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生必备文化常识:古代历史与文化传播

 老王abcd 2019-07-27

历史与文化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悠久的中国历史发展中形成和推演的。历史是中国最有特色的一门学科,大批的史书记录着古代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也是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不断发展的。域外文化的输入,使中国文化不断得到壮大;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中国文化的内在因子。

一 历史朝代

中国历史很长,但记载较明确的一般认为从夏朝开始,此后的各王朝演变大致如下:

夏朝

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依据史书记载,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此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晚期文化。夏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初到公元前17世纪,前后近500年,有17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

商朝

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自商汤至商纣,共17世,31王,自约公元前1600年初至约公元前1046年,前后经历了近600年。商部落原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在黄河下游一带繁衍。商朝确立统治,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故商朝也称做殷商。考古学家从安阳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说明殷商时代文字已经得到充分广泛的应用。商朝对于天文天象多有记载,出现了干支记时法。商朝的农业和畜牧、养殖业发展较快,尤其是手工业、青铜器的冶炼与制造都相当成熟,各种常用的器具和礼器、酒器十分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周朝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享国约800年。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朝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西周社会和政治制度有两大内容:一是宗法制,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二是分封制。西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朝代,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此外,在文化上以礼乐制度为中心,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先有五霸,后有七雄;在思想文化上,则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中国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叫秦。其疆域东起辽东,西至玉门关、陇西,北抵长城,南达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带。秦王嬴政自封为始皇帝,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秦朝废除周朝分藩建国的封建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其政治制度,多为后代所承袭。此外,秦始皇又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在文化上进行严酷的集权控制,出现了焚书坑儒的事件。秦朝的集权统治,仅仅维系了15年,于公元前206年被推翻。

汉朝

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汉高祖刘邦建立。前期定都长安,称为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称为东汉、后汉。自公元前206年灭秦至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汉朝共传24帝,历时406年。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曾先后出现号称“文景之治”、“汉武之治”、“明章之治”的繁荣时代。譬如汉武帝励精图治,在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府扶持先秦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教育,这期间产生了史学巨著《史记》;军事上,击败匈奴单于,又吞灭南越国,征服朝鲜,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霸主,世界第一大帝国;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魏晋南北朝

又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自公元220年魏代汉而立,至公元581年隋朝立国为止的多个朝代的合称。其中,因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都立国于江东地区,都建都于建康(或称建业,即今南京),而合称为六朝,六朝亦被用做魏晋南北朝的代名词。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新变和重要的发展,其突出表现为儒学衰落、玄学兴盛、佛教崛起、艺术发达。

知识点链接

【三国】包括曹魏、蜀汉、孙吴三国。曹魏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统治范围有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共历5帝、46年。蜀汉为刘备所建立,建都于成都,史称蜀或蜀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川、云南、贵州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2帝、43年。孙吴为孙权所建立,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统治区域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公元280年为晋所灭,共历4帝、59年。

【两晋】指西晋和东晋。公元265年,西晋代魏而立。建都洛阳,进而统一全国。公元316年,西晋亡于前赵之后,又在南方重建,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东晋亡。两晋共历15帝、156年。

【五胡十六国】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此外,还有冉魏、西燕、代国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代。宋为刘裕代东晋而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共历8帝、60年。齐为萧道成所建,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共历7帝、24年。梁为萧衍所建,亦称萧梁。共历8帝、56年。陈为陈霸先所建,是南朝版图最小者。共历5帝、33年。

【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另,史家多有将隋朝也计入北朝的。北魏或称后魏、元魏。为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为十六国时的代国。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从拓跋

中学生必备文化常识:古代历史与文化传播

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17帝、171年。东魏,建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共历17年。西魏,定都长安,共历3帝、24年。北齐为东魏大将高欢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而建,共历8帝、28年。北周为西魏大将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而建,共历5帝、25年。

