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汇流:18、19 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

 RK588 2019-07-28

      大航海时代开始以后,西方航海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得航海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冒险行动,促进了大规模的跨海贸易,也由此带动港口与航运业的发展。17 世纪晚期,清政府开海贸易,设立粤、闽、浙、江四海关。1757 年,清政府下令广州为向西方开放的唯一通商口岸,中国生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通过广州口岸源源不断输入西方。18、19 世纪,中国大量出口的外销艺术品反映了全球化进程下日渐扩大的东西方贸易需求,又充分展现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特性与艺术风格,成为中西交流的典范。

航海地图与仪器

      西方包含经纬坐标和投影变换的精确制图技术使之在远洋航行中优势明显。16 世纪西方绘制的最重要的两幅中国地图,一是巴尔布达中国地图,一是林斯豪顿远东地图。这两幅地图影响了欧洲整个 17 世纪。18 世纪以后,欧洲古典叙述性和记载性的地图,逐步被实测地图所代替,而西方对中国沿海的探索以及相应的地理测绘也蓬勃而起。

      多桅多帆海船的建造以及欧洲早期航海图的使用,提高了海运效率。但在15—17 世纪,航海定位长期沿用的仍是传统观察天体测定纬度的方式,虽然各种航海仪器和航海工具纷纷出现,但依然难以确定航船的精确定位。直至 18 世纪以后,西方实用数学与测量学迅速发展,且大量应用于航海,诸如罗盘、天文钟、六分仪等航海仪器的应用,使帆船时代的航海技术又有飞跃性的进步。

广州十三行与东印度公司

      1757 年,清政府撤销江、浙、闽三海关,实行番商“只许在广州收泊交易”的“一口通商”政策,使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西洋通商的口岸。18 世纪中期以后,广州以“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成为中西商品贸易的门户,以广州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明代航线的基础上扩展至北美洲、澳洲和俄罗斯,几乎覆盖全球。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管理对外贸易的中介,“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独揽中西海上贸易,寓贸易、管理外国人及文化交流的功能于一身,是中西经济、政治与文化交流的窗口。各国商船抵达中国海域后,先在澳门或伶仃洋面停泊,领取牌照,雇请买办和引水,然后驶入黄埔港下碇,船长和大班转乘舢板沿珠江上溯前往广州城外的十三行商馆区开展贸易活动。清代十三行商馆是外国商人在贸易季节暂住广州并与行商进行贸易活动的场所。商馆上层作居住用途,下层办公或存货,圆拱的廊柱及阔大的露台流露出浓郁的西方建筑风格。

      来广州进行贸易的船只,每年六七月间乘西南季候风抵达黄埔,完成大宗货物的采购和私人贸易订单传达后,必须在冬季的 12 月、1 月间乘东北季候风离去。如清乾隆广彩描金徽章纹瓷盘是私人定制件,底部墨书所示 :“Canton in China 24 Jan.1791”(1791 年 1 月 24 日,中国广州),记录了此盘的确切烧制时间和地点。盘上确切日期的出现,也以实物形式印证了清代广州口岸陶瓷贸易开展的周期。

      17—18 世纪,西欧各国的东印度公司推动着东西贸易的往来。以“哥德堡”号为例,这条 18 世纪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曾三次远航中国广州。1745 年 1 月11 日,“哥德堡”号第三次从广州启航回国,船上满载着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等约 700 吨货物。1745 年 9 月 12 日,哥德堡号在距哥德堡口岸约 900 米远的海域不幸触礁沉没。11 月 28 日,第一批打捞上来的 30 吨茶叶、80 匹丝绸和大量瓷器拍卖后竟仍然盈利,据估计船上装载的货物价值高达 200—250 万瑞典银币,可见利润之丰厚。

中西交互的外销瓷

      18 世纪初期的外销瓷以青花为主,后来出现了大量满足西方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的定制瓷,在器形与风格上和同时期行销于国内的瓷器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变化是中西文化交互的结晶。

      外销瓷的纹饰风格丰富,除了中国传统样式之外,受西方审美的影响极大。18、19 世纪盛行的费茨休风格外销瓷,主题是纯中式的,但在设计概念上却是西式的。中心是大奖章图案,周围环绕四个固定图案,经常是中国传统花卉,饰边由菱形、花卉、蝴蝶和方格混合组成。清乾隆青花花卉纹镂空果篮即是典型的费茨休样式,镂空错落有致,显示出工匠的精湛技艺。

      18—19 世纪的外销瓷为了满足西方不同的审美取向,题材上常见有宗教神话故事、人物肖像、帆船或港口、纹章等,清乾隆广彩西方神话故事图盘绘有希腊神话故事《巴利斯的审判》图案。广彩工匠模仿西方油画的技法来处理画面的明暗和远近,以表现人物的肌肉和服饰的皱褶,以达到某种立体透视的效果。而清乾隆墨彩马丁路德像盘则运用了西洋版画的技法,用细致的交叉线条来表现明暗关系,这类器物的画法与传统中国画技法明显不同。

      饰以欧洲贵族、皇家和公司纹章的纹章瓷,在 18 世纪达到了顶峰。清乾隆广彩纹章纹盘绘有英国东印度公司主席托马斯 · 桑德斯的纹章。托马斯 · 桑德斯曾于 1750—1755 年任印度马德拉斯圣乔治城堡英国东印度公司主席。

      定制瓷由中国工匠按照西方商人提供的种类、造型、式样、纹饰、工期等彩绘烧制而成。外销瓷的器型也随西方潮流而变。其中潘趣碗是典型的外销瓷,“潘趣碗”音译自“punch”,是调制潘趣酒的容器。18 世纪 50 年代开始,用外销瓷器盛装酒水饮料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一种风尚。

图① 清乾隆广彩纹章纹盘,口径 23厘米,高 2 厘米(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图② 清乾隆广彩开光西洋风景潘趣碗,口径 29.5 厘米,高 18 厘米(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图③ 清乾隆广彩开光西洋人物风景茶具,茶壶高 13 厘米,长 18 厘米,宽10 厘米;奶壶高 12.5 厘米,腹径 7.5厘米;罐高13 厘米,腹径7.5 厘米(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18 世纪至 19 世纪初,面对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日渐扩大的中西贸易需求,中西方互惠互利、互通有无,共同缔造了这一时期海上商贸的繁荣,维持了一段中西平等互利、友好交流的局面。大量中国外销艺术品凝聚着中国传统技艺与美学,走进西方社会,将东方风情融入西方的建筑设计、装饰艺术、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西方的社会生活通过商贸开始逐渐呈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西方科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各类知识以“海上丝路”为通道传播至中国。18、19 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品的流光溢彩,成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遗存,再现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波澜壮阔。

(文字:於燕燕 图片:李洋 刘学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