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态特征烟粉虱的生活周期有卵、4个若虫期和成虫期,通常将第4龄若虫称伪蛹。1.1 卵烟粉虱成虫只在自身羽化的叶片上产少量卵就转移到更新的叶片上。卵不规则散产在叶背面(少见叶正面)。卵椭圆形,有光泽,长梨形,有小柄,与叶面垂直,长宽约0.21´0.096mm。卵柄通过产卵器插入叶表裂缝中。卵柄除了有附着作用外,在授精时,卵柄充满原生质,有导入精子的作用。受精后,原生质萎缩,卵柄为一空管。卵柄周围有一些胶体物质,水份通过胶体物质进入卵中(Gammeel, 1974)。卵初产时淡黄绿色,孵化前颜色加深,至深褐色。1.2 1-3龄若虫一龄若虫椭圆形,长宽约0.27´0.14mm,有3对发达各有4节的足和1对3节的触角,体腹部平、背部微隆起,淡绿色至黄色,腹部透过表皮可见二个黄点(mycetome)。Mycetome中常有几种内共生菌,在营养生理上起重要作用。在孵化时身体半弯,直到前足能抓住叶片,脱离废弃的卵壳。一般在叶上爬行几厘米寻找合适的取食点,也可爬行到同一植株的其它叶片上。在叶背将口针插入到韧皮部取食汁液。开始取食后,大多2-3天脱皮进入二龄。一龄若虫只要成功取食合适寄主的汁液,就固定在原位直到成虫羽化。一龄若虫的死亡率与植物表皮的厚度和营养因素有关。Byrne和Draeger(1989)比较了烟粉虱取食莴苣嫩叶期(5片叶)和成熟期(>25片叶)叶片的成活率,发现在成熟莴苣上烟粉虱的死亡率为100%,而在嫩叶期莴苣上其死亡率只有58.3%。 在二、三龄时,烟粉虱的足和触角退化至只有一节(Gerling, 1990),在体缘分泌蜡质,蜡质有帮其附着在叶上的作用。体椭圆形,腹部平、背部微隆起,淡绿色至黄色,二、三龄体长分别约为0.36 mm和0.50mm。 1.34龄若虫(伪蛹) 在文献中,粉虱的4龄若虫常称之为伪蛹。这种称谓暗示,粉虱的变态与其它同翅目昆虫不一,类似于全变态,故一直存在争议。Nechols和Tauber(1977)对温室白粉虱的变态进行了讨论,认为其4龄期存在三个形态上不同的亚龄期:前期扁平、半透明,据Gill(1990)报道,可取食;中期虫体变厚,渐成奶白色、不透明,体背和四周长出蜡质刺状突起,在此期表皮与真皮开始发生解离(apolysis);后期形成成虫的雏形,双眼红色,体黄色,完成表皮与真皮的解离,成虫表皮形成。不过,详细的组织学观察表明,在最后的若虫期与成虫期之间并未有一个明显的虫态(见Brown et al., 1995b)。Brown等(1995b)建议,可将第4龄后期,即皮层解离完成后的不取食阶段称之为“蛹”,而仍将整个末龄虫态称为4龄若虫。烟粉虱的4龄若虫的变态过程与温室白粉虱的类似,为描述方便,本文仍沿用“4龄若虫”、“伪蛹”二种称谓。 伪蛹蛹壳特征是粉虱分类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管状孔(vasiform orifice)、尾脊(caudal ridges)、亚背盘刚毛(subdorsal setae)、瘤状突起(tubercles)等。 烟粉虱伪蛹蛹壳黄色,长0.6~0.9mm,有2根尾刚毛,背面有1-7对粗壮的刚毛或无毛。管状孔三角形,长大于宽,孔后端有小瘤状突起,孔内缘具不规则齿。盖瓣半圆形,覆盖孔口约二分之一,舌状器明显伸出于盖瓣之外,呈长匙形,末端具2根刚毛,腹沟清楚,由管状孔后通向腹末,其宽度前后相近(图2-2B)。 值得注意的是,烟粉虱不同种群间蛹壳形态变异较大,这种变异往往与所在寄主植物相联系。在有茸毛的植物叶片上,多数蛹壳背部具刚毛;而在光滑的植物叶片上,则多数无刚毛。其它还有虫体大小及边缘不规则等方面的差异。 1.4 成虫 烟粉虱的成虫体黄色,翅白色无斑点,体长♂0.85 mm、♀0.91mm左右 (图2-2A)。在恒温29.5、光照14:10条件下,90%以上蛹能羽化为成虫。绝大多数在光期羽化,很少在黑暗中羽化,温度波动时羽化高峰延迟。成虫幼嫩阶段在27℃时约4小时。