隋朝

自公元581年代北周而建立隋朝,589年灭亡陈,统一中国,至618年炀帝被杀于江都,隋朝共历2帝、38年。隋先以长安为都,后来又新建大兴城为京师,以洛阳为陪都,实行东西两京制: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隋朝前期,统治者积极有为,政治稳定。大运河的开通,促使了南北经济的繁荣。工匠李春设计制造了赵州桥,其设计之巧与工艺之新,使之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石拱桥的典范。

唐朝

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王朝。隋朝太原留守李渊于公元618年所建,以长安为首都。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公元907年而亡,共历289年,传21帝(加武则天则为22帝)。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军事方面,唐朝继北魏破柔然之后,又一次取得了中原王朝对大漠部落的军事上的巨大胜利。全盛时期的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括贝加尔湖,总面积达1251万平方公里。经济方面,到了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唐朝经济已经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以及阿拉伯帝国。极盛期的754年,全国总人口达5288万多,户口总数约907万户。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成就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都深受其影响。

五代十国

从公元907年至960年,中原一带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同时,南方和山西地区,先后出现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等国,称为十国。960年宋朝建立,979年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宋朝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代后周而立。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北宋定都汴梁(今开封)。靖康年间(1126-1127),金兵攻陷汴京,北宋亡。1127年,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至1279年灭亡,宋朝共历320年,传18帝。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军事实力较弱,但其经济、文化教育却非常繁荣,儒学复兴,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辽国

原名为契丹国,于公元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建立,是与北宋对峙的北方少数民族王朝。1125年,辽为金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1218年,辽被蒙古族所灭。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形成奴隶制度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同时统治了中国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融合,为开发蒙古地区和中国东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金国

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创建者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公元1115年称帝建国。金国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公元1234年在蒙古军与宋军联合进攻下灭亡。金国历经9帝,共120年。疆域盛时东北到今日本海,南到淮河、秦岭一线,西至今甘肃省,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它为我国北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元朝

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公元1271年所建,国号大元,1272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1279年灭南宋,完成南北统一。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并于同年进行的北伐中推翻了元朝。北迁的元政府后退居漠北,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蒙古族统治者征服全国后,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将其政权下的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4个等级。

明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统一政权。始都应天府(今南京)。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亡。共历16帝、277年。明代强化皇权专制,废除宰相制度,将相权与君权揽于一身。虽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仍为皇帝的专责。明统治者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由宦官统领,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明代在经济上最突出的特征是私营工商业的巨大发展,当时无论是铸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轻工业,在世界都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

清朝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全境的中央政权。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1644年,清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开始统治全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帝溥仪于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灭亡。自入关以来,清朝共历10帝,享国祚268年。清代军事实力较强,至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顶峰,史家曾称之为“康雍乾盛世”。在政治上,清朝实行严厉的封建专制。为了巩固其统治,制造了多起文字狱。在学术文化上,清代迈越前代,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形成了所谓的乾嘉学派,产生了许多旷世的文化成果。

二 史学与史书

中国的历史记载发源很早,史学在古代特别发达,史书在古人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正史

正史多属于官修的纪传体史书,具有官方性、权威性、正统性等性质。正史的数目,唐有十三史、宋有十七史,明有廿一史,清有廿二史、廿四史,现代又有二十五史之名。十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七史则加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再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四史后为廿一史。清乾隆初年修成《明史》,后又增列《旧唐书》、《旧五代史》,成廿四史。1921年《新元史》修成,时人又有“二十五史”之说。正史中,唐以前所修各史为个人修纂,并称为“前四史”,唐以后的正史多由官修。又,《史记》与《南史》、《北史》为通史,其余各史,均为断代史书。

相关知识

【非正史的史籍名称】在正史之外的较有体例、系统和组织的史书,往往称为别史,否则多称为杂史。另外,私家所撰的杂史,现代人又统统称其为野史,这一名称并不是历代目录中的正式类目名称。

纪传体

以本纪、列传为中心的史书编纂体裁。这一体例由司马迁开创,《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历代正史基本上都采用纪传体形式。这种形式最主要的是本纪、列传两部分,很多史书还有书志,有的还有表等部分。本纪为一朝的编年简史,兼述帝王本人事迹。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则是关于典章制度或有关自然、社会等方面的专史。表是用来简要罗列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人物为中心,将写人与纪事结合起来反映历史情形。

