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针灸治疗胃下垂

 负鹏载舟 2019-07-25

胃下垂是指胃的位置低于正常以下。主要由于胃膈韧带和胃肝韧带无力或腹壁肌肉松弛所致。多发生于身体瘦弱的女性。

  胃下垂属于中医学“胃痛”、“胃缓”、“痞满”、“腹胀”等范畴。主要因为素体脾胃虚弱,或长期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损伤脾胃,脾虚气陷,肌肉不坚,无力托举胃体所致。
【临床表现】
  患者形体消瘦,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有上腹坠胀、疼痛不适,多在食后、久立及劳累后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站立时腹主动脉搏动明显,平卧或双手由下腹部向上托起则上腹坠胀减轻。常伴有胃脘饱胀、厌食、恶心、暖气、腹泻或便秘等症状。甚者还可出现站立性昏厥、低血压、心悸、乏力、眩晕等“循环无力症”的表现。也可同时伴有肝、肾、结肠等脏器的下垂。
  X线钡餐****可以确诊,可见胃小弯切迹或幽门管低于骼棘连线,胃呈长钩型或无力型,上窄下宽,或整个胃几乎位于腹腔左侧。根据胃下垂的程度分可为Ⅰ、Ⅱ、Ⅲ、度。中医辨证本病为脾虚气陷,症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心悸眩晕,食少乏力,脘腹隐痛,坠胀不适,久立、劳累、饮食后加重,平卧后减轻,舌淡、苔薄,脉细弱。若兼见痞满、恶心等为脾气不升,胃失和降;兼见暖气、喜叹息等为肝郁气滞,克伐脾胃。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健脾益气、升阳举陷,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任脉腧穴和脾、胃的背俞穴为主。
   中脘 气海   百会   胃俞   脾俞   足三里
 方义:胃下垂病变在胃,故取胃之背俞穴与胃之募穴中脘、下合穴足三里补益胃气;脾俞、气海可健脾益气、补中和胃;百会可益气固脱、升阳举陷。
  加减:痞满、恶心者加公孙、内关和降胃气;暖气、喜叹息者加太冲、期门疏肝理气。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主穴均用补法,配穴均用平补平泻法;上腹部和背部穴针后加灸或加拔火罐。
   2.其他疗法
  ⑴   耳针:取胃、脾、交感、皮质下。毫针刺法,也可埋针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⑵   穴位注射:取穴同针灸处方,每次选1~3穴。取黄芪注射或生脉注射,每次每穴注入1ml。
  ⑶   穴位埋线:取中脘、脾俞、胃俞、气海、足三里等穴。行常规穴位埋线。2周1次。
【验案举例】
  王某,男,51岁。胃脘堵塞感20余年,胃痛2年。曾行钡餐****,诊断为胃下垂。服中药40余剂无效,故来针治。现胃脘堵塞感,胀满,隐痛,暖气.胸背痛,疲乏气短,腹胀下坠,纳少,食后坠重,大便稀溏。查:精神不振,面色黄黯,舌苔白厚,脉沉细而弦。取:①中脘、气海、胃上穴、足三里、胃俞;②上脘、关元、天枢、阴陵泉、脾俞。胃上穴用2.5寸毫针刺人皮下后,针身斜向神阙方向,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徐徐捻入,患者感到腹部抽搐为得气,用捻转补法,再加电针给予小量电刺激,其他穴位按常规施术,留针30分钟。每日1次,两组穴位轮换使用。经10次治疗,胃胀、下坠感消失,纳佳,仅有胃部泛酸。继续治疗l个月而愈,并恢复工作(刘冠军.现代针灸医案选.第l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59)。
【文献摘录】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中(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能、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2.《针灸甲乙经》:腹满不能食,刺脊中……心腹胀满、噫、烦热、善呕、膈中不利,巨阙主之。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但病程较长,须坚持治疗。
  2.平时应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时,调畅情志,对本病治疗有重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