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平均寿命120岁何时成为常态?

 老王abcd 2019-07-24

“什么时候人类平均寿命120岁将成为常态?”

“‘机器·人’式的超人类会出现吗?”

“意识的数字化能成为另一种生命延续的方式吗?”

“机器人终有一天会把人类的电源拔掉吗?”

7月23日,在汤臣倍健营养探索馆开幕仪式上,汤臣倍健董事长梁允超提出这样四个问题。

对于每天匍匐在通勤线上的普通人来说,你或许从来没有想过。

但总有一小撮“人类之光”不断探索,试图以一己火焰点亮整个宇宙的浩瀚星辰。

试问,光与光如何打招呼?黑暗中见。

有人问,就有人答。于是,人类向黑暗未知进发的路上又亮了一程。

7月17日,科技狂人马斯克发布了最新脑机接口系统,用一个“缝纫机机器人”向大脑植入4-6微米的线,再通过USB-C接口读取大脑信号。截瘫患者可以借助这个脑机系统重获行动自由,人类的思维和交流方式也会增强。“意识的数字化”将不再只出现在科幻电影里。

缝纫机机器人将线埋入大脑。

这款真·开脑洞的黑科技,不得不让人跳脱出日常,开始对科幻场景的脱缰想象:黑客帝国要来了?《赡养人类》成真了?生化电子人(cyborg)入群了?

网友Joovei说,如果能实现意识的上传和下载,是不是就实现长生不老了?

网友山海一成表示,这个对有视力障碍者的福音啊。但是隐私换视力,换不换?

更多人则直言感到恐惧,担心人类在没有到一定认知的情况下,科技会加速自身的灭绝。

对未来的恐惧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人类在无数个暗夜里诞生了很多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正是那些幻梦,才使得我们成为今天的人类,以及未来的超人类。

终有一天,科技会进步到要我们选药丸的时刻。/ 电影《黑客帝国》

人类寿命120岁将成为常态?然后呢?

克鲁马努时期,人类的平均寿命是18岁,而今天出生的美国人,平均寿命将会超过110岁。基于这些变化,梁允超在分享中作出了这样的猜想:“生命科学和医疗等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步,基因修复、靶向治疗等正一个个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和应用。试想,到2100年的再下一个100年时,人类的平均寿命会是多少?120岁会是常态吗?”

无论是探讨意识的数字化,还是幻想“机器人式”的超人类,其实背后都有一个诉求:人类对更长寿的生命和更高的生命质量的期许。

“科学怪人”雷·库兹韦尔曾在接受专访时预言,到2030年,纳米机器人将会在人类血液里帮助清除杂物、血栓以及肿瘤,纠正DNA错误。到那时,哪能猜到“在星巴克排在你前面梳着发髻的哥们儿已经得到永生了”?

我们不知道预言能否成真,但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正在不断突破我们想象的禁区,人类寿命也正在被前所未有地延长。

事实上,和我们的先辈相比,今天衰老的时间线已经被大大延后了。/ Cristian Newman 

在《三体》中,未来人类的寿命能延长到150-200岁。2016年10月,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人员推测, 125岁左右可能是人类在自然状态下寿命的极限。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大概率都可以当“百岁寿星”。

正如梁允超所说:“生命科学及跨学科的技术正在迅速发展,静候奇点的来临,人类关于疾病、衰老甚至死亡的认识或许将在某一天被彻底改写。”

AI有一天会把人类的电源拔掉吗?

梁允超在现场开了一个不一般的“脑洞”。他提到,机器正在不断被开发,进行人类的功能替代和功能增强。这里蕴藏和积累的伦理道德和技术风险,很多人都早已意识到。有人会说:不行就把机器的电源拔掉。他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有没有可能某一天‘机器·人’会把人类的电源拔掉?

