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独是通往智慧的必由之路,恒心是对抗焦虑的终极力量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7-27

前一段时间,被邀请去和一群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进行交流。

看着他们大部分人壮志满怀、跃跃欲试的时候,真的有些感慨万千。

20出头,刚毕业的年纪,每个人都有说不尽的梦想,都想着成就一番事业。但是,用不了多长时间,很多人经历一些挫折以后,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迷茫之中,而这时候的选择,对于一个人来讲,可能才是最为重要的时候。因为他们要真正开始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什么说是真正确立。因为这次之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多的来自于教育和理想,而很少真正的遭遇现实,在现实面前,你所坚信的那些东西,必须要经历考验才能真正的确立,而这种考验基本上就是诱惑与挣扎,恐慌与焦虑。

这可能是很多人面临的人生第一个低谷,在此之后,可能会有更低的低谷,但是这种痛苦和挣扎却是第一次深刻的触及灵魂,面临灵魂的拷问。

人生起起落落,浮浮沉沉都是正常现象,没有谁能够一帆风顺,而且太顺的人生,没有过一些挫折和苦难,反而容易跌个大跟头,吃个大亏。

人没有永远的顺,也不会有永远的不顺。

孤独是通往智慧的必由之路,恒心是对抗焦虑的终极力量

我们的上一代人,经常会向年轻人感慨说,你们实在是太幸福了,我们只能一辈子被捆在一个地方,而你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

而有时候,很多年轻人的问题,就出在了过多的选择上

很多人在以为自己有无穷无尽的选择的情况下,陷入了不停的攀比,攀比之心、争竞之心基本是所有不能安下心来的第一要素,和同学比、和同事比、和身边的每一个亲朋好友比,和不认识的人比。比人强一点就沾沾自喜,比人差就觉得别人肯定是有黑幕,有背景。这些对比的过程中,其实消耗了我们绝大部分精力,而且,对于我们做事来讲,没有任何正面的帮助,而是打乱了自己的节奏。和自己比,总觉得自己慢,别人快。这其实也是和别人比的结果。其实,每个人基本上都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一蹴而就,很多人认为努力和成果之间必须是线性关系。

前一段时间的那篇文章里,我说我采访过几百位企业家,他们很多人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运气好,我一开始不相信,只是觉得这是他们的敷衍,后来发现,他们是真的是这么认为的。而运气好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他们没有什么选择,很多时候,只是华山一条路,只有那么一两次机会,他们才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抓住。

选择过多的时候,我们在做具体的选择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种虚妄,稍遇挫折,第一想法就是换条跑道;同样,我们在和别人比的过程中,将有些人之所以跑在自己前边的原因归结为他选对了跑道,而自己不比他差,甚至是比别人更好,他的选择也是换跑道。

不停地换跑道的结果是,你永远在准备起跑和疯狂的追赶中,在追赶的过程中,你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节奏,而这种追赶几乎耗尽了你所有的能量,而对于你要追赶的人,可能连背影也已经看不到了。

初心和使命,对于个人来讲,可能会觉得有点大。但是,很多人之所以陷入了焦虑和迷茫,就是在逐步的攀比之中,丧失了自己的初心,更谈不上什么使命了。

有时候,不要给自己过多的选择,慎重的对待自己的选择,愿意为自己的选择付出起码几年的努力,而不是浅尝辄止,最忌讳的就是频繁的换跑道。

曾国藩说:“敬”字、“恒”字,是彻始彻终工夫,鄙人生平欠此二字,至今老无所成,深感悔憾。

其实,曾国藩这段话是讲读书的,“吾辈读书,唯敬字恒字二端”,梁启超在整理《曾国藩嘉言钞》的时候去掉了“读书”二字,使得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修身”了。这两个字,确实不仅仅适用于读书,更使用与做事,是隐在立言、立功背后的“立德”,才是人之本

孤独是通往智慧的必由之路,恒心是对抗焦虑的终极力量

这里的敬,是敬畏,敬畏什么呢?敬畏天道,敬畏那些最根本的规律,敬畏那些不会因为时间而有所改变的终极的规则。

我前边的文章里说过,很多时候,努力和坚持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而且,很多所谓努力和坚持只是感动了自己和看客们,这是智慧不够的表现。努力和坚持,即使是在正确的方向上,也最多能够让我们顺利的到达这一层楼的天花板,但是想要进入更高的楼层,则需要的是智慧,也就是我们格局的提升。

但是,我们在和别人比,和自己比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都是努力和坚持,因为我们只有让自己忙的晕头转向的时候,才会稍微心安理得,才会自我感动,而不愿意或者说不能真正的冷静下来去思考,祛除掉自己的焦虑、攀比、利益以后的诚实的思考,真正的找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孤独不只是形单影只,而很多人经历不起的是心灵的志向的孤独。

很多人并不是喜欢随大流,而是因为突然发现自己走的路,没人走,就开始陷入深深的怀疑,是不是自己选错了路,在犹豫和彷徨之后,追在别人屁股后边,反而成了让自己不恐惧的方法,因为他可以轻易的告诉你,别人都是这么做的。

人类在许多时刻,囿于种种偏见,…………….“从来如此”,成为人们判断是非真伪的潜在依据,而且成为难于逾越的智障。常识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告诉世人:皇帝并没有穿着衣服。潘恩的《常识》之所以成为影响美国人的优秀读本,就是因为他所言说的常识令人蓦然惊醒:啊,原来是这样的啊。潘恩就是《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个小孩子。鲁迅最有力的言说就是:“从来如此,便对么?”

