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产业化弊端简析

 木香草堂 2019-07-27
     “把教育当作一个产业来抓”是经济学界提出来的,并得到了实行;但结果是接受教育费用增长过快,老百姓负担偏重。

本来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当市场有需求的情况下,应当迅速组织资源予以满足,这一点没有问题,特别是在上大学的问题上;当时,由于大学资源较少,很多高中学生毕业后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竞争中败北,学生有继续求学的愿望,家长也愿意让孩子继续求学。这时国家本身面对这种需求,鼓励建设更多的大学本身没有问题,但天下的事最终要靠政治家的综合平衡和审慎处理,在教育产业化的问题上实际上是失控和走偏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考虑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没有考虑教育本身的“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是育人,是“养士”,是为国家培养文脉。如果仅仅把教育当产业看,甚至想从中牟利,那就是没有考虑到教育行业的特殊性,与一般消费品有什么不同,那就会出现大问题。话引申开来,中国这些年的问题就是庸俗地把许多行业都简单地用所谓经济学的理论去套,导致产生许多问题。教育本质是为国家培育优秀公民和未来优秀的劳动力,他的效用是着眼于未来和国家整体利益,他涉及每个家庭,如果国家经济资源倾向于教育,则几乎每个家庭和每个国民都能享受其付出,是最为公平的有利于全民族的事业。如果按照所谓的经济学道理分析,就是谁的孩子上学,谁付费,没钱别上,谁的孩子上好学校,谁掏高价,其实这种道理很无赖,因为教育消费不比住酒店、不比旅游、不比买个电器,它是最应当以人为本,唯才是举的,教育本质应是以国家的全部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为最根本出发点,比如有1000万个孩子,其中出一个钱学森或一个袁隆平就能使国家甚至全世界获利,他所产生的效益将足以弥补你国家在1000万个孩子培养上的成本支出,更何况人们说“盖一个学校等于减少一个监狱”等间接的其它效益,所以在教育上应当是国家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应当是对所有的孩子在中小学时期进行“一个都不能少”的普遍的教育,对教师的收入应当按公务员的标准进行配给;对教师的选择也应按公务员的选择方式选择,保证优秀的教师队伍和教育质量。缩小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差别。在大学教育方面,也要进行积极的扶持和补贴,不能让大学自负盈亏,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大学为支付成本支出,就要向学生收取高额学费,如果不考虑现实的老百姓经济能力,确实要逼死人,累累悲剧就是不恤民情所产生的苦果。

为今之计,应当减少高校学生学费,对于贫困家庭子女,应当免费并提供助学金政策,对于高校则应当逐一评价,给予补贴,减少前阶段大兴土木建设后的负担过重问题。庶几可减缓此政策的后遗症。同时,为进一步吸引人才,对教师行业在住房方面进行计划管理(对公务员、军队等也应当如此),即你只要是为国家的教育、国家管理、国家安全进行服务工作,本人就可以享受国家分配的经济适用住房一套,比照过去的住房管理标准,就是说你不要考虑挣钱的事,老老实实为国家服务。因为凭借工资收入老师买不起房,只有去创收,导致师道尊严的丧失,教育领域的庸俗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