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地 广武山

 zqbxi 2019-07-27
     收复河湟故地
哑儿峡西山已尘,驮金辇帛无断群。河湟故疆尽收复,解辫厥角归如云。
堂中玉带赐丞相,陇外金节酬将军。唐兵万里若日月,请作古今人未闻。
战地 广武山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广武山高耸入云,崇山峻岭西东纵列40公里,位于今天水市武山县车家川。广武山是陇右制高点之一、天水西大门,陇西(包括狄道)东大门,除了青居山(川陕间)、六盘山是最好的屯兵之地。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 95年)所看中的"襄武之地"之一:"止戈解衣可耕田,披甲操兵宣战斗"。
        所以,今陇西初置“襄武县”,武城川(今新寺、马力川)三国魏再置襄武县(治安家嘴一带),其原因就是这一带天时、地利、人和条件都优越。正因为这样,汉李广(?——前119年,今甘肃秦安人)练兵也选中了个广武山。 许多辞书典籍注释“武城山”(即广武山、铁笼山)时无不是援引发生在这里的军事战争来说明的。《辞源》武城山:“在今甘肃省武山县西南。三国魏甘露元年,姜维从董亭赴南安,邓艾拒之于武城山,即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甘肃省》分册,铁笼山:“在武山县西部,三国魏甘露元年(公元256年)邓艾拒姜维于武城山,围困如铁笼,故名。又名武城山,唐代称朱圉山,属秦岭地槽系之北秦岭北部。”《三国志》邓艾传也有类似的记载。“南安郡”时治今陇西县东南宝凤乡一带。北宋仁宗皇祜五年(公元1053年)三月,古渭州(治巩昌)归宋。陕西转运使范祥狃、于功利修筑城墙,历一年九个月竣工。皇祜六年十二月,蕃部惊扰,“青唐族羌攻破广吴岭堡,围哑儿峡砦,杀官军千余人。”(《陇西县志》)“广吴岭堡”,指铁笼山当中岘南、今漳县武当乡当中岭村和北、今武山高楼乡洩兵村诸边堡。其进军路线是出大大沟,翻寨子梁去破哑儿峡寨的。若过“广武坡”,便成了南辕北辙。
        明末清初甘州(治永平县,今甘肃张掖市)副将米刺印(公元1 648年)的反清战争援巩昌军被挫败的地点,也是在广武山。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米刺印与丁国栋(公元1650年)在甘州起兵反清,计杀甘肃省巡抚张文衡等,拥立明延长王朱识识 ,连下凉州、兰州、狄道、渭源、岷州等地,有众十万,号称百万,进而分兵围巩昌(甘肃巡驻地、甘肃省治)。大军驻岷州。米剌印带主力直奔巩昌,丁国栋绕道今漳县(时属岷州地)从东边包抄。米刺印攻破巩昌城东、西、北关城。清知府高拓斯、总兵王胤久据守大城。丁国栋所率部谋破广吴岭(广武山),出天衢,占哑儿峡,包抄巩昌。时在秦州(今天水秦州区)练兵的清陕甘总督孟乔芳(公元1595年一1654年)闻知军情,亲率主力驰巩昌救援,另派副将马宁、赵光瑞奔广吴岭阻击反清军。在广吴岭(广武山)两军打了遭遇战,受掳。丁国栋命部队后撤,边退边打,损失惨重。退至渭源,与巩昌败退的米刺印军会合,且战且退。年末退至永昌,在古城窊战斗中,米刺印阵亡。清军又尾追逃窜的丁国栋军,至肃州城(酒泉),反清残军被团团包围,城破,全体将士壮烈牺牲,丁国栋被俘,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遇害兰州。
        这儿的“广吴岭”也指广武岭(广武山)。因为反清军意在包抄巩昌,没必要过广武坡。怎么能在广武坡“挫败”呢?广武坡历史上没有设置过军寨、边堡(1935年8月国民党临时驻军,作为围截长征红军的第十八道军事封锁线,没有建筑物),但明末清初有泰山庙、黑虎龙官庙。这是用来镇山、锁龙脉、把山门庄门的建筑物,是中国道教民俗的体现。这完全切合广武坡“活山”——不断泛泥沙、出水、滑坡的地理实质。这近处的军防点是庙儿嘴范家坪(今二号桥、支锅石峡);范家坪因滂沙河冲刷已无,碉堡尚有残迹。