编年体

以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的著史体裁。相传为孔子编定的《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西晋时发现的先秦史籍《竹书纪年》也采用编年体。后世的一些通史,如《资治通鉴》也采用编年体。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的细节,对于各时间点所发生的众多历史事实形成全面的认识。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

纪事本末体

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集中在一起,按时间先后叙述,其优点是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突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断代史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班固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记录西汉一代的历史。二十五史中多为断代史。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中,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

通史

在断代史基础上产生的史书,是指连贯地记述多个朝代历史的史书。通史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具有近似于百科全书的性质。它叙述的内容广泛,包罗各种重要事件和重要课题。张舜徽先生指出:“就叙事方面而论,有了通史,便可综合群史,删繁就简,写成有系统有条理的本子,可以简省学者的精力和时间。”这就是说在叙述中要清晰地体现历史发展脉络,给人以整体的认识。

政书

又称典志,专详典章制度的史书。它广泛汇集政治、经济、文物、制度方面的材料,分门别类系统地加以组织,并详述各种制度的沿革等。从《史记》的“八书”、《汉书》的“十志”发展而来。中唐杜佑编纂的《通典》是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史。此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郑樵的《通志》都是同类著作,三书合称为“三通”,为政书的代表。清代又先后编同类政书,形成了“九通”。

方志

又称地方志,简称“地志”,是以地区为单位,综合记录其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有三类:一为全国性的总志,即记载全国各地的疆域沿革、风俗、物产、城镇、人物、名胜、古迹和艺文等;二是地区性方志,如省志、州志、县志、厅志、乡土志等;三是专志,指山水禅林、寺庙、书院、游览胜迹等的专门志书,如《庐山志》、《灵隐寺志》等。宋以前是方志的形成期;明清两代,方志编修形成风气,方志趋于鼎盛。地方志可以视为有关一个地区的综合性的百科全书。

《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八个诸侯国的历史。内容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其中偏重记录言论,记事较为简略。《国语》作者相传为左丘明,过去曾把它称做《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国语》有鲜明的民本思想,文笔平正朴实,如《周语上》中记周厉王压制言论自由后召公予以劝谏的一段,就以简洁朴实的风格受到历代文章家的肯定。

《战国策》

记录战国时代历史的国别体杂史。据记载,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战国纵横家言的写本,原名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长书。这些写本内容混乱,文字残缺。刘向按照国别予以编订,因其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因此定名为《战国策》,沿用至今。此书写得活泼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如《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是此书中有名的片断。

《史记》

原名《太史公书》。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著,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在获罪受腐刑之后,仍然忍辱含垢,坚持完成这部旷世巨著。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因为它在史学方面创造了“纪传体”形式,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构成,而且它是贯穿我国三千年左右历史的通史,从黄帝一直写到司马迁生活之时,实现了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意图。在叙事方面,司马迁发扬古代“直书无隐”的良史精神,不避权贵,不怕罪祸,赞美不夸饰,揭露无隐情,后人誉之为“实录”。这些对后世史家有示范作用。而从文笔来看,司马迁自觉不自觉地将自身的身世遭遇、孤愤情感渗透到有关人物中,所以,作为史学名著的《史记》很多内容都饱含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后代许多文人把它当做文章来读。

《汉书》

又称《前汉书》。中国第一部断代史,东汉班固撰,班昭和马续续补。主要记述西汉一代的史事,与《史记》并称为“《史》《汉》”。内容上,凡《史记》已有完整记载的,多直接抄录《史记》,文字略有精简,部分篇章作了较大的剪裁、增益等处理。《汉书》也采用纪传体体裁,但没有“世家”,《史记》中的“书”改为“志”,形成本纪、表、志、列传四部分。叙事上,《汉书》与《史记》的情感奔放、气势雄健不同,整体上显得严谨而典雅,记事首尾完整,取材和处理严谨而详备,表达细密而整饬,受到历代许多文人的喜爱。据说,北宋苏舜钦没有下酒菜的时候,便读《汉书》一页喝酒一口,传为美谈。

