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假八贤王

 zqbxi 2019-07-27
  曾在荧幕上演的电视连续剧《白眉大侠》,一度是颇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剧中提到了“八贤王”,说是叫赵德芳;而在《贺后骂殿》、《打龙袍》等传统京剧剧目中,也都出现了“八贤王”赵德芳。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赵宋宗室赵德芳,却与“八”或“贤”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他没有任何资格被称为“八贤王”;在宋朝历史上,堪称“八贤王”者,非赵德芳,而是另有他人。
       先来看看赵德芳是何人物?简而言之,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幼子。宋太祖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分别叫德秀、德昭、德林、德芳,老大德秀和老三德林早夭,就连他们的名字也是宋徽宗时给补取的。也就是说,赵德芳实际上算是赵匡胤的皇二子。
        赵德芳在父亲当皇帝的时代无所作为,在叔叔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曾担任一些官职,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去世,时年二十三岁。由于北宋开国以来第一次皇位交接便是兄终弟及,故宋太宗即位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始终不曾有定论。太祖两位皇子德昭与德芳的英年早逝,也是颇具争议的话题。但无论如何,赵德芳的身份都与“八”搭不上边,因他不是皇八子;他的言行举止也不能概之为“贤”,因为我们看不见史书中关于他有才有德之贤能要件的事例。
        北宋真正可以被称为“八贤王”的,乃是宋太宗的皇八子赵元俨。
        宋太宗共有九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元佐、次子元僖、三子真宗、四子元份、五子元杰、六子元偓、七子元偁、八子元俨和九子元亿。赵元俨在诸皇子中,年龄偏小,故《宋朝事实类苑》称他为“太宗幼子”。赵元俨“生而颖悟,广颡丰颐”,父亲宋太宗对这个天生聪慧机敏的小儿子格外宠爱,每当朝廷集会,太宗都要将元俨坐在自己身边;太宗想让爱子一直呆在自己身边,所以曾经对人们许诺,待到元俨二十岁时,再对他进行册封,以便保证爱子一直留在宫中,陪伴自己。
        正因如此,宫廷红人赵元俨又被那些宫女宦官们称为“二十八太保”,意指二十岁才可被封太保之类高官显爵的皇八子。自赵元俨的三哥宋真宗即位以后,他便正式开始经历封王拜官的仕途生涯。
        在中国的帝制时代,赵元俨是被封为王的次数最多的人,他一共被封为王十三次。
        宋朝历来以“冗官冗兵”著名于世,不论是皇族宗亲,还是朝廷臣工,一生当中往往是官爵变更频繁,兼职繁杂,虚实难辨。赵元俨的爵位与官职就体现了这个特色。先看其爵封情况。真宗时,赵元俨首先被封为了曹国公,这是他平生以来第一次受封;第二年,晋升为广陵郡王。之后,他又先后被封为荣王、端王、彭王、通王、泾王。
       在宋真宗御宇时期,皇帝的亲兄弟们,已经有六人去世,所以真宗对仍健在的八弟格外疼爱与珍视;而待至仁宗朝,太宗诸子中,唯独赵元俨仍生在世,所以他更是“以皇叔之亲,特见尊礼”。宋仁宗曾先后将皇叔元俨封为定王、镇王、孟王、荆王,死后追封为燕王。后来,赵元俨还曾被宋朝皇帝追封为吴王、周王。元俨累计封爵十四个,王号十三个,这在宋代宗室甚至整个古代中国的宗室群体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再看元俨之官职及政治待遇。赵元俨历任朝廷的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检校太傅、侍中、检校太尉、中书令、太保、太傅、陕州大都督、太尉、尚书令、太师及节度使等重要职务,不但位至三师、三公和三省长官,而且做了大宋的宰相——同平章事,在事实上掌握了军国大权。另外,在宋仁宗时代,赵元俨又享受到了古代个别超级勋臣(如萧何、曹操等)所能享受到的殊遇——赞拜不名、诏书不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在赵宋帝国宗室中,赵元俨是一位真正的“贤”王,他的“贤”,体现在孝顺、庄重、寡欲、才高四个方面。