        荥阳广武山
        广武山,昔称三皇山,又曰敖山,当地人称邙山。位于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
        从骆驼岭沿黄河西行3公里,有一东西走向的山岭称为广武山,据《荥泽县志》载,广武山“山势自河边陡起,由北而南,绵亘不断……峰峦尖秀,峭拔数十丈,朝霞暮烟,变态万状”。北面,滚滚黄河紧贴山脚而过;西南,万山丛错,群峰峥嵘。这里,不仅谷深坡陡,崖壁参差,而且西有成皋之险,东北有敖仓之粟,南有重镇荥阳,为古代的交通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广武山上有一条由南向东北的巨壑,历史上称为“广武涧”,这里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公元前203年,汉军趁项羽东击各地之机,出兵夺取成皋,后屯兵广武,阻楚西进。楚王项羽急忙率兵西来,亦屯兵广武,和汉军隔涧对垒,两军在此连番争夺,相持数月,最终因楚军缺粮,军心涣散,加上韩信也出兵击楚,项羽被迫与汉约和,以“鸿沟”(即“广武涧”)为界中分天下。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即指此鸿沟。后人把刘邦、项羽隔涧据守的营垒分别称为汉王城、霸王城,历代不少文人骚客到此凭吊,留下千古绝唱的诗篇。晋人阮籍登广武山观楚汉战场时,叹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唐朝韩愈《过鸿沟》诗曰:“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李白的《登广武古战场怀古》描写的更为形象:“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来功。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霸王城位于东广武山头,长1000米,墙身宽26米多,城墙最高处达15米。在霸王城上有一个微微隆起的土堆,后人称之为“项羽堆”。它是当年绑刘邦父亲刘太公示众的高台。《史记·项羽本记》载,项羽在军粮不继、难以久战的情况下,曾用要煮死刘太公的方法胁迫刘邦退军,刘邦则以两人曾约为兄弟的誓言,反击项羽“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有军师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才赦免了刘太公。后有人在这个土堆修建了一座“太公亭”,现亭已被毁,只有台基清晰可辨。汉王城位于西广武山头,长1200米,现存城墙最高处达10米多,高出黄河200余米。在汉王城上,有一片隆起的高地,据说是刘邦的点将台。当年刘邦、项羽在此对垒,项羽人多势众,刘邦将寡兵微,为了迷惑项羽,刘邦从点将台下向荥阳(今古荥镇)开了一条地道,让屯在广武的军队悄悄地在广武和荥阳之间往返,以示自己有源源不断的援军,使项羽不敢下决心攻城。在广武山头楚汉军垒之间,立有一座汉白玉石碑,石碑高4米多,顶端雕刻着一个老虎头,虎头下,刻着刘邦、项羽“临涧对话”时战旗如云、刀枪林立的画面。碑的正身,一面用篆体阴刻着“汉霸二王城”5个大字,一面用文字记述了楚汉相争的历史。伫立碑前,山风习习,耸人毛发,使人想起清代诗人江天淯“古堡风传百战声”的诗句。在濒临黄河的广武断壁上,伫立着“战马嘶鸣”铁塑,铁塑高7米,重10吨,面对滔滔大河,引颈长嘶,底座上,是丢弃的刀、枪、剑、戟。战马的主人已喋血沙场,只留下故马恋主,徘徊悲鸣。

