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从基础设施上云、大数据上云、云上中台到云上智能 | 砺石人物

 Tomsp360lib 2019-07-26

砺石导言

7月25日,2019阿里云峰会上海站正式举办。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在会上提出,今年是从传统IT向云计算全面转移的分水岭。

张建锋表示,政企全面上云将经过基础设施上云、大数据上云、云上中台和云上智能四个阶段。经过10年发展,阿里云具备了“四张王牌”——飞天云操作系统、飞天大数据平台、阿里巴巴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和智联网AIoT,帮助政企客户实现技术和商业的指数级增长。

以下是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演讲全文: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2019阿里云峰会上海站。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题叫做All in Cloud。云计算发展了这么多年,到今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拐点,每个时代的变迁都是因为有技术的变化才会迎来这个时代的变化,从我们最早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第四次,都是因为有新的技术。但到今天,我觉得有几个关键的技术导致了这个社会一个巨大的变化。

一、云的技术,带来了非常多的新变化。

二、大数据智能化的技术,是这么多创新的一个核心基础。

三、智联网的技术,我们的世界可以触达更多的硬件,原来无法去实时化感知的设备,这是第三个技术。

四、移动化的技术。

今天大部分的创新都是因为这4个技术的共同作用。所以从一个大范围来讲的话,我们讲云时代是一个非常多的技术综合,云技术是里面其中的一个基础性的技术。所以阿里巴巴今天提供的并不单纯是一个云的基础设施,它是云 大数据 智联网 移动化,这几个新技术的综合,我们来对外提供一个更强的服务。

在这4个核心的技术方面,阿里巴巴做了什么、阿里巴巴跟其他公司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对未来的看法有什么不一样的新想法:

第一,今天的基础设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基础设施不仅仅是把资源节约化,它其实里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每一个技术的发展都有一个拐点,从启动期到拐点,到增长的爆发期。云到今年我觉得它是一个拐点的来临。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从今年2019年开始,云服务商采购的IT基础设施,它第一次超过线下的采购,第一次超过50%。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云变成了一个主流IT基础设施,我觉得它今后一旦超过这个拐点之后会迎来爆发性的增长,这个增长是基于云本身的一些特性,这个特性我认为不仅仅是成本,它是有很多因素共同导致的,一旦到了这个规模之后,你的IT设施成本会大幅降低。

这个成本有两个因素的降低,一个是更集约了,我们把很多分散的IT设施变成了集成的,包括部件、网络的优化,带来了成本天然的下降。第二个是提高它的利用率,企业自己的机房跟阿里巴巴的机房,它的利用率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大数据的平台上,我们有10万台服务器,我们的利用率可以达到70%,这是很高的利用率。传统的机房是很难做到这么高的利用率。

第二,它更加稳定。这跟很多人的印象相反,云上的稳定性比自己传统的IT稳定性至少要提高一个数量级。尽管很多人在外面听到,今天哪一个云又不安全了,哪一个云又好像出了故障了,但是它的故障率大大低于传统IDC。只是因为云的计算面比以前更大。

那我们怎么做到的?是因为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比如说我们用新技术可以预测这个硬盘什么时候会坏掉。一般很少有人去做这样的工作,我们的准确率可以做到99%以上。像这种核心部件在故障之前预先侦测,这种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包括CPU、其他的核心部件,什么时候会损坏,大规模的预测,大大提升了核心IDC的稳定性。

第三,就是安全。其实使用了云之后,安全性比线下IT是要提高好几个数量级的。这个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很多人的印象也是不太一样的,原来一个部门可能有10个、20个系统,你20个系统同时做到安全是很难的,但凡一个系统的安全有点漏洞,可能会影响所有系统的安全性。

其次,像漏洞的扫描,云一般是更早先于传统IT厂商发现有安全漏洞的,也更早会去修补这个漏洞的。对外界知道有这个漏洞之前,一般的云厂商都已经修复了这个漏洞。

另外,云厂商会每时每刻去扫描,有没有新的潜在的风险问题,像这种事情,其实在独立的IDC是非常难去做的。

还有,我们云有一系列的系统化手段在时刻防护你的系统。所以云的安全性比线下传统的安全性是要高一到两个数量级的。

第四个,我讲讲效率,我们通过大量的技术手段,特别是调度,我们把数百万台服务器当成一台服务器做调度,极大的提高了它的效率。

所以从现在新技术的IT角度来讲,云它已经是完全具有碾压性的优势了。对大量的政府部门、大量的企业来讲,它上云了之后,它不但是物理上的效率可以大幅提高,包括安全、稳定和效率等,并且它大幅提升了可运维性。

