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乡荷韵大源湖

 我的七彩石 2019-07-25
文\寻吟子

7月14日,初伏周末。作者全家驱车百里,来到美名远扬的大源湖荷韵湿地,一遂赏荷采莲的美好心愿。

水乡荷韵大源湖
冬看候鸟、夏赏绿荷的大源湖湿地

  作者青年时期曾百里跋涉,步行到下新镇。斯时水乡小镇以渔为业,户均一条小渔船,大集体时代大生产形势,渔舟归港,帆樯如林。捕获凤尾鱼装进方形竹筐,从渔港排至仓库晒场,如同大口岸客运码头旅客排队检票出关。而仓库又如同农村生产队粮食、棉花大仓库,水泥地面晒场晒着凤尾鱼(那时称为毛花鱼),也如同农业生产队晒场晒粮食、棉花,渔民用大铁锨在水泥地面晒场翻晒着鱼干。

水乡荷韵大源湖
渔舟唱晩、帆樯如林景象已不再见

  渔舟唱晩、帆樯如林景象今天已不再见,小镇居民拥有小渔船大部分涂着厚厚的桐油,文物般保护性地安放在各家屋檐下。湖岸泊着渔船也全部卸去船桅杆,在船尾装上冒着黑烟的小马力挂桨机,下湖捕鱼再无须靠天吃饭、扬帆荡桨了。下新渔场向黄梅地方特产鱼面提供了未吃饲料野生鱼,为黄梅独特风味鱼面走向全国市场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

水乡荷韵大源湖
大源湖以水禽鸟为主鸟类达184种

  今日大源湖冬看候鸟、夏赏绿荷。以水禽鸟为主鸟类达184种,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重要中转基地。而浩淼湖面沿岸浅水区,则是荷杆林立、荷花斗艳;厚实莲蓬已经丰满低头,小荷才露尖尖嫩角。

水乡荷韵大源湖
作者与孙子艇上合影

  旅游码头排列着大船小艇,大船可乘30~40人,小艇只能载10人。上艇游客全部穿上黄色救生衣。我发扬风格地推辞了一下,让别人穿,却受到必须要穿的严肃安全告知。一艘小艇乘坐十人,我们家占了一半人数。

水乡荷韵大源湖
作者眺望大源湖生态美景

  小艇驶向开阔湖面,荷杆林丛中专门为游艇开出三至四米宽通道。通道如同陆地上公路,荷丛如同陆地上庄稼。

水乡荷韵大源湖
接天莲叶无穷碧

  沐着凉爽湖风,一望无际的荷林迎面奔来。长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薰陶的作者,此时充分领略到前贤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诗句神韵。南宋杨万里眼中西湖与今日作者眼中大源湖面积千百倍悬殊、莲荷境界却千年相通。

水乡荷韵大源湖
映日荷花别样红

  青少年时代即迷恋歌剧《洪湖赤卫队》歌词中“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情景今日再现。作者没有刘闯的勇敢豪迈,没有韩英的机智沉稳,只能置身游艇中浮想联翩、默诵着前人咏荷佳句,眺望湖鸥翺翔水面,感受“映日荷花別样红”的人间仙境。

水乡荷韵大源湖
作者过了一把《洪湖赤卫队》的剧瘾

  小艇驾驶员数度驾艇驶入荷丛,鼓励游客寻找成熟莲蓬。胆大男游客不断伸手艇外,采莲采花,我只在艇边采了一枚荷叶遮阳,实在表现不出大丈夫英勇气概。

水乡荷韵大源湖
孙子高兴地在荷丛中寻找莲蓬

  作者孙女、孙子大无畏地向莲蓬、莲花、莲叶伸出小手,采摘他们心中的喜悦、陶醉于他们的天真快乐。孙子更是离开舱中座位,扒着艇首,赏玩湖景水趣。天然湖光水色与城市游泳池相比,在小孙子心里,一定感觉天壤之别。

水乡荷韵大源湖
孙女捧莲,满载而归

  游艇荡开莲荷之际,唐朝诗人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禅意诗句一直在作者心中默诵。大孙女广州学业结束回家度暑假,感觉我们今天算是“人喧归学女,莲动拥轻舟”了。

水乡荷韵大源湖
生长在北方的儿媳今天心情最好,拍照最忙

  晏几道词云“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看来古今赏荷,雅俗相似。今日游客中多以家人结伴,或父女、或夫妻,一般男士采莲、女士享受。我们家父子均作抱膝吟,小辈们靠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

水乡荷韵大源湖
大源湖湿地

  中餐在小镇酒楼,一家人点五个水乡特色菜:菱角米炒咸辣椒、嫩荷叶炒鸡蛋、辣醤蒸黄鳝、乌鱼菊花片汤、小螃片鱼干,水乡风味,尽显餐桌。特别是为我上的素食嫩荷叶炒鸡蛋,嫩荷在盘中如腐竹胀开,入口却齿生荷香,令人赞不绝口。

水乡荷韵大源湖
黄梅下新特产野生鱼面

  下新镇钱林村秤锤树林,是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十分珍贵。儿子开车在小镇来回寻找、询问留守老年人树林路向,却因道路狭窄、方向不明,只好启动归程,划上今日之行不太圆满的句号。

水乡荷韵大源湖
下新镇钱林村,国家二级濒危植物秤锤树

吟七绝《赏荷》一首束笔:
源湖叶绿碧连天,游艇荡开万杆莲;
唱晚渔舟檐下驻,青荷白鷺舞翩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