夏天,成虫羽化后1~8小时内交配。秋天、春天羽化后3天内交配。成虫可在植株内或植株间作短距离扩散,也可借风或气流作长距离迁移(Cohen,1990)。雌虫利用视觉信息如植物色泽,搜索并降落在一株植物上,然后爬行或飞至叶片背面,将口器试插并吸取少量汁液,通过口器端部及口中的化学感受器来感受叶片的化学成分,测试植物的适合性。若觉得植物适合,雌虫则将口针从试插处插入到韧皮部,然后边取食边产卵。 烟粉虱一般可存活10-24天,产卵66-300粒。.产卵量依温度、寄主植物和地理种群不同而异。在棉花上每头产卵48~394粒(Azab et al., 1971)。Bulter等(1983)报道,在7、8月份平均温度28.5℃的条件下,烟粉虱平均每头产卵252粒;在10、11月份平均温度22.7℃的条件下,平均产卵204粒;在12月、1月份平均温度 14.3℃的条件下,平均产卵61粒。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棉花上的烟粉虱在恒温和光照条件下,低于14.9℃时不产卵,在26.7℃产卵81粒/头,在32.2℃产卵72粒/头;在苏丹的棉田中,烟粉虱秋初平均产160.4粒卵/头(Gammeel, 1974);在印度的棉花上,平均每头产43粒卵。Avidov(1956)报道烟粉虱在茄子上每头大约产50粒卵。Von Arx等(1983)报道苏丹品系的繁殖力平均每头产127.5粒卵;而Dittrich等(1985)却发现该品系在棉花上的繁殖力高达344粒/头(Gerling et al., 1986)。 1.5 烟粉虱与温室粉虱的区别 表2-1 烟粉虱和温室粉虱的识别特征 烟粉虱B. tabaci 温室粉虱 T. vaporariorum 产卵习性 卵散产 在光滑叶片上,卵成半圆形或圆形排列,在多毛叶片上卵散产 卵 卵在孵化前呈琥珀色,不变黑 卵初产时淡黄色,孵化前变为黑褐色 伪蛹 解剖镜观察 (1) 蛹淡绿色或黄色,0.6~0.9mm(2) 蛹壳边缘扁薄或自然下陷,无周缘蜡丝(3) 胸气门和尾气门外常有蜡缘饰,在胸气门处呈左右对称(4) 蛹背蜡丝有无常随寄主而异 (1) 蛹白色至淡绿色,半透明, 0.7~0.8mm(2) 蛹壳边缘厚,蛋糕状,周缘排列有均匀发亮的细小蜡丝(3) 蛹背面通常有发达的直立蜡丝,有时随寄主而异 制片镜检 (1) 瓶形孔长三角形,舌状突长,匙状,顶部三角形,具一对刚毛(2) 管状肛门孔后端有5~7个瘤状突起 (1) 瓶形孔长心脏形,舌状突短,上有小瘤状突起,轮廓呈三叶草状,顶端有一对刚毛(2) 亚缘体周边单列分布有60多个小乳突,背盘区还对称有4~5对较大的圆锥形大乳突(第四腹节乳突有时缺) 成虫 (1) 雌虫体长0.91±0.04mm,翅展2.13±0.06mm(2) 雄虫体长0.85±0.05mm,翅展1.81±0.06mm。虫体淡黄白色到白色,前翅脉一条不分叉,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 (1) 雌虫体长1.06±0.04mm,翅展2.65±0.12mm(2) 雄虫体长0.99±0.03mm,翅展2.41±0.06mm。虫体黄色,前翅脉有分叉,左右翅合拢平坦(3) 当与其它粉虱混合发生时,多分布于高位嫩叶 1976年,温室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在北京地区大暴发以来,我国北方均以温室粉虱为害为主。近年来,粉虱种群数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有关研究表明,近年在北京地区的蔬菜、花卉及一些经济作物暴发为害的粉虱通过制片镜检均为烟粉虱(罗晨等,2000)。当前,温室粉虱和烟粉虱在我国北方地区设施蔬菜中常混合发生,在形态上,两者的主要区别如表2-1(吴杏霞等,2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