我们原来一个企业要做一个IT设施要招聘大量专业化的人才,我们要采购很多的软件,要为一些业务的峰值做一些预防性的投资,像云的话都可弹性、可扩张,这部分都不需要去做额外的投入,这部分我觉得从传统IT、从云的角度来讲,它具备的一些优势。

他们都说要上云了,但云一般是怎么样去把一个系统放到这个云上面去的?阿里巴巴也总结了一个实践,我们一般是有四个阶段。

第一,基础设施上云。

现在的传统企业上云有两个方法:一个是从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一次性上云,这是动静比较大的,特别是业务系统非常复杂的,但对大量的互联网公司来讲,因为他们负担比较轻,所以他们新兴的公司来讲,从第一天开始就基于云来做的,这是我觉得他们有后发的优势,但以前对IT设施了大量投资的企业,他们上云我觉得可能按照这个次序是更合理一点的,我们是叫基础设施上云,目前做技术和业务改造,一次性做IT设施的改造,无缝、平滑地上到云上来。

为此,阿里巴巴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也推出了服务器的新型架构——神龙服务器。你可以一次性搬到云上来,不需要改造你的基础架构,一次性变成云的基础设施。因为云新型的服务器天然以后可以更容易地去用云原生的服务,包括一些调度、监控以及云原生能力,包括存储、数据库等等的工作。

第二,大数据上云。

你把整个系统上云之后,你可能还是烟囱式的,但原来的烟囱式是大家都在各自的地盘上建的烟囱,你现在所有的烟囱在同一个地方了,这个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还有就是把数据拉通,这是第二个核心要做的。所以我们有一个工具要迁移到大数据的平台方来。

第三,云上中台。

我觉得你这么多的系统上云之后,我们接下去要把所有的系统拉通,所以我们要建一个新的业务中台,阿里巴巴本身都是完全基于业务中台来构建的,在五年前阿里巴巴第一次提出我们要建一个业务中台,很多人不理解这个业务中台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为什么有前台、后台、中台呢?业务中台是把集约化的能力全部建成统一化来包装、提供服务,比如说我要提供用户服务、账单服务、交易服务,这些都是基础服务,很多跟业务有一定的关系,但跟业务也不完全有关系,比如说我今天要做天猫、淘宝,我要做交易,我要做饿了么等等,这些都是要交易的,要处理账单,这种就是没有必要,各个业务系统都自己去做一遍,他只要提供一个中台就可以了,大家来进行调度就可以了。

所以提供中台以后系统会大幅度收敛,这是第一步。第二个是为上面的业务创新提供了非常大的灵活性,今天阿里巴巴要做一个新的业务,比如说我们海外要做一个业务,那给海外重新做一个像淘宝天猫一样的平台,我们只要花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重新搭建这么一个平台,因为大量的像商品、店铺、会员的服务都是复用的,所以今天我们可以非常快速地去启动一个新的业务,这是我觉得业务中台一个最大的价值。

今天的业务中台其实各行各业都要用,包括我们的政府也要建一个很大的中台,它也要对外面提供一些证照服务、法人服务、个人信息服务等等,这个都是不需要各自的系统分别去建设的。这个我觉得是中台的概念。

第四个,云上智能。

你有了足够的数据,也有了足够的系统,你可以做一些创新、智能化的应用,我觉得这是最后一步做云上的智能,对阿里巴巴也讲,我们完全走过了这个阶段,今天为止在阿里巴巴我们每天要处理这么多的数据,都是通过我们的大数据平台来处理。

这个数据处理完了之后我们提供智能化的应用,比如说今天我们做双十一,我们会有几十万个页面,每个人看到的页面都是不一样的,都是我们即时生成的,这个都是基于我们整个云上的智能系统,今天每个人看到的页面都是不一样的,这些都是智能化的应用。智能化的应用还有非常多,各行各业都有。这是云我们整个上去的过程。

