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回洗马林

 zqbxi 2019-07-24

每次回老家都是因为有某件具体的事情,匆匆地去而又匆匆离开,可这次不同的是随同两位资深的美女作家一起参观洗马林,之于故乡是贵客临门,之于我则是受宠若惊。

遥望故乡,它坐落于山脉南部的平原地带,它的东西北三面皆为群山环绕,而且远近山峦层次分明,线条圆润柔和,形成一道自然美丽的山水屏风,将故乡洗马林环抱于温暖安宁的大地情怀中。

经常听老人们讲,早年间洗马林堡内的楼阁庙宇就有三十多处,除了现在的玉皇阁,这里还曾有过东大寺、西大寺、财神庙、马神庙、三贤庙、城隍庙等等,数不胜数。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现在我们只能恢复它的示意图,而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楼台庙宇以及繁荣集市,只能在老一辈的讲述中唏嘘惋惜。幸运的是建于明宣德十年的玉皇阁和古城墙因为它们的重要意义,使得走过580多年风雨征程,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据明《一统志》记载,“两崖峭立,一线通微,内陆重围,边关之首键”,这是对洗马林地形的描述。洗马林作为连接坝上坝下的主要通道,占据了十分关键的地理位置,因此决定了它在军事和商贸方面的重要作用。

它曾经是一座战略军堡,无数次与鞑靼骑兵负隅顽抗,将入侵者的铁蹄拒之塞外;它曾经是一座商贸重镇,数不清的商家富贾云集于此,将洗马林的商业贸易搞得风声水起;它曾经繁荣过乡土文化,说不清有多少场庙戏在各庙宇粉墨登场,将独特的“商业+庙宇+文艺”模式享誉一方。这就是我热恋的故乡,历史的天空中悠远而又神奇的古堡——洗马林。 暂且不说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存的迹象,单从史料追溯,洗马林在唐朝就有建制,史称“万家村”,人多地肥,注定了万家村当时已承担起了边塞屯兵要地的责任。据说这里的水源地——前水关曾经森林茂密,到处生长着荨麻草,因此又名“荨麻岭”。今天洗马林之名,乃明武宗朱厚照所赐,一生尚武且喜欢骑射的武宗,有一次巡边至洗马林,疲惫的御马在林中沐浴饮水后顿时精神焕发,于是赐名洗马林。

站在中央大街北望玉皇阁   来到洗马林,首先要参观的是玉皇阁,阁内现藏明版经卷11箱1605册,它是道家楼阁,也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藏经阁。它坐北朝南位于古堡中央,仰望玉皇阁,它建造在高高的基台上,二层楼阁三个屋檐,屋顶是三踩斗拱托起的歇山结构,有了这种木构支撑,使得屋檐在蓝天的衬托下向四周舒展开来,显得分外深远庄重,让站在基台下的人不由得产生一种神圣的敬畏感。

从玉皇阁小东门拾阶而上,我既有一个虔诚的香客心情,也有一种久别的亲人回家瞻仰老祖宗的恭敬,是发自内心的亲切。刚刚保护性修缮过的玉皇阁肃穆整洁,木结构被红漆油刷一新,衬托得横梁上蓝绿色调的彩绘图案特别醒目大方。每个檐角都有形似龙或鱼状的小兽,大概是象征着风调雨顺、防火消灾。檐角下各悬一金色铜铃,轻风吹过,铜铃儿发出与几百年前一样清脆的声音,在我们耳边轻轻诉说着过去的事情。基台上镂空的花墙为玉皇阁圈出一个梯形小院,几尊雕刻精美的猴子戏耍石头依然安坐在院中,将我的记忆一下子回归到童年时代,那个淘气的我骑在石头上久久不肯离去。

站在玉皇阁上向南望去,洗马林的城墙、房屋、街道了然于面前,玉皇阁与南门之间的中央街将三条横街一分为二,像一个“丰”字将街市分成六个方块形状,通过中国古代建筑的中轴线效果使得这种布局大气磅礴,大部分店铺作坊就分布在这几条街上。

向北而望,灰色的老屋顶与崭新的红瓦房相间坐落,形成鲜明的对比,老屋虽然矮小破旧,但它牵动的却是故乡人内心深处的乡愁,更是后人们对祖先留下的历史遗产所领悟到的珍惜呵护之情。

如若放眼眺望,远山绵延起伏,边墙若隐若现,骄傲的烽火台沐风栉雨,世代坚守,几百年过去了它们依旧岿然屹立,始终与城堡保持着默契的遥相呼应。

在玉皇阁上望西门

遥望烽火台   绕城墙一周,大概是四里的路程,它分别设南、西、北三个门,我们的车子在南门停下,虽然包裹城墙的城砖外皮斑驳脱落严重,但依然留存着军事瓮城的形状,因此抢修性保护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瓮城外的三教寺就像过去洗马林众多寺庙的一个小标本一样,低调地倚着瓮城坐落在南门外。由于李姓人家世代在此居住,因此三教寺未被人为地毁坏。它虽然只是五间房大小的院落,但从精美的门楼、精致的砖雕以及屋内墙上写意的彩色壁画可以看出建造者的匠人精神,一个普通的小寺庙也能如此精雕细刻,不由得让我为失去的那么多古建筑扼腕叹息。

再看看洗马林堡的北门,儿时的记忆中它的门洞就被黄土填得严严实实,于是在它的东侧城墙上又开出一个豁口供人车出入,至于什么原因当前无法考证,猜测最多的是过去此地雨水充盈,受携带大量泥沙的洪水侵袭,久而久之,就有了今天的现状。猜测终究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真实的故事有待进一步考证。