《后汉书》

廿四史之一,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纪、传两部分,南朝宋范晔撰,“志”这部分为晋司马彪著。记载东汉一朝的历史。《后汉书》突出特点在于设置了9篇类传,分别为循吏、酷吏、儒林、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在思想倾向上,作者重义崇德,所以书中宰相、公卿写得少,记得略,而像郑玄这样的品德高尚的学问家,像李膺、杜密等在党锢之祸中遭受打击的节义之士,还有像严光、向长等隐士逸民,谯玄、李业等独行之士,却特加表彰。此书在弘扬正气、敦励志节方面给后世的影响是积极的。

《三国志》

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晋陈寿著。此书包括《魏书》、《蜀书》、《吴书》三个部分,尊魏为正统,故仅《魏书》有纪、传,而《蜀书》、《吴书》则只有列传。但在记载时,陈寿还是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情形。此书文笔简洁,记事翔实,取材严慎,为历代史家所重视,将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此书叙事非常简要,南朝宋裴松之为其作注,增补了很多重要史实。有了裴注之后,《三国志》的价值更大了。

《晋书》

唐贞观年间(627-649)官修,记载西晋和东晋的历史。房玄龄主持,唐太宗御撰《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四篇的“论”。此书的缺点是忌讳较多,取材的时候,又常将“小说家言”采入。但从文笔看,此书不仅喜采录《世说新语》事,而且用语造句也与它接近,隽永、清约的风格,使此书有较强的可读性。

南北各史

记载南北朝历史的有10部史书,其中梁沈约编纂的《宋书》、梁萧子显编纂的《齐书》、唐姚思廉在父亲姚察旧稿基础上编纂的《梁书》和《陈书》以及唐李延寿编纂的《南史》,合称“南朝五史”;北齐魏收编纂的《魏书》、唐李百药编纂的《北齐书》、唐令狐德棻编纂的《周书》、唐魏徵编纂的《隋书》及唐李延寿编纂的《北史》,合称“北朝五史”。另外,《南史》与《北史》又合称为“南、北史”或“南北二史”。其余八书,合称为“南北朝八书”。

两《唐书》

《旧唐书》原名《唐书》,五代后晋时官修史书。到北宋时,宋仁宗认为《唐书》浅陋,下诏重修,修成后名《新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撰,曾公亮监修。其中,“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纂,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两《唐书》相较,《新唐书》在文笔上显得更为省净,文笔更佳;《旧唐书》文字较为芜杂,缺少剪裁。在体例上,新书也比旧书更完善。但是,《旧唐书》较注重搜罗资料,其史料价值优于《新唐书》。

新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宋初官修,记五代史事,因本之实录,记叙颇详。但原书已佚,现行本是清人从《永乐大典》等书中所辑。《新五代史》,欧阳修撰,是唐以后唯一的一部私家撰写的正史。欧阳修仿“春秋笔法”,在对历史评价时,态度严正,严格贯彻作者的褒贬之义。各篇末尾的“论赞”寓感慨于议论说理之中,几乎都可独立成篇,如《伶官传》后的论赞就常作为优秀的文章选入各种文选中。

宋辽金三史

《宋史》、《辽史》、《金史》,均为元代官修史书,脱脱监修。《宋史》是正史中最庞大的一种,共496卷。列传包含了2800多人的传,规模是空前的。此书最被人诟病的是材料多而芜杂,缺乏剪裁。《辽史》成书仓促,内容阙略,但因这段史事很少有他书记载,故仍然是研究契丹族与辽代历史最可靠的文献。《金史》编纂更为严谨、细密,是三史中评价最高的一种。

《元史》

明宋濂、王祎主持修纂,记述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与灭亡的历史。由于修书时间仅百余日,过于仓促,后人评此书为正史中最草率的一部。清人补修或改修的有多种,其中柯绍忞撰成的《新元史》成就最高,被认为堪与廿四史并列,因有二十五史之名。