  • 飞天云操作系统

阿里巴巴这么多年做了一个飞天的操作系统,这是阿里云十年最大的一个成果,大家知道现在云很多,外面有非常多的云,阿里的云不一样,阿里的云从第一天起,每一行代码都是我们自己写的,这个大家都不一样。但是今天我觉得你自主写了一个系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我们是一个开放的标准,开源的兼容,我们建了一个云的系统,但我们还是一个标准化的云。

就像你今天造了一辆车,我们的轮胎都是圆的,但是我们的轮胎跟别人的轮胎质量不一样、效率不一样。我们要讲的就是我们的轮胎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并不是说标准不一样,我们不是做了一个方的或者三角形的轮胎,我们还是圆的,还是能够适配的,这是我们飞天操作系统的一个主要的逻辑,我们是兼开放标准的,开源兼容的,但完全是自主研发的一个云的操作系统。

这个云的操作系统从阿里云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在阿里自己的业务用了整整十年,发展到现在数百万台的规模,这是我们阿里云的飞天云操作系统,并且也是中国电子学会这么多年来唯一的一个特等奖。

  • 飞天大数据平台

其实基于这个自主可控的操作基础之上,我们不管是存储也好、虚拟机也好、数据库也好,完全都是自己研发的,再在上面我们建了一个飞天的大数据平台,这个也跟别人不一样,这也是完全自主研发的,我们分为两部分:

首先,研发了一个计算引擎,阿里巴巴大家知道,阿里巴巴整个数据都是实时化处理的,我们有两个大的引擎,一个是离线的大数据平台,一个是在线的大数据平台,我们讲怎么叫离线?怎么叫在线?我们以淘宝为例,你打开手机淘宝每个人看到的页面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在每天离线帮你计算好了,我们觉得对于你来说可能是更关心这些商品,但是你输入了一个搜索词点击那个商品之后,你会发现你接下去往上拉都跟你的点击行为有关,这个是实时,你点击了这个商品我们可以在秒级之内知道你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也可以在秒级之内知道你的爱好兴趣有什么变化,这个都是在秒级以内做完的,这就是实时化。

这个数据非常大,因为我们每天有3亿人访问,有1千多万家店铺,在这么大的范围之内要做计算,而且是实时,这两个能力都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特别是实时化,在海量的数据下做实时化这是非常难的,这也是阿里巴巴这么多年做飞天大数据平台积累的成果。

这是讲能力,其实能力这么多,怎么样让别人来更快地使用你的能力呢?所以你要提供一个便捷的路口跟工具,所以阿里巴巴在这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也有专门的场合会分享。第二是我们这个能力让一个普通的工程师也能使用这个能力,所以他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工具,这个就是阿里巴巴提供的一个完全图形化的操作界面,今天你不需要有非常深的人工智能知识,你也能够开发大数据的应用。这是整个组成了我们的大数据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是我们的数据中台。

  • 阿里巴巴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

为什么我们讲平台和中台不一样?平台是提供能力,中台是提供一个方法,你有这么多的数据来怎么去管理?怎么去处理?这是一个方法,它既要有能力又要有方法,才能把这个东西跟你的业务完整地结合起来。比如说,你今天要开发一个新的基于智能化的应用,那这个时候你公司里面有这么多的数据,您怎么知道哪些数据是有用的、哪些数据要归类?这是一个方法,所以阿里巴巴是结合了方法和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东西,叫做数据中台。我们今天也有专家来分享,我们是怎么来构建这个数据中台的。

所以阿里巴巴的数据,我觉得我们是不比任何一家公司简单的,我们也经历过任何一家公司需要面对的困难。这个就是从阿里巴巴这么多年我们自己的努力,马老师最早提出来叫做“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开始你要把所有的业务都要数据化,这样的业务才可衡量、评估以及供预测,所以智能化的决策大部分是需要有足够的数据才可以做。

其次,你有了数据之后才能做数据创新的应用,这是第二阶段各行各业都需要去重构它自己的业务流程、业务逻辑等等,都基于数据来做这个工作,这是我觉得我们做的两个主要的工作,这是我们的数据中台。