智慧的获得就是如此,我经常说,智慧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如果你对很多事都觉得是“从来如此”,这是很难接近智慧的,而获得智慧的第一关就是要经历精神和思想上的孤独。

孤独是通往智慧的必由之路,恒心是对抗焦虑的终极力量

恒心,对于一个人做事来说,有多重要,我想不用我过多的强调了。

其实,人无恒心,一个是面临诱惑,一个是贪婪和恐惧,还有一个是没有进入一个逐步自我强化的正向循环。有很多人,说到底,并不是特别喜欢自己在做的事,但是他在不断的努力和付出的过程中,逐步找到了自己的乐趣,获得的乐趣、报偿,让他进一步的投入努力,在这样的循环中,逐步进入了自己的自我成长轨道。

成大事者,必然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如果你成天关注的都还是大事,没法在一个小事上投入精力,做到极度关注的时候,那说明,你还没有真的沉下心来。

我们今天分享两段《列子·汤问》里的内容,这是两则故事,是讲两位古代的高手是如何成长的。

第一则故事:

《列子·汤问》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简单的讲一下这个故事吧:

甘蝇是古代很会射箭的人,一张开弓,走兽便趴下,飞鸟便落地。有个弟子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技巧超过了他的老师。又有一个叫纪昌的人,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习不眨眼的本领,然后才可以谈射箭的事。”纪昌回家后,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眼睛对着上下不停移动的踏板。两年以后,即使锥尖碰着眼眶,也不眨一眨眼。他把这个本领告诉了飞卫,飞卫说:“不行,还必须学会看东西,然后才可以学射箭,看小东西能像看大东西一样,看细微的东西能像看显著的东西一样,然后再来告诉我。”于是纪昌用一根长毛系住一只虱子挂在窗子上,面朝南望这只虱子。十天之中,他所看到的虱子逐渐变大;到三年之后,就像看车轮那么大了。再看别的东西,就都成了丘陵和高山。于是他用燕国的牛角装饰的弓、楚国的蓬草做的箭去射那只虱子,正好穿透了虱子的心脏,而挂虱子的长毛却没有断。他又把这个本领报告了飞卫,飞卫高高地跳起来拍着胸脯说:“你已经得到本领了!”

第二则故事: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稗,泰豆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汝先观吾趣。趣如事,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造父曰:“唯命所从。”泰豆乃立木为途,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走往还,无跌失也。造父学子,三日尽其巧。泰豆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嚷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险,原隰之夷,视之一也。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简单的翻译一下:

造父的老师叫泰豆氏,造父一开始跟随他学习驾车时,所持礼仪十分谦卑,但泰豆三年也没有教他。造父持礼更加谨慎,泰豆才告诉他说:“古诗说:‘优秀弓匠的弟子,一定要先学习做簸箕;优秀冶匠的弟子,一定要先学习做皮衣。’你先看我快步行走。如果能和我一样地快步行走,然后才可以掌握缰绳,驾驭马匹。”造父说:“一切听您的命令。”泰豆于是把木棍立起来作道路,木桩上只能放一只脚,根据步伐大小放置,然后踩在木桩上行走,来回快跑,也没有跌落下来。造父学习这个技巧,三天就完全学到手了。泰豆赞叹说:“你怎么这么灵敏呀?掌握得真快啊!凡是要驾御马车的,也要像这样子。刚才你在木桩上走路时,踩得稳的是脚,指挥者是心。把这推广到驾车上,在协调缰绳和衔铁的时候,快慢与口令相和谐,正确的指挥发于心胸之内,而掌握节拍在于手臂之间。体内有了适中的思虑,身外符合马匹的情性,所以能进退遵循绳墨,旋曲符合规矩,选择道路,长途奔驰,气力绰绰有余,这才是真正掌握了驾车的技巧。在衔铁上得到信号,马上就能在缰绳上有所回应;在缰绳上得到信号,马上就能在乎上有所回应。在手上得到信号,马上就在心上有所回应。这样就用不着眼睛看,用不着鞭子赶,心情闲适,身体正直,六匹马的缰绳不乱,二十四只马蹄的步伐没有误差,回转与进退,没有不符合节拍的。然后,可以使车轮之外没有其它痕迹,可以使马蹄之外没有其它地面也照样能行走,并没有觉得山谷的艰险和原野的平坦,看上去完全一样。我的技巧没有了,你好好记住吧!”

这两则故事,其实就是讲两位顶级高手的精进之路和心得。一个是慢,一个是快,这是区别,但是核心都是要让自己能够绝对的专注,专注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当然,专注也需要训练,需要像纪昌一样用几年的时间训练自己不眨眼,训练自己把一个小东西看的很大。

而造父之所以能够在三天之内就能全部学会,原因就在于他在开始进行学习之前,就已经达到了这种状态。

孤独是通往智慧的必由之路,恒心是对抗焦虑的终极力量。

没有经历过心灵的孤独,是不可能开启智慧的,也是不可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

而恒心则是对抗焦虑的终极力量,因为有恒心者,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用来焦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