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理肖像 这是一部时间跨度很长的书,从1960年10月7日写起,一直写到2018年底,持续了半个多世纪。1960年10月7日,对《穿过逆风向秦汉》一书的作者王学理先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他写道:“在一个秋雨迷茫的中午,我和王世和、魏京武与左忠诚等四位同学离开了母校西北大学。雇了两辆人力三轮车,带着仅有的那点简单行装,来到了处于同一城市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报到。”首次报到时的秋雨绵绵,何尝不是考古路上的风风雨雨? 《穿过逆风向秦汉一一 一位考古学者的亲历》 这是一部展示自我成长的书。王学理先生从风华正茂的考古专业的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还有大量的投入和付出,参加并主持秦都咸阳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汉阳陵等大型考古工程,写出学术专著30部、发表论文150余篇,论著字数达1500万字,成为全国有名的秦汉考古专家。作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院)秦汉研究室主任,一直关心陕西乃至全国的秦汉考古。“退而不休”,仍然笔耕不辍。王学理先生肯吃苦,能钻研,意志坚强,是位乐天派。为人正派,一生清白,性格耿直,敢于坚持真理,不怕打压,无论外界的境况如何,自始至终把“做好人,干实事”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真的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这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书,全书近30万字,分为“第一章 平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第二章 苦寻消逝了的壮美”,“第三章 秦俑为伍十四载,苦乐结缘伴终生”,“第四章 汉阳陵考古风云录”,“第五章 我白打了一场赢官司”。其中,第一章描述了作者供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院)半个多世纪(1960至2018年)的历程,先苦后甜,乐享当下。他把考古研究所(院)比作是一条大船,退休之后,以多种方式发挥余热,最深刻的感想是,自己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经受过激流险滩的碰撞,也遇上平阔水域好乘风的机遇,怎能不让人感慨系之?尽管青丝褪去换来两鬓斑白,不悔来路而仍作老骥伏枥之想。 第二章是他对秦都咸阳考古初创的亲历与研究,其中一个细节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之地调回西安之初,主动找事干,骑着自行车,背着水壶和笔记本,登上了“文物之旅”的途程。向南郊、去长安、溯河流、宿香积(寺)、步昆明(池)、踏阿房(宫)、绕故城(汉长安),把渭河南岸的几处秦汉遗址、墓葬给统统踏查了一次。真得很过瘾!然后,又踏上了恢复秦咸阳城考古的艰苦历程。 作者在曾经发掘过的秦咸阳宫殿遗址考察 这是一部引经据典、内容非常真实、让人深受启迪的书。好书是用作者自己的生命写出来的,文字朴实、内容真实,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端正学风,培育人品,必定能够传承下去,启迪后人。“大概出自我几十年来同‘秦’结缘的关系,经手秦都咸阳的考古发掘,固然看到‘宫阙楼台在隐约中浮现’,但也看到这些历史遗存正处在日益消逝中。惟恐‘白驹过隙’之神速,唯一希望管理机关把想法变为行动、把号召变为落实,切实加大保护力度,唤醒人们的‘文化遗产’意识,能把这‘浮现’长留人间。”这些表述文字,体现了作者无私的胸怀,也表达了他对事业的情怀。 作者在发掘秦兵马俑现场 这是一部直面考古部门之间、单位内部钩心斗角、拉帮结派、贪天功为己有等问题的书。作者是位德才兼备、素质过硬的业务能手,偏偏遇上了德不配位的顶头上司及其后台,经历一系列的坎坷和磨难,王学理先生毕竟以自己的清白与人格赢得了社会的认可,成为陕西省政府参事、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担任大西安秦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等多种社会文化职务,而那些擅长玩弄手腕、占据高位的人,却黯然退出了权力的舞台,给世人留下了永远的笑柄。 作者在汉阳陵从葬坑,正辅导外国留学生 在本书第五章中,王学理先生借助自己被卷入的“秦直道”名誉损害风波,直指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对秦直道的调查和研究,同任何一项学术项目一样,必须是认真的、严肃的、专业的。在秦直道调查中,出现那不懂装懂、在全国 生活本来就是“万花筒”,考古人写自己,未必都是“瓦片、土块加手铲”的模式。这同样可以称之为“考古人手记”,谁能说。它不也是一个窥视社会百态的窗口?这就是王学理先生撰写并通过四季出版社出版发行传记《穿过逆风向秦汉》的目的之所在。 好人当自强,善良福报多。别了,逆风的岁月;来了,美好的日子! |
|
来自: ljw普天暖阳 > 《文件夹1今天七月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