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的一首千古神作,文艺青年的标配,别告诉我你没收藏!

 文化点心铺 2019-07-24

在文艺青年的世界里,李商隐的《无题》组诗简直就是‘文艺范’的通关法宝。谁要是不能顺口来上几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那简直就是“文艺圈”里形同‘白丁’的人。

众所周知,李商隐一生都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郁郁不得志。因此他的多数诗作都像蒙着一层淡淡的雾,叫人难以捉摸。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诗作才带上了鲜明的个人特色,让很多文艺青年如痴如醉。其实他的生命和他的诗作也不全都黯然,因为他娶到了一位贤淑的妻子王氏。

王氏出身富贵之家,但是却从来没有嫌弃过李商隐。为了生计,李商隐一生都奔波在求仕的路上,但王氏却从无怨言,温柔体恤,帮扶丈夫,夫妻二人感情很好。不幸的是,在他们成婚12年后,王氏病故于长安。当时,李商隐为了生计正寓居东川,并不知道妻子去世的消息。

今天笔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诗《暮秋独游曲江》也是李商隐的一首佳作,被一众网友评为‘千古神作’,成为文艺青年的又一标配不知道爱好诗词的你有没有收藏!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妻子去世的第六年回到长安后所作。

暮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首诗开篇就言恨。“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两句中有4字重复,这是李商隐惯用的技法。例如在他的名篇《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却话巴山夜雨时”就重复引用了‘巴山夜雨’4个字。这种重复会带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夜雨寄北》是从下雨的现在穿越到回忆下雨时的将来,而这首《暮秋独游曲江》则是从荷叶初生穿越到荷叶枯落时,时序也从春穿越到秋,荷叶也由荣变枯。一切都在变化,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诗人心中满腔的遗恨。

恨从何来呢?恨自己一生郁郁不得志?还是恨经年的漂泊?亦或是恨自己没能见到妻子最后一面?这些憾恨无疑一直都存在于李商隐心中的。这一点从他大量的《无题》组诗中就可以感受比出来。但这些深藏在心中的‘恨’在与爱人的生死相隔面前就变得无足轻重了。失去爱人的伤痛不可估量,春也恨,夏也恨,秋也恨,冬也恨,相思愁苦重,绵绵无绝期。

接下来两句“深知身在情长在,忧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直言其情。尽管阴阳两隔,但只要他瘦弱的身躯还在这世上存在一天,他对妻子的感情就仍然会存在一天。他在此句中表露出的这种至死方休的执着,与他在《无题》诗中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何其相似。

对很诗词爱好者而言,李商隐的诗歌与其说是用笔墨写下的,不如说是用他的深情写下的。深情是李商隐的特质,是烙印在他骨子里支撑他性命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李商隐的诗歌能够穿越千载,得到很多文艺青年追捧的原因。

这首诗虽然不像《无题》组诗那样隐晦难懂,但诗中的深情是诗人在失去妻子后最真实的内心写照。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唯此深情,不需要太多隐晦华丽语言,只是直白讲出,也必感人至深。

全诗只有四句,前三句都是在直接言情说恨,但在结语处却收了起来,只写眼前的江水,“怅望江头江水声”。诗人不是在听江水声,而是在望江水声。他并不是在使用通感修辞,而是在刻意混淆听觉与视觉的界限,以此来凸显他深入骨髓的痛苦茫然。

痛到极致是无言”,妻子去世后李商隐的心后没有了归宿,仕途也依旧渺茫无处,诗人此时不知道自己的前路在哪里,更不知道还有谁能陪自己走下去。江水东逝,逝者如斯,诗人此时早已经痛到极致,痛到无言了。

写下此诗不到凉年,即公元858年,李商隐久在郑州孤独离世了。对于李商隐而言,死亡或许还是一种解脱吧。千百年后,当我们读到此诗时,你是否会为诗人的深情和不幸流下一滴叹息的眼泪呢?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