        陇右之战

一、北宋初陇右形势

        北宋立国之初,仍沿五代后周疆界,西部只及渭州(今平凉和宁夏泾原)、秦州(今 天水市 东部和中部)、成州(今成县)、阶州(武都 )一线,除此之外的陇右大部分地方仍由吐蕃部落占据。盛唐时的秦州,除今天水境域外,不辖及今静宁、庄浪大部和通渭县东部,大中年间从吐蕃占领下收复时,秦州只中部和东南部归属于宋,原伏羌县和成纪、陇城部分地方,即今甘谷、通渭、庄浪、静宁和帮安东北部仍由吐蕃部落占据。至宋初,秦州统成纪、清水、陇城(今天水市东部马跑泉附近)、天水、长道 五县,州治成纪(在今 秦安叶堡川),辖域相当于今 天水市 和清水、秦安、张家川及礼县西和等地。

       吐蕃部落占据地区,唐时建 置 均废,城防设施被 毁,原居汉民大部被 迫外迁,生产改农为牧。早在唐代末期,吐蕃集权统治已经衰弱,任其各部落独据一方,自设首领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户,互不统属。各部落仍保持牧战习性,平日为牧,战时出征,邻近宋界者,或因部落间矛盾,或为了生存,依附于宋,加之习俗与汉民相近,过着定居生活,史书称其为“熟户”,由宋委部落头领为官。

      二、木材之争和吐蕃归还伏羌

       宋建 隆二年(961年),尚书左丞高防出知秦州,高防因州西北夕阳镇(今 天水市 西北新阳镇)以西皆为森林,木材甚多,便募集三百人设采造务,专事伐木,借渭河水运之便供给京城汴梁建 筑之需。高防还在渭河南筑定西寨(在今 新阳川),派军驻守,向西开拓至原伏羌(今 甘谷)境,时居伏羌的吐蕃部落有借木材之利为生者,部落头领尚波千以宋设采造 务侵犯吐蕃居民利益为由,于962年联络部族共千余人攻采造务,夺取运输木筏并杀伤役卒,高防令守军出城接战,击败尚波千俘其部属并上报朝廷。

       时赵匡胤尚无意西部疆土,闻报后巩高防在边境惹出纠纷,即派枢密使吴廷 祚为雄武军节度使、知秦州,取代高防,吴廷祚遵令释放被 俘人员,还撤销了采造务,又与引进使郭永迁督守军驱走进入秦州境界的吐蕃兵,令其回归本部。9月,尚波千慑于宋守军的威力,并为感谢释放被 俘人员,将渭河以南伏羌地归还于宋。同年,宋在伏羌设寨,派军屯守,成为唐大中后陇右第一块正式归隶中原朝廷的地方。

       秦州木材之争后,宋廷一再告诫军界军民不得妄动,但吐蕃部落的骚扰却不断发生。975年,距秦州边境不远的大石、小石两部族进入秦州,直至土门(今 清水土门),知秦州张炳督 军追击,始退走。977年,安家族再次进入秦州,直抵长山(在今 秦安南部到三阳川北部),被巡检使韦韬击败。978年,沿边吐蕃部族数度进入秦州境,劫掠三阳、弓门等寨,宋监军、巡检使周承瑨、田仁朗等会兵清剿始败退,同年另一股侵入八狼寨,巡检刘崇让督军追击,杀其头领王泥猪,余众溃走。时宋廷有令,边地守军不得出境,故每逢吐蕃侵扰,只是被 动防御。淳化年间(990----994) 温仲舒知秦州,将渭河南吐蕃部落驱往渭河北,朝廷闻知后,恐 再起事端,将温调离,还派参知政事寇准至秦州安抚蕃部。

