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连中提取的黄连素,是中药还是西药?

 为什么73 2019-07-26
原创: 潘毅 正安聚友会 今天

   本  期  导  读    

什么样的药才算中药?中药的作用来自哪里?本文潘毅老师带你了解这两个大多数人都没有搞清的基础问题。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有中医思维的,才是中药

什么叫作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呢?

比如黄连这味药,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它的主要功效是清热燥湿,归类归到清热燥湿类。它还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的功效。

湿热也好,火也好,热毒也好,这些概念与内涵都是中医理论所特有的。当人体出现湿热证、热毒证、火热证,假如病变部位或者病变程度符合黄连的药效定位以及功效程度,都可以考虑用黄连。

换句话来讲,当病证以中医观念作判断,如果不适合用黄连,那么黄连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现在有一种药物叫做黄连素,可从黄连中提取。又叫盐酸小檗(bò)碱,它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和肠胃炎。

黄连素虽然是从黄连中提取,但假如你用西医思维来指导它用药,把它当作纯粹的抗生素,不分寒热虚实,治疗细菌性痢疾和肠胃炎,那么它就是西药。现在从药品归类来算,它也是西药。

假如了解清楚,从患者用过的临床效验看,黄连素在中医中药分类中其实是偏寒的。用来治疗胃肠炎时,用于属于热证或湿热证范畴的,那么感觉上它有点像半西药、半中药。

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指导理念有杀菌的意思,这是西医思维指导的,有西药的意思在;

但是你的理念中又夹杂着清热或者祛湿热,同时碰到寒湿型的胃肠炎你不用它。那么这里就有中医思维在,它就有了半中药的特性了。

所以,关键是用什么思维来指导用药,是中医的思维还是西医思维。

为什么中药可以从性状见性能?

中药药物按照来源分类,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还有生物制品。

其中,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为普遍,而植物之中,草本植物占得也比较多,所以,古代经常就把中药书命名为「本草」,比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性能不等于性状,但和性状密切相关。

什么是中药的性状?也就是它的物理特征,比如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中药的性状,是构成中药的性能和功效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它的功效有启示作用。

清代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就说:


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就很好地表达出了,除了四气五味之外,药物的颜色,药物的形状,药物的质地,药物的性情,药物所生之时,药物所成之地,对中药药效会产生影响。

很多人可能觉得,是不是中药也有取象比类?

中药的取象比类,大家在前面讲的内容中已经有过领略,并不完全陌生。

这是个很使业界人士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是个一向存有争议的话题。既是话题,就不妨议它一议。

在以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古人眼中,大千世界,无不是象。

中药是天然生成药物,有着其天然的气、味、色、形、质、性情、部位、所生之时、所成之地,这些,无不可成象。

本质不过是构成万象之「气」的不同表现形式。

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更以例相证:


药之为物,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

有因形而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之类);

有因性相从者(如属木者入肝,属水者入肾;润者走血分,燥者入气分;本天者亲上,本地者亲下之类);

有因气相求者(如气香入脾,气焦入心之类);

有因质相同者,(如药之头入头,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红花、苏汁似血而入血之类);

又药有以形名者(如人参、狗脊之类);

有以色名者(如黄连、黑参之类。)

有以气名者(如香薷之类);

有以味名者(如甘草、苦参之类);

有以质名者(如石膏、石脂、归身、归尾之类);

有以时名者(如夏枯草、款冬花之类);

有以能名者(如何首乌、骨碎补之类)。

此自然之理。可以意会也。

也就是说,中药的色、形、质、性情、部位、所生之时、所成之地,它们在判断药效的时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不妨这样看,中药之象,应该是构成中药各要素,如气、味、色、形、质等的合象。

面对中药原本无限丰富的构象要素,如果仅仅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来论中药的效理,实在上将它们平面化、肤浅化之举。

各种构象要素合参的立体象才是中药的本来面貌,以及真正的药理所由。

中药是应用于人的,药有其象,人亦有着诸如阴阳象、五行象、部位象、脏象、证象等各种象,所以,药象与人象或病象就有可能通过气相感、类相应而发生关联效应。

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亦云:


凡物之生于天地间,气性如何,则入于人身,其奏效亦如何。……盖人者得天地之和气以生,其气血之性,肖乎天地,故以物之偏性投之,而亦无不应也。

说明了中药的效应之象,实在为药象与人象或病象在某些方面相应而以效为显。

古人讲究格物致知,如何格?

中药,首先是天然物,其次才是药物。天然之物,自然就有天然之理,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自然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植物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植物花叶多居上,根荄(gāi,草根)多位下,花叶多轻、子实多重;动物有血肉、植物蕴生机、金石多凝重;物有千姿百态、万般性情。因此,自然之药配自然之医当论自然之理,才是正道。

中药的功效是怎么得出来的?除了临床验证得出功效之外,古人也是善于总结现象的,他们发现很多现象背后隐藏着规律。

比如花跟叶多半能发散;果实跟种子多半有补益功效,类似的规律现象就促进了他们的思考。

这样,就可能出现了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颜色、形状、产地、时间来推测它的功效,推测完了,再在临床上验证这些观察的推导是否正确。

如果是肯定的,就成了新发现的功效,并进一步肯定推导依据的有效,这个可以说是格物致知了。

大致上,中药应有四气象、五味象、升降象、五色象、部位象、形态象、质地象、习性象、时间象、地候象、炮制象、配伍象等。

下面的课程中,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象。




版权声明:

1.本文选摘自潘毅老师喜马拉雅线上课《中医文化必修课》,未经允许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