        赵元俨堪称是一个大孝子。他的生母是王德妃,王德妃每次卧病在床,他都要尽心侍候母亲。王德妃生病,他便如民间平民一般,留着侍从不用,总是亲自喂母亲服药,并为母亲洗刷;还焚香祈祷,希望母亲快快康复,甚至达到“忧念不食”的地步。王德妃去世,他更是“哀戚过人”。
       赵元俨还是当时闻名于国内国外的刚毅之士。《宋史》说他“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不但朝廷大臣都对他心存敬畏,就连北面的契丹人,“亦畏其名”。元俨不苟言笑,不惧权贵,唯以江山社稷为己任,所以一般趋炎附势之人,都对他畏惧三分。长此以往,八王刚毅庄严之名,便流传开来,甚至民间小孩哭闹,家长都要以“八大王来也”来止息。这里的“八大王”,就是指赵元俨。仁宗在位初期,刘太后垂帘听政,为避免太后疑忌,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矛盾,赵元俨很少对国家大事予以评说,据《庐陵归田录》所载,虽然元俨“遗言一二事”,但是却是“皆切于理”。
       另外,赵元俨作为皇室贵胄,竟然“平生寡嗜欲”,唯独喜爱读书藏书、文词创作和书法。他的书法多摹仿二王,并且取得相当高深的造诣。赵元俨病重时,宋仁宗曾赐他白金五千两,但却“固辞不受”,对皇上说:“臣羸惫且死,将重费家国矣。”元俨病亡后,仁宗悲痛不已,曾三临其丧,并下诏将八叔的墨迹一部分分赐群臣,以资纪念,另一部分藏于秘阁,以传后世。除了文学艺术才华,赵元俨被朝廷委以众多高官职,可以看出,他在宋皇室中的政治才干也是较为突出的。
        所以,不难看出,有宋一朝,真正的“八贤王”并不是赵德芳,名副其实者乃是他的堂兄弟赵元俨。元俨非同一般,这位真正“八贤王”的个人品德才能和所处政治环境使其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累计享有王号最多的宗室。
         大概是因为德芳仕在太宗朝,元俨则主要活跃于真、仁两朝,太宗朝名臣辈出,国事颇繁,故人们便人为安排了一个“贤王”角色,以其介于皇帝与廷臣之间,调和各种纷争事端;另外,赵德芳英年早逝,人们对其存在深深的同情,所以便将赵元俨的“八大王”之称借用过来,杜撰出了“八贤王”赵德芳。而这对于赵元俨来讲,又是极为不公平的。后来,清朝康熙皇帝的皇八子允禩也被称为“八贤王”,就是本源于宋朝的这个“八贤王”之称。
真假八贤王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真假八贤王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真假八贤王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赵元俨:太宗第八子。生年不详,死于庆历四年(1044年)正月。 太宗第七子元偁生于981年,元俨最早也不会早于这一年。 
         宋朝为了防止发生宗室之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一就是五服以内的宗室集中居于宫宅,皇子、皇孙未分府以前居于宫中。皇子、宗室不得随意外出同宾客交往。只有五服以外的宗室可以在外散居,但出入京城必须禀报大宗正司批准。目的在于防止宗室与大臣交结,威胁皇权。 
        宗室聚居区称宅,这里的宅其实就是一个家族聚居区的概念,只不过是居住的人身份比较特殊而已。。在公元998年,第一次为宗室置宅,建立了南宅、北宅。后来随着宗室人口的迅速增加,新增了西宅等几处。各宅由宦官监管,有自己的规则和官僚机构。皇子、皇孙等分府以后其府第也安置在这些宅中。公元1035年,朝廷在一所宫殿的旧址上为太祖、太宗的后裔动工兴建了新的宅邸——睦亲宅,所为最大的宗室聚居区。后来,北宅更名为广亲宅,主要居住的是魏王赵廷美一系的子孙。 