《明史》

廿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清张廷玉等奉敕修纂。此书编纂时间长达60余年,在正史中位居第一。在众多参与修纂的饱学之士中,万斯同对此书贡献最大。此书一向评价很高,认为“体例谨严,文笔雅正”。其中的表、志都出自专家之手,水平很高。但它的缺点是由于立场造成的,如对于满洲的兴起,叙述暧昧,甚至隐讳其与明朝的臣属关系。

《清史稿》

中国最后一部王朝断代史。编纂者为近人赵尔巽、柯绍忞、缪荃孙等百余人,赵、柯为总纂。由于修书者多为清朝遗老,复辟思想浓厚,坚持站在清统治者立场来写,如称洪秀全为“粤匪”、郑成功为“海寇”,诸如此类问题不一而见。

《资治通鉴》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由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共同编纂。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3年的历史中,近详远略,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为最高。此书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如其中写淝水之战、写李愬雪夜入蔡州的部分,写得既头绪清楚,又充分展现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是备受称赞的好文章。

相关知识

【“资治通鉴”的含义】《资治通鉴》之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资治”意即为治国提供历史经验教训,“通”标明此书贯通古今的通史性质,“鉴”是借鉴之意。

中国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今天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显得比较突出,这是事实。但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一直在进行着。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域外文化在不断输入中国。

棉花的传入

我国中原地区原无棉花。先秦著作《穆天子传》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见西天有棉花。棉花长于地,可做衣被。我国新疆至迟在汉代已从印度引种棉花。据《梁书》记载,当时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国棉花种植就已很普遍。我国西南汉代开始植棉。广东、广西、海南的壮族、黎族是棉花和棉纺技术的传播者。但到南宋末年,江南才有较广泛的棉花种植,而优质棉织品仍来自闽广。元代以后,棉花继续北传,由江南而淮北;由淮水而黄河,与西北一路在河南相会,完成了棉花在中国南北传播的全过程。

芝麻的传入

芝麻原产地在非洲赤道。印度种植芝麻的历史悠久。伊朗种植的历史也很早,中亚芝麻就是从伊朗传入的。我国《本草经》记,芝麻是张骞通西域时从大宛(乌兹别克)引进的,称做胡麻,根据波斯语又译作巨胜。它含油量高,又称油麻、脂麻,或根据茎的特殊形状,称方茎。

西瓜的传入

西瓜的原产地在南非,公元前后,西瓜种植遍及南欧、西亚。大约公元8世纪以后,中亚开始有西瓜种植。先由回纥人在天山南北种植。五代十国时,契丹打败回纥,传入西瓜种。10世纪,在中国

三 域外文化的输入

北部地区比较广泛地种植西瓜。

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入

明末传入高产的粮食作物新品种番薯、玉米、马铃薯。清初推广种植,我国粮食总产量猛增。这三种作物原产美洲,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人到美洲殖民,把这三种作物传遍世界。

烟草的传入

明嘉靖年间(1522-1566)烟草从南亚传入我国两广,起初据西班牙语译做“淡巴菰”。后又经日本、朝鲜传入我国东北,称做“关东烟”。我国最早传入烟草,是作为一种新药,作麻醉剂。但随之,吸食烟草的习俗也传入了。到明末,张岱记道:“余少年不识烟草为何物,十年之内,老壮童稚,妇人女子,无不吃烟;大街小巷,尽摆烟桌,此草妖也。”反映明末江浙一带吸烟风气已极为普遍。

安息石雕艺术的传入

秦汉时代中国和伊朗的联系,是通过立国于里海东南的帕提亚实现的。帕提亚在汉代译称“安息”,自公元前248年建国,到公元3世纪初灭亡,在西亚和中国之间充当了文化联系的桥梁。安息的石雕艺术在汉代传入中国,出土的东汉西王母形象的石刻,被认为是安息艺术的翻版,而中国后世非常流行的石狮雕刻,也属于从安息等中亚地区输入的。

