之后,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做出了调整,于是在随后的生活里孩子可以在小房子玩得很开心,每天都过得很快乐。

最后在需要适应新的环境的时候也能够欣然接受。显然经过这些事平儿长大了,但是他却是用真正属于孩子的方式完成的,不是困难让他成为了新的自己,是他内心的那个小我,让平儿用一种最适合的方式化解了内心的委屈、不适和难过。

 孩子如果过分懂事,并不是好事,他这一生只会为难自己

过分懂事的孩子,内心都在压抑自己的情绪释放,而懂得情绪释放的孩子才能更快速的适应变化。


01“太懂事”的孩子,都是被爱得不够

在某热播综艺里,杜江的儿子嗯哼,可以说是很随性的一个了,不仅搞怪可爱,和爸爸亲亲蜜蜜,也经常会有崩溃大哭的情况发生。

 孩子如果过分懂事,并不是好事,他这一生只会为难自己

当杜江被提到怎么看待孩子大哭大闹的情感发泄时,杜江表示,自己愿意接纳,因为孩子过分的懂事是孩子感觉自己不被爱,或者说,他把这份爱看做是奢侈品,需要用乖巧去收买这份奢侈品,只有觉得自己被爱的孩子,才会没有负担的进行情绪的发泄,而自己不想成为那样限制孩子的父母。看杜江夫妇俩的育儿方式可以说是非常的充满爱了。懂得表扬、鼓励也懂得接纳和安抚。

太懂事的孩子一般都会自然而然的去收敛情绪和行为表达,他们只会按照大人的期许做自己原本就很抗拒的事。之所以他们隐藏自己的情绪,是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自己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否则大人就会不喜欢,得不到大人的喜欢,自己就没有了意义。

这样的孩子习惯了顺从和配合,做大人觉得“应该”做的事,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荣幸,更是自己“自豪”地方,在他们的眼里,家长的认同,是他们努力的动力。内心深处还有一股力量驱使孩子有这样的表现,那就是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爱。

 孩子如果过分懂事,并不是好事,他这一生只会为难自己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正是孩子们心中感受不到家长们的爱,从而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可是,人都是渴望被认同的,更何况是孩子。于是,他们变的乖巧懂事,变得迎合,谨慎的行为让他们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这样我可以成功,可以获得爸爸妈妈们的喜爱。一切的一切,他们都处理的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他们的小心翼翼显得那样的老成、世故甚至是圆滑,虽然很听话,但是却失去了身为孩子才有的童真志趣。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就像被爱包围的嗯哼,虽然时不时的会崩溃大哭,但是在父母的引导下会主动的认错,懂得安慰他人,在父母需要的时候会化身成小暖男。他没有被他人的否定而影响了自己的看法,他保持了自己的纯真,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不管怎样,他的家人都是爱着他的。听话与否并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难道因为他不听话就要定义他不是好孩子吗?显然不是,因为他努力帮助妈妈的样子让人觉得温暖极了。


02为什么孩子会“太懂事”?

张姐家的孩子是小区里有名的乖孩子,在玩滑梯的时候,会懂得耐心的排队,甚至有人插队了孩子也没有反抗。学习上,很有耐心,不明白的问题会自己研究,即使知道这可能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他也会尽力解决。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会自己先难受一会,再向爸爸妈妈表达歉意,并且更加努力的学习,就连周末的时间,在没有爸爸妈妈陪同下和同意之下,他也会非常乖巧的留在家里,很少的同学一起出去玩。

生活中,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很有把握,从来不会做爸爸妈妈告诫自己不能做的事情,也很少和小伙伴发生争执,即使是在最爱打闹的年纪。当孩子和妈妈一起上街时,作为家长,她也不用担心孩子会因为看上了某个玩具或者想吃某种零食而大哭不止,因为不同于其他孩子的反应,自己家的孩子在被拒绝后会乖巧的不再勉强。可是就是这样的乖孩子却也让张姐有些担忧。

 孩子如果过分懂事,并不是好事,他这一生只会为难自己

原来孩子在学校里经常受欺负,但是孩子一次都没有和家长说过。在处理同伴关系的事情上,孩子也是那个没有想法、没有主见的人,他会习惯性的调整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来配合他人,迎合他人。即使是自己受了委屈也习惯默默忍受。不得不说,孩子的“乖巧”使他失去了作为孩子的那一份“任性”。

很多家长会疑惑,“任性”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好的品质吗?我觉得要看情况。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他的任性是唯我独尊,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样的任性当然是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形成的。而一些孩子普通、常见的任性,却是孩子们在这个年龄和身份之下,可以拥有的权力。

比如向父母撒娇,索求一支新的铅笔;商场里拉着妈妈的手,痴痴的望着漂亮的气球,示意妈妈这是他喜欢的东西。这些,是他们作为孩子所享有的一种权力,而不是胡闹、任性。

 孩子如果过分懂事,并不是好事,他这一生只会为难自己

没有了这份“任性”的孩子,心里藏了太多的委屈和包容,家长以及他人的眼光与要求是这些没有“任性”权力的孩子的一切,失去了自我的他们,还能剩下什么?一味的服从让孩子的行为个性格里面,存有太多的胆小、怕事、怯懦这样负面的表现了,他们已经不是一个小孩,更像是墙角里蜷缩着的老鼠,自卑的一塌糊涂。