        三张佶、曹玮开边和秦州西北部失地收复

        宋咸平年间,由于党项羌人李继迁率部叛宋,攻掠宁夏、河西等地,促进吐蕃部落进一步分化,先是居住陇山西麓北部(今静宁和宁夏隆德一带)的延家族在首领秃逋  率领下内附于宋,不久,宋边臣在朝中主张收复失地的大臣支持下,也主动出击,攻吐蕃部落。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骐骥使张佶出知秦州后,率部击走今 武山东南部的吐蕃族部落,先后兴建 四门寨(今 四门镇)和大落门寨(今 洛门镇)。吐蕃兴兵来争,被 张佶击败。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吐蕃赞普后裔唃厮啰联合一些部落,聚众至数十万在宗哥城(在今 青海省西宁市东南)建立政权。朝廷见其势大,始觉有必要加强边防,遂命曹玮为泾、原、仪、渭、镇戎缘边安抚使兼知秦州。1016年,居伏羌北部的蕃部落头领厮鸡波与宗哥部落首领李磨论联络,欲起事反宋,曹玮得悉后,即督军围剿,厮鸡波大败西走。同年秋,唃厮啰派马波叱腊等率兰、河、洮等地吐蕃各落数万众至伏羌,声言要在数日内攻占秦州(州治在今 天水市 市 区),并在州城内大会诸将。曹玮闻讯,与铃辖高继忠、王怀信率守军设伏三都 谷,待吐蕃兵至,即大举出击,吐蕃兵措手不及,大败北走,被 宋军追击三十里,战死、被 杀者千余人,损失极多。马波叱腊不甘失败,安营野吴谷,欲伺机再战。曹玮选精壮之士突入其营,大获全胜。秦州以西吐蕃部落大震,纷纷表示愿纳表内附,此后嘝厮啰不敢再东下。接着,曹玮督军讨伐秦州以西尚未归附的吐蕃部落,先击破居信在今 永宁寨(今甘谷县西)境内的陇波、他斯麻两部,天禧二年再讨平居住在伏羌一带的鬼留家族。1018---1019年,曹玮又令征募役卒,修筑安远寨(今 甘谷安远镇)和宁远寨(今 武山县城),在吐蕃首领郭厮敦所献南市修建 静边寨 。

       1038年--1041年,西夏李元昊不时南下,吐蕃部落大部西迁,留居在秦州以北即今 秦安、庄浪、张家川交界一带的吐蕃人更觉势孤。庆历三年(1043年),水洛城吐蕃头领元宁受静边寨 主刘沪招抚,以城归附,从而今 三县交界之地归于宋,1045年兴建 陇城寨,屯军驻守。

       皇祐年中,古渭(今 陇西县城一带)吐蕃部落首领讷支蔺毡因屡受西夏欺凌,又为当地另一部落青唐部所逼,要求附宋。陕西转运副使、代知秦州范祥闻知,即上奏于朝,纳其内附,为通运输之道 范祥还募民修筑哑儿峡寨(今 武山西北)和古渭寨(今 陇西县城),并接收吐蕃部落管理的盐井(今 漳县盐井),1053年3月,青唐部头领以宋在吐蕃人居地建寨 并占据盐井为由,集众攻宋,直进至广吴岭堡(今 武山西),围哑儿峡寨 ,杀宋军千余人。同年秋,秦凤路总管刘焕督军击败吐蕃兵,斩二千余人,不久朝廷诏令发回盐井,并向青唐部说明筑寨 是为了防备西夏,始息兵。

         1068年,为躲避西夏侵扰,今 甘谷北部和通渭一带的吐蕃部落迁走,百余里空旷无人,知秦州马仲甫招民耕种,至此,今天水市 境又归宋统辖。

      四、西夏侵扰及反击战

       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党项羌拓跋氏后裔李继迁在辽国支持下,率众攻据灵州(今 宁夏灵武),与宋对抗 ,并不时派兵深入宋境抢掠,致陇右诸州、县不得安宁。秦州虽距西夏尚远,亦多次受到劫掠。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灵州一带大旱,西夏发生饥荒,西夏兵南下劫掠,一路攻入秦州北部,致秦州缘边吐蕃熟户深受其害。治平元年(1064年)夏秋间,西夏兵又频频南下,从德顺军(治今 静宁)进入秦州北部(今 秦安境)抄掠,杀伤无数,当地已归附的吐蕃损失惨重。熙宁元年(1068)年 ,西夏兵再次南下,直至大甘谷寨口(今 甘谷县北),秦凤路副都 总管杨文广率军驰至,始退走。此后,都 监张守约率军与一万骑 西夏兵大战于甘谷寨 口并击退古 夏兵,1069年3月,西夏兵南侵至秦州境刘沟堡,杀宋守将范愿,继而大劫掠后退走,1073年,西夏兵又一次进至秦州界,被 巡检使刘维吉击败后北撤,此后,西夏兵仍时时南下,但至德顺军后,再未南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