犁轩魔术的传入

张骞出使西域归国后,一些来自犁轩的魔术师、杂技表演者(当时称为“眩人”)也跟着来到了长安。犁轩即位于两河流域以塞琉西为都城的国家,为古巴比伦地区。这些来自犁轩的魔术与杂技艺人,擅长吞刀吐火、植瓜种树、屠人截马等特技。

玻璃器皿的传入

汉末以后,伊朗的玻璃器,特别是一些富有实用价值的食具输入到中国。伊朗玻璃器以它特有的圆形突出球面装饰和球面磨饰,在东方别树一帜,中国也成为它的销售市场。萨珊时期,伊朗玻璃制造业欣欣向荣,玻璃碗、杯、瓶是其大量生产的主要器皿。它们都在中国上层社会拥有了消费者。

佛教的传入

公元前2年,大月支国国王的使者伊存到长安,口授佛经给博士弟子景卢。这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中国主动求取佛法的记载始于汉明帝时期。当时朝廷派遣使者12人前往西域求法。公元67年他们同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同时在首都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就是今天还存在的白马寺。此后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播,到南朝梁以后,佛教便被中国各界所接受,并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祆教的传入

祆(xiān)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亦称拜火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祆教认为玛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创造等德行,也是天则、秩序和真理的化身。玛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而火是“无限的光明”。祆教原在中东广泛传播,但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阿拉伯人征服中东,祆教受到排斥,被迫东迁,部分进入印度,部分通过西域进入中国,并得到中国北朝皇帝的支持,唐朝建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唐武宗灭佛之后在中国绝传。

回教的传入

我国旧称的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即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初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一神教,与佛教、基督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史籍记载,回教传入我国是在公元651年。它传入中国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海路,一条是陆路。唐宋时期的早期传入,以海路为主;元代的大规模传入及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传入,则基本上靠陆路。元代,回教在中国最为兴盛,曾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之说。

四 中国文化的输出

中国文化由于发源早,发展成熟,因此很早就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这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和进步的贡献。

中国文化圈

又称为东亚文化圈,是指在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形成的文化群体。其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中华文化向朝鲜、日本、越南的传播有三个层面:(1)物质文化。主要是中国向这三国的民族迁徙所伴随的汉字以及稻作文化的传播;(2)精神文化:主要是儒学和佛教的传播;(3)制度文化:主要是官制和法制的传播。维系东亚文化圈的四根纽带是:(1)汉字的使用奠定共同心理基石;(2)儒学促进精神文化整合;(3)汉传佛教维系共同信仰;(4)天朝礼治体系维系区域政治秩序。

汉字在日本

公元284年,朝鲜百济王仁携带《论语》、《千字文》到日本,是汉字正式传入日本的标志。那期间,日本通晓汉字的人大都是大陆移民及其后裔。汉字传入后,日本朝廷诏敕、国史、诗文无不用汉字撰写。与此同时,古代日本还以汉字为模式创造日本文字,曾借用汉字作音符,写日本语。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都是中日合璧的准汉文作品。到9世纪,吉备真备根据汉字楷书的偏旁,创制了片假名;空海和尚参照汉字草书创制平假名。新创造的日本文字书写方式沿袭汉字直书从右到左的格式。日本文字中保留大量汉字,权威的《大汉和辞典》收汉字4.9万多,中国汉字几乎全部行用于日本。从明治时代起,日本朝野废除汉字的论调甚嚣尘上,对日文中的汉字逐步限制,而直到1981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汉字还有1945个。

汉字在韩国

朝鲜半岛历史悠久,但长期有本民族语言却无民族文字。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朝鲜,后来又采用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朝鲜语,形成“吏读文”。在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的积极倡导下,由郑麟趾等一批优秀学者,在多年研究朝鲜语的音韵和汉语音律学的基础上,于1444年创制了由28个字母组成的朝鲜表音字,称为训民正音。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韩国从专门使用汉字过渡到汉字与表音字结合使用。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后,使用自己的表音文字是爱国的表现。韩国政府成立后,规定政府公文全部使用表音文字。直到中韩关系正常化,特别是两国经贸关系的高速增长后,韩国掀起汉风,学习汉语和使用汉字成为时尚。

