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000年前的仰韶时代开始,玉雕便已出现在我们的历史上。而玉雕之美亦从此时为人所晓。俗语称玉中以白玉为美,白玉以羊脂为尊。如此便可知晓白玉雕的美感可谓是早已深入人心。看着一件品相优质的白玉雕,无疑会让人心旷神怡,由内心生出喜爱之感。 白玉雕品类多样,有简单如玉璜、玉璧、玉扳指,亦有复杂如仕女白玉雕像等。而自唐朝佛文化在华夏兴盛之后,越来越多的白玉佛像、白玉菩萨、白玉弥勒等一系列佛教相关的白玉雕开始出现。白玉质优美,如脂如膏,入手润泽,观之则有圣洁无暇之感。也正是如此,古人常以白玉作为君子品德高尚的代表或是种种美好之物的代表。 常用的词语中有温润如玉、浑金白玉等,古诗篇章中亦是常常出现以白玉喻人的语句,比如诗人曹邺《偶题》中的“白玉先生多在市,青牛道士不居山。”、黄庭坚《寄题钦之草堂》中的“肃肃冰霜际,不改白玉温。”等等。 然而白玉却也并非从开始便是这般美丽。古语有云:玉不雕不成器。白玉雕有如此美态也是经过了一系列的仔细碾琢。从一块璞玉到一件玉雕,所经历的程序有多少?首先便是相玉。相玉者,观玉之形容、品貌也。如此之后,方能确定如何雕琢这块璞玉。其后乃为划活,勾心中形貌于璞玉之上,实为玉雕碾琢过程中最为关键之举。再后即为琢磨,有铡、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以水、金刚砂为介质,用铊一点一滴琢磨而成。 琢磨之后,玉雕已基本成型。所欠缺的便是碾磨,将尚显粗糙的玉雕仔细打磨、抛光。经过这四步之后,这块璞玉便可称之为玉雕了。雕刻师不同,所思所想亦不同,而手法也是不尽相同。自然,即使是相似的白玉,也会雕出不同的玉雕。 白玉雕之美在乎于形亦在于神。形之美,观之即知,为人惊叹。如笔者颇为喜爱的作品《虎皮龙凤配》,雕工细腻,刻纹流畅婉转,巧用白玉虎皮以雕龙凤之姿。龙者昂胸抬足,气势大气雄然;凤者飘逸委婉,形容柔和温然。龙凤相携相称,一眼观之,便可知其为精品。又如《童子报春》,窄窄玉镯之间,巧用俏色,刻纹细腻,童子欢愉引燃爆竹形象跃然纸上。 而童子之发、爆竹之行,火焰之色,均为白玉本身皮色。相玉之初,仔细琢磨;划活之时,细细勾勒;琢磨之后,会心一笑。小小童子,憨态可掬,天真烂漫之态尽显于这方寸玉上。玉雕精品,构思巧妙,雕刻技术精湛,所雕之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令观者观之便叹服不已,此乃形之美。 与形之美相比,神之美则需更长的时间来鉴赏。神之美,不流露于表。需细细琢磨之后,方可体会雕刻师深意。有时有的白玉雕并未有着极为精致的外观、巧妙的构造,有的只是寥寥数笔,保留下了白玉天然的形状。这并非是雕刻师雕刻技术不精,只是雕刻师心喜于白玉天然形状之美,不欲多添刻意。 此时若是妄自将人工雕琢的形貌强加于白玉之上,才是真正的暴遣天物。比如《白玉雕长眉罗汉》挂件,雕刻顺势而为,沿纹理所行。虽是琢刻不多,但是花费心思却是着为不少。刻物为一人一葫,简单明了。然而看似简单,细细品味下却是回味无穷。在相玉之时,雕刻师应是冥思苦想,如何才能以最自然的形式将这件作品的主题表现而出。待到最终琢磨之时,相较之前却是简单至极。然而在罗汉简单的低眸一笑之中,却是意味悠长,神韵盎然。 同样具有神之美的白玉雕亦有的形容精美,让人观之便无法移目。第一眼便被精湛的雕工所吸引,之后便沉浸于其蕴含的深深意境。如笔者喜爱的《观音》,虽不如其他作品尽显雕刻技术巧夺天工,但是白玉的细腻无暇却被完全体现而出。 闭眸轻捻佛指,观音虽然只有侧面与右手加以写实刻画,但温润的白玉质地与观音的神情相辅相成,观音之下的一朵白莲更显观音的慈悲、圣洁。尤其白莲花瓣中的一瓣飘落,更显道法自然,不落俗套。整件观音玉牌洁白无瑕,让人望之心喜。而后仔细观赏其上的雕刻之时,便被那‘拈花一笑’的观音吸引住了心神。观之越久,越发能感觉到作品之中的禅韵盎然。 神之美,在乎于心。富有神之美的白玉雕每每观之,可令人有由心而发的深深感触,并令人不由自主的将心神都集中在这白玉雕之上。因为雕刻师将浓郁的情感赋予玉雕,便令玉雕有了神,有了魂。所以当人们观赏玉雕之时,便会不由自主的被这神、这魂所吸引,从中领悟出独特的神韵。 然而有的玉雕虚有其形却无真正神韵,这样的玉雕便辜负了玉的本身。如同仿制名家作品之作,往往有名家之作的形,却无名家之作的神。一件作品不仅要有形,还要有神。无神的玉雕便如行尸走肉的躯体一样,毫无灵气。只有将神赋予其中,将浓郁的感情赋予其中,才能让玉雕活起来,这样的玉雕才是真正的名作。 白玉雕之美,令人心动神迷。不仅仅是观者,亦是雕刻者。只有爱白玉的雕刻师才能将白玉的美完全体现出来,才能让白玉雕同时具有形之美与神之美。形神相合的白玉雕拥有着无与伦比的美感,令观者心神皆沉浸其中,无法忘怀。此间种种感悟,可称得上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