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年叛逆”的刘敏涛:父母活出自我,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太行森林 2019-07-27

“既然循规蹈矩、随波逐流的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预期的幸福,反而让我在本该神采飞扬的大好年华活得卑微而苍白,那不如就做我自己,靠我自己,放飞自己,成就自己,随心所欲地去冒险去生活,试试自己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刘敏涛

今年年初刘敏涛在《人物》和“每日人物”联合举办的女性力量年度盛典上的演讲让人感到意外而惊喜。

刘敏涛演讲的主题叫《我的中年叛逆》——这两年,“中年危机”的话题被太多人探讨了太多次。中年人可怜,中年女人更可怜,没戏可演的中年女演员,似乎只能是个笑话了。

而刘敏涛提出了一个极佳的议题:谁说中年只能危机?中年也可以叛逆!说到底,这种叛逆是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就好像刘敏涛这样,从小到大是个乖乖女,当学生时是乖学生,做了演员是兢兢业业的好演员,结婚以后又为了家庭在事业黄金期离开荧屏,回归家庭,相夫教子。可是循规蹈矩的生活并没能带来预期中的幸福,与丈夫的聚少离多、交流匮乏,让他们的婚姻走向破灭,而也是离婚让她重新审视自身。

如今,43岁的她,不相信疲惫和麻木是中年的底色。在不惑之年尝试叛逆,坦然享受生活的开阔与自由。回归舞台荧屏,对表演的热爱与崇敬让她重获新生。 

这几年,刘敏涛接连出演了《伪装者》和《琅琊榜》这样的高分剧,《欢乐颂》也是火到不行。

(刘敏涛参加《演员的诞生》,与年轻演员同台竞演)

面对中年女演员的生态窘境,她勇于挑战,戏比天大,她的信仰与角色由心底衍生,生活中的她就是一个优雅从容的人:

到外地演戏,她会在酒店里换上自己带的被套,桌布,在床头插一朵鲜花,用随身带的小音箱播放喜欢的音乐;

休息的时候,会到江边喝杯咖啡,到小剧场看剧,把一天安排得充实又美好。

这种优雅的生活状态,在忙得晕头转向的中年人听来,是不是有点太奢侈了?

刘敏涛却说,40岁是一个女性最魅力四射、最美好的时节,在她身边,还有许多这样意气风发的、甚至比她更叛逆的中年人。

“可惜的是,这种优雅的气场,在国内影视剧刻画的中年角色身上是欠缺的。”

其实,何止是影视剧?相夫教子,循规蹈矩,以孩子为中心——这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中年女性的期待,而平庸、疲惫、为了孩子焦头烂额,也成了众多媒体刻画的“标准中年”形象。

但刘敏涛偏不要随波逐流,在不惑之年,果断改变自己,努力工作,享受生活,终于活成了人生舞台上的发光体。

她说:“善待自己和善待生活,需要一点理想主义,加上恰如其分的自我中心。”

看着演讲台上这个自信洒脱的女人,从心底感慨:真是太美了!

身边多数妈妈,最喜欢谈论的就是孩子。可刘敏涛很奇怪,演讲全程,她只有一个细节提到女儿,是在外出拍戏时会把女儿的照片带着。

难道她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当然爱,不在外地拍戏时,孩子上学她会亲自接送,与孩子老师保持密切交流,关注孩子的成长,鼓励孩子拿出画作作慈善拍卖。她不只是爱孩子,而是更希望给孩子树立榜样,因为优秀的妈妈,孩子都不会太差。

而这一切,都源于她“恰如其分的自我中心”。

1

在中国,多少父母因为孩子失去了自我?

某银行曾发布过一份全球教育报告:超过82%的中国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作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几乎完全丧失了个人时间。

含辛茹苦的父母,把自己的价值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才是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希望。

不计代价的“牺牲”,结果却是父母累,孩子更累。

父母投入太多,对孩子是一种负担;另一方面,父母为孩子劳形伤神,没了自己的生活,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我家那小子》节目中,朱雨辰的妈妈就是典型的牺牲型家长:

搬到北京住在儿子身边;每天4点起床给他熬梨汁;冰箱里塞得满满当当,排骨做成半成品冻起来;每天干家务,家里一尘不染;坚信“女的就应该做贤妻良母”……

令人揪心的是,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年近四十的朱雨辰,还有他的姐姐,都对婚姻心怀芥蒂,至今未婚。

因为妈妈对家的付出,无形中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当他们自认达不到这种程度,就会选择逃避。

人们常说,父母不能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对待。其实,父母是未能把自己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

孩子像太阳,父母如同行星绕着太阳转,离开太阳,一切都会失去意义。孩子不是附庸,自己才是。

斯坦福大学的新生部主任、本科教育副教务长朱莉·莱斯考特海姆斯根据她多年的经验和思考,写了一本书《怎样让孩子真正成人》。

她发现,现在的大学生虽然年龄上已经成年,但是心理上还是孩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父母为他们付出得太多了。“在孩子看来,成年人的世界太可怕了,全是忙碌、焦虑、疲惫……所以他们不愿长大。”

因此,为了让孩子过上美好的人生,父母首先得把自己的人生过好。

2

上周陪侄女去学琴,认识了琴行的老板娘。原以为她跟我年纪相仿,攀谈之下,才知道她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

皮肤好,妆容、着装都很考究,非常有气质,更令人叹服的是她的经历。

原本只有大专学历的她,生下大女儿以后,她通过自学考上了本科,紧接着考上了厦门大学的钢琴专业研究生。之后,在大学里任教的她,又凭努力和实力评上了副教授职称。

生下儿子以后,为了平衡开支,她和先生开了一家琴行。每天除了学校里的授课外,还要管理琴行的招生、排课、财务种种。

同时,她坚持健身,如今还常在学校里主持晚会,和学生站在一起,根本不像个40岁的老师。

而她的女儿,小学毕业就考上了星海音乐学院附中,小小年纪,已经拿下多个国际大奖,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前十,活泼又爱笑,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的优秀却很轻松的孩子。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点石成金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就像董卿说的:“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魔鬼经济学》的作者史蒂芬·列维特指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可人们常把原因和结果混淆。

于是,他们严格控制变量,经调查发现,30岁后生育一胎、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家中藏书多,具备其中任意一项因素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就比另一部分孩子成绩要好。

而“30岁后生育一胎、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家中藏书多”等,都可归因为一个事实:父母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投资。

父母活得漂亮,孩子会差到哪儿去呢?

3

很多二十出头的朋友常常跟我聊到,不希望父母太早退休,或者退休了,也想帮他们找一个兴趣爱好;还有的父母离异多年,孩子还忙着给他们找老伴。

孩子对父母的期望,并非多么高的学历,多么辉煌的成就,而仅仅是希望他们拥有自己的生活。

父母盼着孩子幸福,孩子又何尝不这样盼着父母呢?

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说:不要希望成为完美的父母,因为一旦偏离完美,父母就会陷入自我怀疑、恼火、负疚等情绪,这样反而更糟。

我们不必成为完美的父母,但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生命的辽阔,可远远不止“当父母”这一件事儿。除了父母的身份,我们也是孩子,是工作者,是旅行家、生活家,是一个自由的人。

当父母尽己所能地去争取最好的状态,孩子会知道,活出自我是一件多么过瘾、多么美好的事。

孩子会踩着你的脚印上路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