汉字在越南

19世纪以前,越南一直完全使用汉字(被称做“儒字”),凡官方文告、科举考试、史学、文学、医学著作均用汉字撰写。13世纪初,越南还借用和仿照汉字形式创造出俗字,称“字喃”(意为南国文字)。所造新字往往用两个汉字拼写而成,不过字喃之用,仅限于人名、地名、告示及通俗文对,至于著书立说、开科取士仍用纯粹的汉文。直到20世纪40年代,越南文字才由汉字过渡到全部使用拉丁拼音文字,而不再使用任何汉字。然而,越南那些古老寺宇和各处名胜的牌匾、当代生活中的婚丧庆典对联,汉字都是最常见的。

儒学的对外传播

中国文化对外影响,就精神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儒学的传播。儒学是中国文化圈内日本、越南、朝鲜古代正统思想,统治者奉为治国安邦的圭臬,老百姓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它同时也传入亚洲之外的地区。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就将《论语》列为世界十大名著的名单;美国国会图书馆论定《论语》为世界上译本之多、流传之广,仅次于《圣经》的典籍。而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获奖者国际会议上,75位与会代表经过4天的讨论,提出了16条以“面向21世纪”为主题的结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在日本

公元287年,《论语》就传播到了日本。此后日本历史上最贤德的圣德太子是儒学的忠实拥戴者,他所制定的《17条宪法》就以儒学思想为基础,第一条开头就是“以和为贵,无忤为宗”。圣德太子还广设国家学堂“学问所”,挂孔子画像于正堂,尊孔子为“先圣”,要求学生必修《论语》等儒学典籍。在第一座高等学院“总艺种智院”的书目里就有《论语》。到了德川时代,可以说只有不明白《论语》的人,而没有不知道《论语》故事的人。幕府统治建立后,《论语》又成为维护幕府稳定统治的有力工具。德川家康把朱子学定为官学,复兴学校,大量印发《论语》等书籍。他和以后的数代幕府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儒学在日本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日本学者林泰辅著《论语年谱》,记载古今有关《论语》的著作3000多种。

华瓷风靡世界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在公元16世纪以前,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极其有限。中国瓷器大都通过阿拉伯人转手运入西亚,部分传入非洲和欧洲。宋时,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上与黄金等价;明代,中国瓷器在美洲市场上贵如白银。那个时代的西方,金银易得,华瓷难求,瓷器成了宝中之宝。德国卡泽尼博公爵藏有一只素身瓷碗,珍如拱璧,镶以银座,几百年来成为这个家族的传世珍宝。墨西哥的西班牙贵族则以拥有华瓷的多少作为衡量财富和文化教养的标志。瓷器来自中国,欧洲人见到瓷器就想到中国,提到中国就想到瓷器。英国人称中国为China,原意就是瓷器。西亚、北非诸国亦如此,如土耳其语的瓷与中国是一个词,波斯、埃及都称瓷为秦尼,意思是中国的。中国把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完美统一的瓷器奉献给世人,因瓷而名传西方,有人称瓷器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茶走向世界

茶的原产地在滇西南。茶的药用价值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说:“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该书最晚产生于秦汉之间。以茶为饮料,已见于西汉王褒所写《僮约》中。至唐代,饮茶风气更盛,中唐陆羽所写《茶经》,堪称中国茶文化第一书。最早向西方介绍茶的是唐代来华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最早引进茶和茶文化的是中国文化圈内的国家。欧洲人知道茶是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对茶有两种不同的叫法,英语的tea、法语的thé,源于中国福建方言的茶,可见茶从福建经海路运往西欧。俄语茶称chai,源于汉语chá,这是中国北方茶字的读法,可见俄国从欧亚陆路获得中国茶叶。如今,茶园遍及全世界,茶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由于茶有利尿、抗菌、祛脂、消食、抗癌等功效,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