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热门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票房破5亿,在厚望面前,这个成绩显然是低于预期的。 月底的媒体见面会上,出品方光线老大王长田预测:国产动画电影将在后年开始爆发,并在2019年达到一个历史新高峰。 那时,壹哥还在某家传统媒体厮混。那场发布会上,《大鱼海棠》的部分聊了点啥,早已没了记忆。但直到现在,王长田这句话,却在脑中依旧清晰。 上周末,看完《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我忽然想起这句话。 2019,还是7月。 所以,国漫历史新高峰,来了? 说个让我感慨的细节吧:我看的那场点映,上座率超9成。片尾音乐一响,灯还没亮,能瞬间感受到,厅里多数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合着,大家都是提着气看完的。 这大概和整整四年前,我在影院看完《大圣归来》后感受到的气氛,基本一致。 模仿张亚东老师的口吻:《哪吒》特别好,真的特别好。 猫眼9.7,豆瓣8.7这种逆天的评分,虽然还只是正式公映前的点映,但也代表了从影评人到观众的全面认可。 公平讲,它的确全方位胜过了《大圣归来》,认真想了想之后,我也愿意给它扣上那个高帽:国产动画电影新高峰。 甚至我可以提前拍着胸脯:《哪吒》就是今年暑期档,我最推荐大家买票观看的国产电影。 但是(看上面的语气就能猜到这个但是了吧),有一个憋在心里的感受,我还是想在今天说出来。 我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 “国漫崛起”这四个字,国~漫~崛~起~这~四~个~字~,咱们真的能不能不要再提了! 要不是实在忍不了,今天这篇文章,我本是想好好给大家安利安利《哪吒》的。 但安利的人,不差我一个。 有些心里话,不吐不快。 基本上,从四年前的《大圣归来》意外点燃了自来水和暑期档,揽下近10亿软妹币之后,每一年,甚至是每半年,我都会看到“国漫崛起”的口号响起一次。 这个过程中,喊口号的情绪高低与影片口碑成正比。 好,《大圣归来》太过惊喜,压抑太久,喊一次,ok的; 16年,《大鱼海棠》,情怀、画风和内容格局让人心动,但影片两极的口碑,剧本的薄弱,甚至没必要的3D,都让这口号喊得有气无力; 17年,《大护法》和《大世界》,内容和形式上均让人眼前一亮,可惜过高的门槛制约了票房,没有足够广泛的基础,喊口号也彻底沦为了自娱自乐; 18年,《风语咒》、《昨日青空》,到19年初的《白蛇:源起》,动画电影的连续发力,包括逆袭,让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国漫,再次“崛起”; 直到这部《哪吒》的横空出世,一样的从默默无闻到爆款黑马,一样的因为低预期带来的惊艳感,一样的经典改编热血丧燃… 四年过去,从《大圣归来》到《哪吒》,“国漫崛起”完全经历了一个似曾相识的轮回。 四年里,国产动画电影的技术进步其实并不明显,如果说《哪吒》有了飞跃,可以说是文本上终于变得成熟与圆润了,故事讲得更好了,人物群像也更生动立体了。 但进步归进步,我们还得明确清楚:到底什么叫“崛起”? 一年出来一两部有讨论度的作品,票房不错,口碑良好,这就叫“国漫崛起”吗? 真正的“国漫崛起”,我不妄下定义了,但我认可王长田在三年前给出的判断:
划重点:每年、五到十部、《大圣归来》。 来玩个游戏,上面这个目标,各位觉得,多少年能实现呢? 况且,上面的还只是崛起的外在硬性标准,那内里的软件质量呢? 总结这四年,几部爆款大圣、大鱼、白蛇再到潜在爆款哪吒,除了大鱼是原创,其他三部都是对中国经典IP的再改编——而这其中,口碑最差的恰恰就是原创的大鱼。 原创力不足,太过依赖已有深厚观众缘的IP,是目前国产动画创作层面最大的硬伤。 再细究的话,炫技成分过多、创作主题单一、笑点不高级、借鉴模仿好莱坞过重等,也都是目前肉眼可见的问题。 具体到《哪吒》,上面提到的这几个问题,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为什么?