第三,你怎么样从管理决策到智能决策?我觉得这里有太多的事情和工作可以做了。因为你有足够的数据之后,我们以支付宝为例,支付宝今天大家都用过花呗,也用过借呗,信用不是孤立的,你履行了这个信用,那你的信用会得到更大的增量,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像打车大家知道,以前出租车你出完车了要付钱,今天在中国你打车是不需要付钱的,它自动扣。因为你的信用能力,所以可以帮你付。

在浙江看病,大家知道以前是挂号付一次钱,你要去做化验了,化验之前再付一次钱,一旦化验回来你有一个什么地方还要干一个什么事情,你可能还得付一次钱,所以到医院一次就诊要付三次到四次钱,每次付钱都是要排队的,这个效率很低,对吧?但是今天社会上其实有这么多的数据、这么多的信用之后,你可以去重构很多的流程,今天你完全可以看完病之后再去付钱,甚至你都不需要在医院付钱,你回家之后付钱都没有关系。

今天我听说有一个数据,在几万数据里面只有两笔是没有在约束的时间内付钱的,这个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提高了非常大的方便程度。有很多的例子可以基于信用去做事情。我觉得以后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随着系统的广泛积累,其实大量的业务流程从前置会变成后置,大大提升了社会的效率,节省了用户的成本,我们有非常多的例子在做这个方面的工作。

  • 智联网AIoT

我们有物联网,物联网只是简单把物体连接起来了,但是大部分都是智能的,所以我们叫AIoT,AIoT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像城市大脑红绿灯的应用,这些完全都是属于智联网的应用。

今天有两个核心技术,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是物联网的技术,一个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这两个技术诞生之后,它第一次把以前需要人去感知的东西变成可以用机器去感知了。

比如说城市大脑,原来通过人眼的感知变成了设备的感知,以前装了那么多的设备,只是远程去感知,并且输送到监控室集中去感知,其实这个收回来的信息无非分散在全城,你还是安排一帮人去看这个事情。

但是人工智能发展之后,我觉得从感知上得到了巨大的突破,他把这个去看的事情完全交给计算机了,效率变得更高,我们可以检测这个马路上有没有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有没有发生事故,我们有非常多的应用,我觉得这个应用给我们传统的行业带来了非常多的变化,这些都是基于IoT、大数据的。

像工业、农业上都有非常多的例子。我今天看他们一个先进的农业从有多少光照、需要多少二氧化碳、需要多少温度、需要多少肥料完全自动化了,农业也是完全实现了自动化,包括粮食制造的产业,包括橡胶制造、晶片制造、钢铁制造,水泥行业都有大量基于AIoT的运作。

阿里云提供了一个平台,今天任何一个不具备智能的设备,只要装上我们的模组,我们可以自动联到云上,在云上我们提供一系列的工具可以方便地来开发,所以今天你不需要去处理任何跟物联网相关的基础部件,你只要关心业务本身,这就是我觉得阿里提供的云边一体化的智能平台。

我们也在这个上面做了很多产业化的AI应用,刚才我讲的像能耗类的、连续制造业等等一系列的应用,包括我们原来共享单车装上模组,这个共享单车就实时在线、实时调度、实时可监测了,就是今天把整个世界更智能化、联网化了。

所以今天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新的数字孪生体,在物理上有这么一个城市,在数字世界也会有这么一个城市,我相信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每一个路灯、每一个消防龙头全部被数字化了,包括整个地下管网、所有的垃圾桶全部都被数字化了,这是很快会被发生的事情,因为今天技术上已经没有壁垒了,AIoT也是阿里为这4个新的技术提供的解决方案。当然移动化,我们有钉钉这样的整体解决方案来提供整体的服务。

所以今天我觉得All in Cloud是完全具备这个基础的条件,也是一个时代的必然,阿里巴巴是最早提出来的五新,其中有一个是新技术,新技术大家就很难理解,技术都是新的,什么叫做新的技术?我认为“新”就是一个趋势,我们这个技术的趋势是什么?你为这个趋势投资,永远就站在这个时代的前沿。

所以,今天我觉得是云也好,大数据、AIoT、智联网、移动化这是今天的新技术,我们要为这个新的技术做好准备,这也是阿里云智能的使命,也是阿里云智能的价值。谢谢大家!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