20年前,凯文·凯利就在《失控》中,预言人类的未来是“人造和天生的联姻”。人类将成为与机器结合的“半机械人”,来获得更强大的生存技能。而此次马斯克的新突破则让我们看见,或许未来已来。

扬言“地球不配我死”的马斯克之所以从开往火星的路上,转道进发人类的大脑,是源自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未来人类智力会被 AI 甩在身后” 。

 “从本质来说,我们要考虑如何确保未来世界的中心依然是人类意愿的总和”,马斯克认为脑机接口提早应用,可以让更多人跟上 AI 的脚步,这是人类避免自己成为濒危物种的关键。


在电影《她》中,西奥多的“恋人”就是耳机里的人工智能。

的确,从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打败围棋高手,微软旗下的互动式人工智能小冰出诗集,到法国艺术家团体Obious开发的AI作品拍卖300万,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我们嘲笑的“人工智障”,他们的学习能力惊人,日益深入地闯进人类自认为不可替代的领域。2017年6月,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发布一份研究报告称,人工智能将在2136年取代人类所有职业。

这并非耸人听闻,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中,列出了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时间表:2029年,人工智能将通过图灵测试,意味着它们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2045年,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奇点”到来。

超人类出现?我们最该做的不是怕,而是继续提问

人们担心“开始的时候,我们创造工具,后来它们造就我们”。

但可喜的是,当超越的奇点临近,奇点并不在别处。哲学家诺伊告诉我们:人本身就是奇点。

人是什么?欲望满身。

更确切地说,人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我们一直用各种工具来强化自身,满足欲望。人性中本就包含了一定技术性。我们并不是快要变成赛博格了,而是从一开始就是赛博格。

人群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mauro mora

从远古时期的石头、铁器,发展到今天的计算机、手机、人工智能,技术从来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一直与人类协同演化。阿尔法狗虽然能战胜最优秀的围棋选手,但它缺乏赢棋的理由。这是因为,它和小冰一样长于计算,但并不care这个世界,更谈不上偏爱。而人类一直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重塑自身,重新定义与世界的关系。

像今天的数字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双重身份:物理实体和数字实体。智能手机储存了我们的个人数据,真实刻画着“我是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个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都是赛博格。而当未来的手机进化成能植入皮肤的芯片,这一差距就更小了。

梁允超提出了他的猜想:未来各种功能替代和功能增强的小机器在体内与人浑然一体,人机共体,相融相生,不分你我。可以预见未来的人体中,各种机器的组成将越来越多,人体中的“碳”越来越少,最后会发展成某种形式的超人类吗?这种超人类和传统人类会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手机重塑了当代人的生活,也给我们的未来带来诸多想象。/ upsplash

实际上,无论是植入身体内,还是处在身体外,决定我们是不是半个机械人的因素不在组件的位置,而是这个组件的性能。

所以把技术放到我们脑中不是关于变成半机械人是好事还是坏事。而是我们已经是了,且将继续做半机械人。那怎样把语言、文字这种原始的低带宽的沟通方式升级成现代的高带宽的沟通方式,这才是我们该继续思考的问题。

越好地理解宇宙,就越知道要提出什么问题。而所有问题最终都将指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一浩问,这是我们最终要思考的问题。

探索,永无止境

未来的奇妙,在于无法预测。任何一种新科技和新物种的出现更催生我们继续探索的热情,让我们更加了解自身。越是强大的外力,越能驱动我们回到母体,强化母体。

从感知自然到纵观生命,从认知自身到寻求改变,这是探索的真义,也是汤臣倍健营养探索馆建立的初衷。

因为营养探索馆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探索精神,也蕴含了引领大众了解生命科学与营养奥秘的追求。这场关于生命的“探索”之旅未来将释放出 “无穷大”的健康价值。

这一理念也外化在探索馆的外观设计上。探索馆采用“莫比乌斯带”为形体基础,寓意“无限循环,生生不息”。馆内设置营养探索区、健康检测区、儿童星球区等多个展区,集营养科普、健康体检、游乐分享等体验式互动于一体。在这里,更多人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启对生命的好奇。“对世界不断探索、感知、体验的过程,不正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吗?”比起前文的四个脑洞问题,梁允超的这一自问自答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探索真理。

人类所有文明,无不蕴含了两样东西: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的眷恋,不管是梵高热烈的向日葵,还是爱因斯坦高速颤动的小提琴之弦,抑或者大有“取而代之”之势的人工智能和汤成倍健新建的营养探索馆,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探索永远坚定,以及这种探索迸发的光华永远激励人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