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书与临作之比较/钟明善 这里一幅是选自黄庭坚的原作,一幅是一位朋友的临本,要我比较、评说。说老实话,我感到负担很重,三思不敢下笔。因为这种简评看来自由得很,其实牵涉问题甚多,倘若信口雌黄,不是亵渎先贤,就是贻误世人。口笔之间,能不谨慎吗?但既答应写稿,只好硬着头皮谈几句,以就正于书坛同好。 临书,从求形似出发进而求神似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从临作总体上看既有形似之处也有神似之义,使人一望可知为习黄之作便是明证。 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看出:黄书用笔虽“如快马入阵”,然其纵收得体,既放得开又留得住。临作如“饥”字之斜匀,“能”字之右捺,“晓”字之撤,竖弯勾,“见”字的竖弯勾,“烟”字之撇,“东”字之撇、捺,“溪”字之长横,“人”字之捺脚都有点夸张太过,与整个字不甚协调。 原作局部 临摹作品 黄书结字中宫甚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这是黄庭坚从梁《瘗鹤铭》得到的结字法,从观察荡桨得笔势所形成的艺术上独具的面貌。临书如“饥”、“能”、“擅”、“寒”、“溪”、“烟”、“坡”、“晓”等字中宫就不如黄书凝神紧收,显得松宽散神。 黄庭坚引用东坡先生话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苏,黄的这种审美观念还是十分正确的。黄书以单字结体论也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特点。这是习黄书所必须留意的。 上面这些话是就黄书与临作二者的区别面言的。可以说有点苛求于点画、间架之似。我也曾以此种眼光去要求自已的习作和学生的作业。我以为作为入一家门派的练习应当接受“吹毛求疵”的要求。因为练书法和练拳术一样,一招一式总须维妙维肖才能得其真传。 然而,我们再追一层,就会又有一些新的想法: 一、古人未必笔笔尽美,字字俱佳,不必绝对求其形似。连古人的笔病、结字之失也当宝贝学了过来就是泥古了。以此局部黄书论,其“东”字中宫就写得纤细寒蹇,令人有目视冻蝇之感。“饥”字斜勾收笔虽能注意留得住笔,但如断柴之丑,实在不能算惊人妙笔,“东”字笔主竖勾也纤细无力,瘦而无肉,也实实不足取法。 二、黄庭坚在论书中主张“古人学书不尽临,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又引古人诗云:“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莫学痴冻蝇。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通真。”倘以黄庭坚的治学态度学黄庭坚书法,我以为临书者笔法、结字、章法都已有了相当的功底,似可直接从黄书的源头——《瘗鹤铭》、《八关斋会报徳记》、《中兴颂》等作品中去取神取意,研究黄庭坚在书法艺术上有些什么创新经验,从中悟出自己书法可以追求的路子,写出“自成一家”的优秀书作。 在唐前去溯源,这是学习黄庭坚,也是学唐后其他书家所应特别注意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