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花飞絮任平生 ——怀想柳如是 请让我们把目光从青楼转向历史云烟的纵深,倾听她一路前行的脚步;悉心体味她心灵真正的渴望和追求。 秦淮河的欢歌艳曲唱出的并不是她生命的真本,秦淮河的沉香脂粉也并不是她所张扬的自我。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柳如是独爱辛弃疾的这一句词,而自号如是。在秦淮河的烟柳画桥之上,在这样的诗家俊语之中,红颜于宣纸书简之外,独守着一颗始志不渝的心,谱就了一曲气韵华贵的心灵挽歌。自此,一个女子的美丽已不再是视觉的表层愉悦,而是诗情与才情,心志与追求的相融相生。 “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 “梦中本是伤心路,芙蓉路,樱桃语,满帘片花,都受人心误。” 这就是才华与哀怨交织在内心的柳如是、河东君。她望着与她相爱甚笃却又弃她而去的陈子龙渐渐远去的背影,潸然泪下。千般柔情,万卷诗书,终抵不过世俗的羁绊,在这个春天,秦淮河畔的浮花飞絮之间飞舞着她的绵绵思念。 “花痕月片,愁头恨尾,临书已是无多泪。写成忽被巧风吹……”“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从这些词中抬起头来,秦淮风月依旧流转着浮世的风流,嘉兴古道依旧飞扬着市井的尘埃,而一个冰雪聪明、风华绝代的女子的人生却总是走在一条沧桑而坎坷的路上。 当大明的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时,肥花沃土被大清的铁蹄横扫,舞榭歌台被烽烟战火易为了焦土,生逢国家危机四伏的时代,社会失去了良知和勇气,洋溢着正义精神的个体生命也略显式微,而这世界上却仍存在着一种坚持和抗争,这就是气节。 “乙酉五月之变,柳夫人劝牧翁曰:‘是宜取义,全大节,以副盛名。’牧翁有难色。曰;‘水太冷,不能下’,柳夺身欲沈池中,持之不得入。” 这是《绛云楼俊遇》中记载的一幕。从此,秦淮河的青楼在一曲“桃花扇底送南朝”的悲歌中,又多了一曲“丹青让与柳枝娘”的绝唱。 这一刻,柳如是静静地站在岁月与人生的凄风冷雨之中。 当她面对清服加身的夫君当代文坛翘楚的豪气已荡然无存的时候,爱恨交加的无奈和绝望象一道沉重的枷锁压在她的心上。而后的日子里,柳如是摘下了满头簪花,褪尽了珠光宝气,义无返顾地投入反清复明活动。这是一个美丽而遗世独立的灵魂的独舞。因为时空的久远,我们无法去探询她在内心深处究竟爱钱谦益有多深,有时候,爱是无以名状的,他们的诗文唱和,就是一曲超越了人间世俗的心灵清唱。在钱谦益去世不久,柳如是面对家族恶势力的侵扰,处变不惊,重情守义,她不堪世俗的不容而选择了自缢,当三尺白绫系着她颀长的芊颈,当她美丽的躯体随着银钿簪花一同坠落时,她象一枚自由的杨花轻盈地飘入了历史的滚滚长河,没有苍老,却有沧桑,生命之重与世人所看重的名节与操守就在这一瞬间铸成了超越道德的利剑而直逼世俗。雁过长天,莹絮飞花,书就了残篇断简,零落了花容朝颜。人世间,总会有一条命定的路,穿过永无休止的红尘,通向生命的终极。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引柳如是为异代知己,穷尽余生,殚精竭虑,钩稽沉隐,撰成八十余万言《柳如是别传》,“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柳如是,她宛若我心中的一幅清雅的水墨画卷,高贵庄雅,淡定从容。有青山绿水的妩媚,有黄藤美酒的醉人,有深秋朗月的爽烈,还有烛影摇红的温暖,一如她风情万种的笑颜。 “在人的生命中,有一个猛然间认知自己并释放解脱的时刻,从这一刻起,我们称得上自己,我们在这一刻真正地诞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