北城壕地面很高,那些建在城内的老房顶只高出地面大约1米,我小时候经常从这里爬上屋顶玩耍,因此对每一片瓦、每一株草都有特别亲切的感情。屋顶上青色的圆瓦逐个压成整齐的瓦楞,一行行的十分规矩。屋檐上的瓦当雕刻着花草鸟兽图案,在保存较好的屋脊两头还端坐着两个可爱的小神兽,即便房主乔迁新居,它们依然像被授勋的卫士一样执着地护佑着庭院深深的古宅。

相比之下,西门“大有门”算是保存最完好的了,墙体坚固,城砖齐整,像一个彪悍的勇士独挡一面,两扇高大厚重的木门至今还保留着。这座城门的历史故事比较多,据父辈们讲,当年解放洗马林的时候,解放军就是从这个门攻进城的,虽然经历了一夜的枪林弹雨还有后来的敌机轰炸,但它终究是安然无恙。

西门外,则是另一种景致。一条宽阔的河道自水关顺势而下,如今由于干涸却兼职起道路的功能,但过去河水流量大,若要下大雨,这条河经常裹挟着上游的树木汹涌而来,气势非常壮观,为此西门曾有“观澜门”一说。后来为了避免西河水危害城墙,人们在此修筑了拦河坝。

在过去洗马林商贸鼎盛的年代,坝上坝下的粮食交易量特别大,口外人经常将坝上特产莜麦运到洗马林与当地的粮食、物品进行交换,于是人们充分利用西河水的优势,在河道上建起了水磨坊,人称“二盘磨”“三盘磨”,它通过水流冲击木轮转动,然后带动古磨进行运转,在那个工业贫乏的农耕年代,极大推动了当地的粮食加工和贸易的规模化发展。

越过西河,广阔的田野从河道对面平整地铺到西山脚下,如果此时假设一个取景框,一定能够让你驻足欣赏:湛蓝色的天空没有一朵云彩,田埂将灰黄色的土地划分成整齐的地块,一条曲折的田间路从小拱桥处向着山脚下蜿蜒而去,胡杨老柳很随意地在河边或路旁的某个位置,或伫立,或斜倚,或丛生,或独立,不同的造型却都是优雅的姿态。树下一头清瘦的小驴在啃食柴草,有几个零星的鸟巢搭建在树冠上,让冬季赋予了这里寂静素雅、深邃怀旧的画面,不必添加过多的色彩,只要等到日近西山,即可形成一首诗词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西门外景色

南门——迎恩门

南门瓮城

三教寺

三教寺砖雕

壁画

北门

西门——大有门

二盘磨旧址

水磨   驱车沿河而上,我们来到到水源地——前水关,在山沟深处一片幽静的密林中,一块巨大的黑石下便是滋养了洗马林堡千百年的清澈山泉,许多河道都已断流,而这条生命的水脉却源源不断,尽管流量不如从前,但足以保证当地百姓的生活用水。

顺着崎岖的山路上到山顶,一下子给人一种由曲径通幽到豁然开朗的视觉转变,一条坚实的大坝横亘在两山之间,由于水库多年断水,坝底形成了一个平坦的盆地;坝南的沟中则是密密匝匝的树林,即使在冬季,放眼望去,依稀看到枝桠在风中轻轻地摇曳,显出一种隐隐绰绰的矇眬感,无形中又平添了几分人间仙气。如果夏天来到这里,水库中便是一洼绿色的草海,羊群所到之处恰似倒映于草海中的朵朵白云;到了秋天,这里更是别样的美丽,一场秋霜过后,金灿灿的树叶在阳光下摇曳婆娑,树冠都是那种娇艳艳的黄色,似乎被霜色浸染后没有剩下一片绿叶。地上也满是厚厚的黄叶,走在上面像是踩着柔软的金绒地毯。穿行在林间,你或许可以在树叶隆起的地方发现散发着菌香的蘑菇圈,猛然间,那种收获的喜悦会让你欢呼雀跃,再加上那醉人的秋色,这里绝对是令人赏心悦目、经久难忘的假日休闲旅行之地。水库旁的山石似乎含有铁矿元素,在阳光下,砂砾折射着晶莹的金属光泽。如果在山上的凉亭小憩,耳畔轻爽的山风、林中啁啾的鸟鸣、风化成锥形的土台、纯净的蓝天白云,会将你对历史和空间的无限想象在陶醉了的脑海中一波又一波地涌起……

自古美景人人神往,虽然古代这里是一个边塞军堡,但不乏历史名人为它吟诗作赋,此时我突然想起明代内阁首辅、兵部尚书杨士奇为这里题的一首诗《过荨麻林》:

浩荡山川气象开,氛清多简将臣才。 平生不解谈孙武,也到荨麻塞上来。 渺渺良畴岁岁丰,清山清水澹兼浓。 世人只说边州苦,不识边州乐趣同。 虽然自己渺小得难登大雅之堂,但对于故乡悠久的历史文化、静美的古堡山川和家乡人的纯朴民风,不由得愿意赋诗一首,以表达对故乡大好河山的眷恋之情:

《再回洗马林》 群山阻断朔风吟,万亩良田育属民。 千载古村留唐史,百年军堡佑明君。 皇骑浴饮黑石水,厚照钦赐洗马林。 谁说边州多战事,今朝社稷更宁馨。

离别之际,突然间发现,洗马林对于我不仅是深厚的故土情,更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历史宝库,我们已经听到了故乡在春风中苏醒的声音……

水库大坝

老房

小时候在这样的房顶玩耍

黑石水

沟中树林

新华书店

银行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糖(tuo)麻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