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浩然:从出仕到归隐,是一次跋涉,是一种决心,我耗尽了一生!

 文化点心铺 2019-07-25

出世与归隐,在古代是困扰着很多知识分子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几乎在所有文人在心里都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但大多数人的归隐,并不是一开始就做出的人生抉择,而是因为朝政的昏庸或党派之间的排挤。

小隐隐于野,大隐于朝,隐逸是诗人特有的一种情怀。然而这背后的眷念之情又有几人得知?出世与归隐这条分叉路口,往左是帝王的垂怜,却也有同僚的排挤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往右是空寂的山林,物我两忘的宁静和平和,却有此生难以施展的抱负。

这小小的一步拦住了古今多少文人志士,让他们在进退之间举棋不定,拖沓难行。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也在出世与归隐之间艰难跋涉了将近40年。从出仕到归隐是一次跋涉,是一种决心,几乎耗尽了他的一生。

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认清自己,我们总是喜欢跟随着别人的脚步前行。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抉择远比努力重要。因为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抉择,最难的也是抉择。关于人生何去何从,孟浩然在他的这首《留别王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留别王维 孟浩然(唐)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因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初读这首唐诗,会感觉这是唐诗中很寻常的一首告别诗。然而细细玩味之下,才会发觉诗中已经隐隐透露着一种归隐的意愿。这是孟浩然留给尘世的眷恋,留给友人王维,更给他偏爱的朝堂。此时的孟浩然心里考量的就是身与心不能同步的问题。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诗作开篇给相似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认同感。无论谁在得不到认可和欣赏,或者想起自己的某段岁月时,他们想起这句话来,都会有深深的感触,都会在心里发出阵阵的叹息。

于是,“欲寻芳草去”一句露出了端倪,诗人开始有了归隐的动机,但是他心里又有些不舍。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惜与故人违"。知音世所稀”,一语双关,既对好友王维表示难舍之言,也是暗中叹息世上没有人具备慧眼,看到他满身的才华。

最后,“只因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诗人轻轻地掩上家园的柴扉,门就这样悄悄地关上了。这一关也关上了所有对入仕的希冀与中钟情。从仕向隐是是一种决心,从来都难以抉择,要经过漫长的考量。从隐向仕也是一种跋涉,举步维艰。

世人皆知歧路多,却没有想到进退之间的距离,这么近那么远。这个决心孟浩然这种跋涉,耗费了他一生的时间。最后,门是悄悄地掩上了,但诗人的内心还是给那片红尘留下了一点空隙,长长久久,不近不远。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