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市加大立法力度 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阿牛哥8mi3kbb7 2019-07-25

【导语】

广州市财政科研项目资金能否直接拨付港澳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否建立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安全网机制”?如何推动企业与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双向流动?广州市司法局、广州市科技局联合举办《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草案)》立法听证会,邀请15位来自穗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代表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听证。15名听证代表自7月19日起通过网上听证会专题网页表达观点,与网友互动讨论,并于7月24日上午在广东迎宾馆进行现场听证,专题网页同步视频直播。

广州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立法听证会采取“线下”+“线上”的模式,在专题网页增加听证代表与网民互动交流栏目,并对现场听证会同步进行网络视频直播,突破了现场听证会时间短、参与人员有限的局限,充分发挥现场深度吸纳民智和网络广泛汇聚民意的优势,最大限度听取各方意见,凝聚社会共识。举办本次立法听证会,是广州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重要举措,也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现场】

7月24日的现场听证会于9点开始,市司法局局长廖荣辉出席会议,广州市司法局副巡视员李毅主持会议,市科技局副局长王越西作为听证陈述人对听证事项作说明,15名立法听证代表做了热烈发言和辩论。此外,市人大法工委、市人大科教文卫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等单位的相关负责同志以及3名旁听代表列席了会议。

关于听证事项一,对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直接拨付港澳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否合理的问题,听证陈述人在发言中指出,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交流合作,促进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条例(草案)》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粤府[2019]1号)关于“鼓励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向港澳开放科技计划项目”的精神,建立市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支持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牵头或独立申报本市科技计划项目。这是广州积极吸引和对接境外创新资源,探索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重要举措。

15位听证代表在听证会的陈述环节各自发表了意见。多数代表支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认为一方面进一步强化穗港澳科技创新合作,解决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在大湾区自由流动的障碍;另一方面有利于探索穗港澳多层次科技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水平。部分代表还建议广州应推进与港澳知识产权、科技合作等领域规则对接,在成果归属、转化落地等应有周全的制度安排。同时,也有少数代表认为,广州本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众多,在本市财政科研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本市财政资金应该更多用于支持本地项目的科研和发展。

关于听证事项二,即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兼职是否合理可行的问题。听证陈述人在发言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高校、科研院所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具备更好的研究能力,对技术更加熟悉。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兼职,更有可能实现高质量的技术成果转化。

15位听证代表在听证会的陈述环节各自发表了意见。多数听证代表认为此举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本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集中的优势,激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人才的创新力向社会释放,提高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的成功率,并对完善这一制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听证会的讨论环节,各位代表围绕如何促进港澳创新资源在广州聚集以及创新成果最终落地广州,以及设立离岗创业期限、完善离岗兼职人员绩效考核机制、设立人才项目补贴等建议积极讨论,踊跃发表意见。

【点评】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今年2月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专章规定“建设国际创新中心”,广州迎来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机遇。自《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广州就把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作为推动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总抓手,强化机遇意识,着力激发城市创新发展新动力。科技创新立法关系到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关系到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关系到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立法将进一步完善广州科技创新促进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力量、激活广州创新活力,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提升广州科技创新水平。

此次立法听证会后,市司法局和市科技局将根据各方意见对《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草案)》进行认真研究和修改完善,再按立法程序报市政府审议后向市人大提案。

来源:广州市司法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