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于文学化的作曲家传记也许会让你远离音乐本身丨进入古典音乐之门有多“难”(五)

 阿里山图书馆 2019-07-26

 下面详细说一说具体该怎么做。 

    我在前文提到,从音乐历史中选择作品来欣赏,是一种比较保险的方式,这一方面是由于有历史定评的作品至少可以听一听,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它可以给读者一个选择作品的依据,之所以我强调要看至少三本音乐历史的书籍,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历史来锁定欣赏的目标,以避免像没头的苍蝇那样乱撞。至少我个人就是这样做的,这让我受益匪浅,现在可以接受任何时期的作品。

1. Allegro con brio (第一乐章 有活力的快板)Berliner Philharmoniker;卡拉杨 - Beethoven: Symphony No.3 "Eroica"2. Marcia funebre (Adagio assai) (第二乐章 葬礼进行曲 - 极慢板)Berliner Philharmoniker;卡拉杨 - Beethoven: Symphony No.3 "Eroica"3. Scherzo (Allegro vivace) (第三乐章 谐谑曲 - 活泼的快板)Berliner Philharmoniker;卡拉杨 - Beethoven: Symphony No.3 "Eroica"4. Finale (Allegro molto) (第四乐章 终乐章 - 极急速的)Berliner Philharmoniker;卡拉杨 - Beethoven: Symphony No.3 "Eroica"

    在欣赏了一定量的作品之后,可以同时阅读一些作品分析的书籍,简单的如“西方音乐欣赏”之类的书,专业一些的当然就是教材了。不要觉得这些书籍有多么难懂,其实在听过一定量的音乐之后,再去看这些书,你会发现,书中所分析的与你听音乐时所感受到的,这二者之间几乎一致。还记得当年我听卡拉斯演唱的圣-桑《参孙与达丽拉》中的咏叹调“春天到来了”,从来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但是直觉告诉我,这首歌带着恳求与妩媚,直到过了很久之后看到一本歌剧欣赏的书中提到,它所表现的是达丽拉在诱惑参孙——看看,我对音乐的感觉与音乐本身是多么接近!当然,这只是个十分简单的例子。如果站在专业角度看,谈一谈某种作曲技法使音乐达到了某种效果,这样的分析对于已经熟悉一些作品的读者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把了解创作背景以及作曲家传记放在最后,是因为它们对于欣赏某一部分音乐或许有帮助,比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可以和法国大革命联系起来,但是却对于欣赏更大一部分音乐没什么直接帮助,比如科雷利的“三重奏鸣曲”、维瓦尔第的《双曼陀林协奏曲》、亨德尔的《西奥多拉》、泰勒曼的《A小调组曲》、海顿的《四季》等等,在这些作品中,作曲家本人的经历根本不会被表现在音乐当中。不仅如此,过分纠结于创作背景有可能干扰对纯粹音乐的欣赏,再以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为例,如果仅仅因为它与法国大革命有一定联系,就认定它是对这一事件的直接描写,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它是超脱于那场革命之上的,它是一种自由精神的象征;而且过于受一些文学化的作曲家传记的左右,也许会让你远离音乐本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这本书充斥着极端的浪漫化个性,以及极尽的情感铺陈,过于煽情却又不全面,会对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产生误导作用——实际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拿来作音乐欣赏的指导。

Les Preludes (前奏曲)Michael Halász;Polish National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Liszt: Symphonic Poems, Vol. 1

    当然,我并不是说不要去看关于创作背景和作曲家传记方面的书,我觉得像英国OMNIBUS音乐家传记丛书、英国BBC音乐导读、德国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等之类的,就是不错的选择。这里还特别推荐美国的保罗·亨利·朗写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这本书将音乐放在欧洲整个文明史的宏观中加以阐述,对于正确理解音乐大有裨益;如果觉得这本书太厚,也可以先读一读唐纳德·杰·格劳特的《西方音乐史》,不过此书相对来说过于简单,最终还是建议不要放过保罗·亨利·朗的那本。在我看过的书中,还有罗伯特·希柯克的《音乐欣赏》和约瑟夫·马克利斯的《西方音乐欣赏》两书,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这两本书的共同点是通史性质的,通过介绍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一些重要作品,指导读者对音乐的欣赏,其中前者是为大学的音乐初步课程而撰写的,每一章节之后都有推荐聆听的曲目,后者采用回溯性的编排方式,以大家都熟悉的浪漫主义开始,然后沿着历史往回走,经历古典主义,再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最后再返回20世纪。

    我在这里想再次强调一点,就是不要把“文学读物”当做音乐欣赏读物,我所说的“文学读物”指的是借音乐来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个人意识的纯粹主观的文章和书籍,它们不会对欣赏音乐有什么帮助,反而极有可能对欣赏音乐产生负效果,除非你能做到把它们完全当做纯粹的文学作品来读。比如说一些音乐家传记,像刚才所提到的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或者一些所谓音乐美文,只可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而不能作为欣赏音乐的指导,与之相比,像马慧元的文章则适合作为欣赏音乐的指导性读物,为什么呢?因为她的文章的重心完全在音乐本身,不像同是以音乐为主题的辛丰年的文章,重心多在自我的主观感受,所以当你读马慧元的文章时,你了解到的并非是她个人的情感世界,而是音乐的本真,即使像《北方人的巴赫》那样的表面上看很抒情的文章,也完全没有脱离音乐的实质,这恐怕得益于她是一位管风琴演奏者。

I. Adagio Sostenuto (第一乐章 稍慢的柔板)Geza Anda -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Op. 27 No. 2 - "Moonlight Sonata"II. Allegretto (第二乐章 小快板)Geza Anda -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Op. 27 No. 2 - "Moonlight Sonata"III. Presto Agitato (第三乐章 激动的急板)Geza Anda -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Op. 27 No. 2 - "Moonlight Sonata"

    另外,还需特别提醒两点。首先,千万别相信流传甚广的一些音乐小故事,比如说关于“《‘月光’奏鸣曲》的诞生”的著名传说,那是某个浪漫主义者闲来无事,凭空捏造出来的瞎话,在这首作品中,贝多芬根本就没有描写什么月光,如果你在听这首奏鸣曲时没有“看”到月光,那就对了!——如是之类的小故事并不在少数,如果真要想好好欣赏音乐的话,最好远离它们。其次,虽然现在网络上的资料十分丰富,但是在相信它们之前,需要作进一步考证,因为其中谬误多多——尤其是国内网络的资料,这也是为什么我更主张看书而不是上网找资料的原因,正式出版的图书至少准确率要高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