原因在哪? 两个字:迎合。三个字:不自信。 只有当创作者放弃迎合的心态,丢掉不自信的包袱,这个世界的一花一草、万事万物都能成为创作来源,而不再寄希望于抱着观众熟悉的IP吃老本时。 那时候,国漫,就真的崛起了。 当然,顶锅的不应该只是电影和创作者。接下来就要聊到另一个大锅了:观众。 我这还真不是毫无理由地,在给国产动画泼冷水。 其实我明白,很多大声喊出“国漫崛起”的国漫粉,心里应该也明白,我们现在离真正的崛起,还有多大的差距。 之所以如此感性,原因可能也很简单,两个字:热爱。 说真的,这一点,是我发自内心地为国产动画感到高兴,甚至嫉妒的: 这个电影类型,有着最明确的受众群体,粉丝的忠诚度,也是各个类型当中最高的。 《大鱼海棠》庞大的众筹名单一角 每一句“国漫崛起”背后,都有这些自来水们为票房的焦虑,四刷五刷六刷的实际行动支持,以及在各个平台、线上线下不遗余力地向他人的安利与推广。 包括国产动画电影之间的互相支持、打气与加油,这些都让我感动。 但是(又一个但是来了),这里面又存在着,无脑热爱所带来的一个明显的副作用: 就像《哪吒》中灵珠与魔丸代表混元珠的一体两面,无脑的热爱,就必然会制造出无脑的抹黑。 也因为此,国漫粉与国漫黑之间的“战争”,在过去这四年里,从未间断。 这场战争的常见逻辑,是这样的,不妨以最早的《大圣归来》和最新的《哪吒》为例: 第一步,国漫粉带着热爱,为作品打出一个又一个五星、满分,逢人就夸,见人就捧。 对不喜欢的评论表示不解,甚至给反对者贴标签,扣帽子; 《哪吒》 第二步,一些看不惯吹捧的人,便打着“平衡分数”和“清洗水军”的目的,打出了不少一星两星和零分。 国漫黑便由此诞生了; 《大圣归来》 第三步,真诚的国漫粉愤怒了,但也会理智客气地沟通,比如下面这样的; 《大圣归来》 《哪吒》 第四步,激烈辩论阶段,对影片大到风格小到细节进行针锋相对的讨论; 《哪吒》 第五步,谁也无法说服对方,那结果就只好是撕破脸开战,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 《大圣归来》 !@#¥%……& 更可怕的是,在粉和黑中间,还会渐渐产生出伪粉这样的新型变种。 TA们对这场本就毫无意义的战争起到的作用,就是火上浇油。 比如,动不动就看到“国漫崛起”的口号后面,还加上了“赶超美日”、“走向世界”、“中国的皮克斯和迪士尼”这样明显的捧杀标题党。 《哪吒》 这样的猪队友操作,只会给国漫黑更多一黑到底的底气。 同时,真正的水军也开始变得难以辨认。 所以,如果被多少粉丝热爱的国产动画,最终吸引来的,不是乱放卫星的反智分子,就是满身戾气的好斗人士。 这些无聊的家伙们,在打几星这样的小破事儿上掐来掐去,非要撕个你死我活,那最终受害的,只会是国产动画本身。 事实上,不光是国产动画,年初大爆的《流浪地球》背后,同样可以看到在国产科幻领域,同样存在着真爱粉、伪粉和黑粉这三大群体。 具体的开战逻辑,同动漫如出一辙。 反正到最后,依然是“我就是看不惯吴京怎么了”和“承认《流浪地球》很牛逼能死吗”这样的满身戾气,与“我们很快就将在科幻片领域媲美好莱坞”这样的满口胡言。 我这么说一句,可能很多人不爱听的话吧: 国产动画和国产科幻,乃至于国产电影落后的一大原因,就是低下的审美,和极端不友好的讨论氛围,共同造成的。 这其中,后者起到的负面作用,尤其之大! 国漫崛起也好,国产科幻元年也罢,如果我们都热衷于非黑即白的无脑吹与无脑黑,而忽视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良性客观的理性声音。 那么,最终即便崛起,也是资本的胜利,而根本不是什么国漫的崛起。 好听的,不好听的,都说了,今天到此为止。 但是(最后一个但是),一声叹息之后,我依旧心怀希望: 愿达到新高峰的《哪吒》,能成为那个结束“战争”的统一战线,并真正引领国漫良性发展的新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条电影(ID:ytmovie666),作者:壹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