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马屁诗短到只有两句,却拍到点子上了,范仲淹:给他升官

 老黄说史 2019-07-26

史上最“懒”诗人,全诗仅有全句,却受范仲淹垂青,现在人人会背。一生只写一首诗,全诗只有两句,却成千古绝唱。北宋最幸运的诗人,马屁诗短到只有两句,却获得范仲淹的慷慨提升。

在人们的既有经验中,古诗最少会有4句,比如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之类,这样的诗才是合乎规矩的。比如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虽简短,却气势、文采及人生哲理均不输长诗。

三句诗就非常罕见了,人们最熟悉的,当为西汉的开国之君刘邦的《大风歌》了。汉高祖刘邦在击破英布军(公元前256~前195)以后,回长安时途经故乡沛县(今江苏徐州市沛县),设宴招待家乡的故交父老,酒酣时自己击筑(古代乐器)而歌。其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据今人李寅生的解读,其诗“由过去而现在而将来,浑然一体。语言质朴,风格雄劲。前二句写天下平定,后一句写渴望求得猛士守御四方。整首诗凝聚着作者对帝业和故土的感情,表达了刘邦既能创业又能守业的豪迈气慨。”

刘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既表达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全诗充满了一个王者天下的慷慨豪情。当初,刘邦的咏唱并无题目,汉朝人称其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才改为题《大风歌》的。

作为一统天下的帝王,歌咏当然是不讲规矩的,尤其是格律诗还没成形的汉代,这样的诗作,是算不逾规的即兴之作。到了诗词形制已经定型的唐宋时期,人们写诗填词,都是有矩可循的。但是,恰在此时,却有一位籍籍无名的小诗人,不仅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一首只有两句的短诗。

写罢此诗,其人当即受到著名的文学大家、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器重,而他那两句诗,至今为人所熟悉、引用。那两句诗流传至今的宋诗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诗的作者只是时任巡检的不入品小官苏麟。其实,“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背后,还有一个励志故事。

范仲淹,苏州吴县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范仲淹任职杭州期间,对手下的人都有所推荐,不少人得到了提拔或晋升,大家对他都很满意。但是,作为一州之长,范仲淹手下的职员众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其时,就有一个叫苏麟的官员,时任杭州属县巡检,常常在外,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心里很不是滋味。

巡检的全称为名巡检使,是巡检司的主官,省称巡检。巡检使的设立始于五代后唐庄宗,宋时除在京师府界东西两路,各置都同巡检二人,京城四门巡检各一人外,又于沿边、沿江、沿海置巡检司,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受所在县令节制,品秩不高,到明清时,凡镇市、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司,巡检为主官为正九品,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一类的治安官吧。

都说阳光雨露要均沾啊,范仲淹贬任杭州州后,大家都得到提升,为何偏偏自己就这么倒霉呢?直接去找范大人吧,这明显是去争官,苏巡检也是读书出身,还真是拉不下这个面子。不说吧,心里又很不平衡。心情郁闷许多之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委婉的办法来,这就是写首诗去向范大人请教,实际上去提醒他:自己虽然不在大人身边鞍前马后,但也是有用之才,千万可别忘了苏某人啊!于是,一首自荐诗(也可称为马屁诗)就应时而出了: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范仲淹读着苏麟的诗,自然读懂了诗中诉求。怎么能把他忘了呢?这对苏巡检是有些不公啊!很快,苏麟得到了提拔。

苏麟的这首诗,因为只写了两句,所以被后人称之为《断句》。一首诗只写两句,还是为求人而写,可谓是太惜墨如金了,苏麟也堪称史上最懒诗人了。也许,苏麟当时写的全诗并不只两句,只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两句因了范仲淹的缘故而传世,但是,这又何妨呢?

其后,诗中的“易为春”又演变为“易逢春”、“早逢春”,这两句诗也成为人尽皆知的成语——“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常用以讥讽藉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亲信捞取好处的人。

苏麟也正是因为这两句诗,而被载入史册,由此可见——好诗不在多,两句又如何?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