张姐和前夫离婚后,一直一个人坚持带孩子,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她希望孩子听话,这样可以让她轻松一些,少一些育儿的烦恼,两人的生活也能更快的明朗起来。

因而,她有意无意之中,就会对孩子诉苦,告诉孩子自己是多么多么的不易,是怎样的艰辛和坎坷,这使得孩子的心里充满了愧疚,年纪尚小的他,除了听妈妈的话,觉得一切都那么的无能为力。

 孩子如果过分懂事,并不是好事,他这一生只会为难自己

因为觉得母亲的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妈妈吃的这些苦,全都是为了自己,于是,孩子强迫自己闭上嘴,勤动手,压抑自己的需求,可是在习惯了伪装、讨好后,即使不是面对母亲时也很难轻松的对待自己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事实上,孩子的“太懂事”是假的,是孩子故意想要表现出来的样子。太懂事会让孩子觉得更加的安全,而这种安全的感觉来自于自己内心安全感的缺乏,孩子不确定任何的情感关系对自己而言是否是稳固的,也不确定当自己有任性的表现时是否能被接纳。当父母习惯于延迟满足,仿佛任何的爱都是有条件的时候,而孩子为了得到更多的爱,为了安抚自己内心那块不安的角落,会越发的不像一个孩子了。


03孩子“太懂事”的影响?

孩子太懂事,并非会如父母所愿成为一个品行优良、积极向上的人,反而容易因为过多的压抑、隐藏自己而变得更加的敏感脆弱。

面对内心的真实情感需求,孩子早已感受不到自己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他也不在乎那份“真实”,因为这对他而言是没有用的,一切不能帮助自己得到那份“爱”的行为想法都是毫无意义的。以至于孩子塑造出一个符合家长的要求的假我,而那个有需求需要被关注的真我则会慢慢的消失。孩子活在假我的世界里,安全感在一点点的透支,心中澎湃的那个部分,正在一点一点的被浇灭。这种情感状态即使是到了成年后,也很让孩子从中抽身,找回真实的自己。

 孩子如果过分懂事,并不是好事,他这一生只会为难自己

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渐渐的没了思考的能力,不敢说明自己的喜好,就变成了万事迁就的老好人。中庸之道固然稳妥,却不应该成长一个人从小到大的行为习惯,人是需要突破和创新的,一个将就一生的灵魂,它的美散发在哪儿呢?

在这些“懂事”孩子的行为意识里,只有服从和妥协,早已失去了坚持主见的勇敢。

临床心理学家Kelly M. Flanagan说:“一味的顺从,缺乏说不的能力,缺乏设置个人底线的能力,是一种常见的、但经常不为人知的引起心理疾病的原因。”

04家长应该如何给孩子更多的爱?

倾听孩子的诉求

适当的倾听孩子的诉求并不会让孩子受到溺爱,这更是一种平等的表现。吃苦教育并非就要让孩子压抑自己的诉求,更不是在告诉父母一个好孩子应该是百依百顺的。作为家长,应该在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孩子最大的回应,让孩子明白自己值得被珍视,并且一直是被爱着的,自己的诉求是被父母关注的,是可以表达的。

 孩子如果过分懂事,并不是好事,他这一生只会为难自己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

不听话并非就是坏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孩子才是真的能够教育和引导的孩子。因为这些敢于正视自己和他人的孩子,有接受他人意见的勇气和信心,这些孩子不会畏惧他人的批评。所以,家长们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仅是帮助孩子在情绪上的发泄,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教育和引导,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彼此之间既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更是尊重对方的表现。同时,引导孩子表达有助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真实心态,并能够恰当的给予合适的帮助。

少对孩子讲条件

很多家长认为和孩子讲条件可以激发孩子的行动力,而事实上,这样更让孩子对要价还价“上瘾”。实际上,孩子是父母的模仿者,家长的一举一动都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讲条件的方式固然能帮助孩子提高行动能力,但也会让孩子以为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自己达到了条件才能拥有爱,进而形成。

 孩子如果过分懂事,并不是好事,他这一生只会为难自己

如果自己不作为,父母也不会没有条件的爱自己,自然就失去了父母的那份爱。对于孩子来说,爱的取舍只在一念之间,任不任性、懂不懂事只是家长的衡量方式其中之一,不是唯一。

在父母要求孩子过分的懂事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给予孩子的爱是否没有及时的被孩子接收。

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是否需要进行调整,让孩子活在充满爱的环境里,相信孩子能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懂得情感发泄的孩子才能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大家对孩子过于懂事的表现是怎样看待呢?延迟满足是否全都是积极的意义。欢迎分享。

我是小鸿儿妈妈,是一名2岁宝宝的妈妈,也是一名高级育婴师。

有关更多的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更多的人,别忘了点赞 + 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