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沉寂了整个严冬的生命,都在春天复苏。在诗人的眼睛里,春天是美好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是韩愈眼里美好的春色。还有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是对美好春色的描写。但并非所有有关春天的诗词都是美好的,“伤春悲秋”,春天有时候也跟萧瑟的秋天一样令人感到悲伤。 暮春时分,柳絮飞扬,最容易引起离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首《满江红 暮春》,就是辛弃疾伤春之作,他借伤春怀人之情,来寄托自己政治失意的愁苦。 ![]()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又在江南过了一次清明寒食节日,这是又一年过去了。一场风雨过后,花间小路上,散落着满地的落花。落下的红花随着流水而去,渐渐地觉得园林里的树枝叶越来越茂密了。我大概推算了一下,每年刺桐花落尽的时候,寒冬就一点力量都没有了。 院子里很安静,我在思念远方的人儿。我非常忧愁,却无处可倾诉。就算说出来了,也害怕流莺乳燕听到。书信如今到哪里了,没人知道,我思念的人还没有踪迹。不要再叫我上去高楼眺望了,我上去太多次了,没有脸面再上去。况且,即使再登上高楼,也见不到我心中的人儿,只能看到高楼外一片青绿的平旷原野。 ![]() 词的上片写暮春的景色,词中主人在江南又度过了一年,又过了一次寒食清明时节。“风雨”、“狼藉”写的是残春凋零的景象,在一番风雨后,满地落花,狼藉不堪。“红粉”指的是落花,落花随流水而去,而“流水无情恋落花”,代表着感情得不到回应,同时也是青春容貌的流失。落花暗示着年华的衰老。“刺桐花”又称海桐、山芙蓉,生长在南方。年年暮春,刺桐花落尽,春光也就不再。“寒无力”,刺桐花落尽,代表着春天结束,夏天来临,寒冬也就没有力量。冬天的花朵,也一种傲骨,寒无力,即傲骨不再,花朵也就无力附枝,只能随风飘落,枝头绿叶茂盛,重新“占领高地”。 下片抒情,寂静的庭院里,女子在思念着远方的人儿。残花凋谢后的寂静, 情人不在身边的寂寞,这双重寂静,让她开始思念远方的情郎,然她却明白,这一切都是徒然的,都是“空”的。这份无穷无尽的愁思,无处诉说,说了还怕被流莺乳燕知道。“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尺素”指的是书信,“彩云”,借代所思念的人。家中的人收不到书信,也不知情郎身在何方。这两句又与前面“空相忆”、“无处说”相呼应了,正因为不知情人去哪,因此相忆才是“空”。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思念情郎的女子内心是矛盾的、惶恐的、不安的,她羞上层楼,又忍不住登楼远眺,却见不到所想之人,只能见到一片原野。 ![]() 这是一首含蓄婉约的伤春思念词作,写一位女子思念情郎而又羞涩难言的情绪状态。或许因为辛弃疾写过太多壮词,抒发他的壮志难酬,又或许因为其他原因,人们并不满足将这首词简单归结为伤春怀人之作,而是将它和辛弃疾自身的状况联系起来,将这首词归结为一首政治寄托词。“家住江南”,南宋偏安一隅,辛弃疾等抗金义士也都居住在江南。暮春花谢,代表着时局式微。“刺桐花”在诗词里是比较少被引用的,这首词作于辛弃疾担任福建提点刑狱,而福建的泉州又名刺桐城,可能有代表福建的意思。“无处说,闲愁极”,辛弃疾因为力主抗金,得罪了投降派,因此遭到贬谪,这里是说他不再乱说话,“怕流莺乳燕”,即那些奸佞小人听到,又要搬弄是非。 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本就隐藏着许多“彩蛋”,再加上当时辛弃疾自身的状况,这样解释也说得通,至于事实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