        随着宗室人口的不断增加,各宅也不断的扩建。而且,皇帝曾一度允许来自睦亲、广亲二宅的一些高阶宗室及其家庭迁入上清宫和京城西北的芳林苑居住。 
        宗室诸宅的机构、规模设置相关文献较少。根据《宋史》,亲王府设有傅、长史、司马、谘议参军、友、计室参军、王府教授和小学教授等一系列属官。但实际上许多职位都没有除授。 
       下面是《宋史》中关于荆王元俨的传记: 
        周恭肃王元俨,少奇颖,太宗特爱之。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帝不欲元俨早出宫,期以年二十始就封,故宫中称为“二十八太保”,盖元俨于兄弟中行第八也。 
        真宗即位,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曹国公。明年,为平海军节度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封泰山,改昭武、安德军节度使,进封荣王;祀汾阴,加兼侍中,改镇安静、武信,加检校太尉;祠太清宫,加兼中书令。坐侍婢纵火,延燔禁中,夺武信节,降封端王,出居故驸马都尉石保吉第。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寻加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进太保。仁宗为皇子,加太傅。历横海永清保平定国节度、陕州大都督,改通王、泾王。仁宗即位,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赐赞拜不名,又赐诏书不名。天圣七年,封镇王,又赐剑履上殿。明道初,拜太师,换河阳三城、武成节度,封孟王,改永兴凤翔、京兆尹,封荆王,迁雍州、凤翔牧。景佑二年大封拜宗室,授荆南、淮南节度大使,行荆州、扬州牧,仍赐入朝不趋。 
         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事母王德妃孝,妃每有疾,躬侍药,晨夕盥洁焚香以祷,至忧念不食。母丧,哀戚过人。平生寡嗜欲,惟喜聚书,好为文词,颇善二王书,工飞白。 
        仁宗冲年即位,章献皇后临朝,自以属尊望重,恐为太后所忌,深自沉晦。因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及太后崩,仁宗亲政,益加尊宠,凡有请报可,必手书谢牍。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帝不欲拒之,听入其半。尝问翊善王涣曰:“元昊平未?”对曰:“未也。”曰:“如此,安用宰相为。”闻者畏其言。 
        庆历三年冬,大雨雪,木冰,陈、楚之地尤甚。占者曰:“忧在大臣。”既而元俨病甚。上忧形于色,亲至卧内,手调药,屏人与语久之,所对多忠言。赐白金五千两,固辞不受,曰:“臣羸惫且死,将重费家国矣。”帝为嗟泣。明年正月薨,赠天策上将军、徐衮二州牧、燕王,谥恭肃。比葬,三临其丧。诏以元俨墨迹及所为诗分赐宰臣,余藏秘阁。 
        子十三人:允熙、允良、允迪、允初,余皆早卒。熙宁中,以允良子宗绛嗣封吴国公。徽宗改封吴王为周王。 
         允熙终右监门卫将军、滁州刺史,赠博州防御使、博平侯。 
        允良历五节度,领宁海、平江两军,封华原郡王,改襄阳,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侍中,至太保、中书令。好酣寝,以日为夜,由是一宫之人皆昼睡夕兴。薨,赠定王,有司以其反易晦明,谥曰荣易。 
        允迪累官耀州观察使。居父丧不哀,又尝宫中为优戏,为妻昭国夫人钱氏所告。制降右监门卫大将军,绝朝谒,钱氏亦度为洞真道士。 
        允初,初名允宗,勤于朝会,虽风雨不废。未尝问财物厚薄,惟诵佛书,人以为不慧。累迁宁国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治平元年卒,赠中书令、博平郡王。无子。英宗临奠,以允初后事属其兄允良,乃以允成孙仲连为之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