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露天电影

 卧听风铃 2019-07-25

  老公前几天足不出户网购正在热播的3D电影《红海行动》,牵动我的记忆回到露天电影的年代。

  在农村没有电的岁月,村人的娱乐活动就是盼望一年中为期不多的露天电影。自我记事起,只要传说有一个村子演电影,方圆五里甚至十里的人,踢踏着乡间蜿蜒小径,纷纷前去观看,无论同场电影看了多少遍,都不厌倦,那观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聚集在幕前幕后,直到如今在梦里有时也梦到电影散场后返回家迷路的场景。

  电影散场,有月光可以给人们引路;没有月光,人们全是摸黑走,尤其过河,如果没有手电筒照明,人不小心脚会踏空,掉到用简易石块布的桥下,湿鞋子不说,半条裤子也会湿透,人只好穿着湿漉漉的裤子回家。

  记忆中,一个村演电影,都是提前三五天四邻村庄消息不胫而走。到真正演电影那天,最高兴、最忙碌的就是村里未上学的孩子,为看电影占好位置,有的扛着板凳,刚吃过中午饭就去电影场地圈位置。不但圈出自家所有人的位置,连爷爷、大爷、婶子邻居家等等也圈出。为此,为圈场地,相互掐架时常发生。为占好位置,从孩子圈地,到后来不上学的小姑娘也去圈地,电影场地在日落前简直被分割得如久旱开裂的土地,无数不规则的图形上摆着各式板凳,孩子们跑前跑后,喧闹腾腾。夜幕四合,电影未开演,人群来来往往,家人呼唤自家孩子的声音,喧嚣声一片。直到电影开演,这种声音才渐渐消失。

  那个年代演的最多的电影就是战斗片:《地道战》《苦菜花》《地雷战》《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英雄儿女》《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原游击队》《鸡毛信》等,这些黑白影片看过无数次,但每一次都在瞌睡中度过。时隔四十多年,影片中的主人公形象一直永存。“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同志们,永别了!”这些影片再现当年的历史场景,通过观看影片,无不痛恨侵略者的罪行,培养了那个年代青年人的爱国情操,许多有志男儿,立志保家卫国,入伍参军。为此,村里谁家有人去当兵,就会以军属家庭引以自豪。

  记得那个年代,有两个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分别载着笨重的电机、放映机、幕布,到达村庄,第一件事就是挂上幕布,然后,工作人员被领到轮流管饭的人家吃饭。幕布挂在空旷的地方,正反面都可以观看,只是反面的人物与字幕全是反的,不识字的人无所谓,识字的人,看起来要费几分眼力了。印象中最深的一场电影是刚上初一的秋天,在乡镇地放影彩色电影《白蛇传》,在文革期间,这类电影是禁片。那晚放假,班里全体同学跟在班主任老师后面,来了一次急行军,到达场地,电影也早放影,正面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方,只好看反面。白蛇与青蛇衣袂飘飘的身姿,第一次感觉见到真的神仙;水漫金山,那涛涛的江水,好像真的要从屏幕上流下,彩色电影的魅力从此镌刻脑海。后来陆续看过越剧版的《追鱼》《红楼梦》,黄梅戏《天仙配》《牛郎与织女》等。以后随着学习越来越紧张,我也渐渐离开露天电影的热闹场所,直到高一期间全校同学在操场同看录像《月亮湾的笑声》,上了大学可以进电影院看电影,露天电影渐渐退出了我的生活范畴。

  放影的工作人员,隔段时间就会轮流到每个村放演一次,尽管如此,哪个村里演电影,前来的人还是黑压压一片。散场时难免拥挤,丢钥匙、扎头绳、甚至硬币场场发生。记得初一的冬天,电影场地挪到学校操场,学校后面是个斜山坡,我家就在学校前面。第二天,睡意朦胧中我被父亲唤醒,父亲用推车推土杂肥让我给他拉车绳,拉过上坡路我可以回家。在返回的路上,我有意走近路路过电影场地。一张绿色的两元纸币平整地躺在地面上,上面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雪霜,我兴奋地蹲下,环顾四周确定没有人时才捡起那张纸币,一溜小跑到家。我把钱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我脚上已经小了的鞋子,同我商量,这两元钱不要上交学校,再添上八角,就可以买到供销社里那双诱惑我很久的黄帮球鞋了。我知道,母亲是爱我疼我才那么做的,我答应了母亲。但穿上那双鞋,我一生捡到的唯一一次巨款,由于家境差,没能做到拾金不昧,心里老觉得愧疚,从此,电影散场后,我再也不去露天电影场地了。

  人们的文化娱乐,从黑白电视、过度到彩电、网络电视、智能手机,如今,现代化的立体电影院已经普及。露天电影,已经退出人们的生活舞台,渐行渐远。我们不能忘记那难忘的岁月,感恩放电影的工作人员给我们过去带来的欢乐,这种欢乐永远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衰。2018.3.11(1725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