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季高原徒步需要哪些装备?

 yuanya321 2019-07-28

飞鹰走过3次典型的7、8月份高原徒步活动。

2007年龙眼探路,7月初,重装携带露营装备,全程露营和炊事。海拔从3000米到4800米不等,营地海拔最低3300米,最高4500米。全程无补给,原计划11天时间,最终8天8夜完成并在第9天凌晨出山。有向导,全程主要依靠向导带路以及帮助队员背负部分装备。

2014年8底月至10月初,重装徒步川藏线,携带了露营装备但帐篷一直未用(沿途补给、住宿都可以找得到)。海拔从3000米以下到5000多米的垭口不等。全程沿途有补给,共徒步42天,从成都走至波密。

2015年7月底,年宝玉则穿越,重装全程露营和炊事。4天完成,路途中有藏族牧民但未补给。海拔从4000米至4500米垭口。

这三次活动,都是典型:夏季、高海拔、背负露营和炊事装备、携带食物的徒步活动。并且我都有意识的观察队友和记录自己的装备情况,现将装备心得从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分享给朋友们。

首先,对于未去过高原的朋友们,要先了解高原的气候,多啰嗦几句:

高原上,其实很难分清春夏秋冬。即使是夏季,白天太阳晒着的时候可能穿短袖,晚上一起风穿羽绒都嫌冷。

高原上,小气候特别多。走川藏线时,就在一片大太阳的天气下,走了半小时中雨地带,前后都是太阳,就那一小段路是在下雨。记得第一次在拉萨时,突然下起小冰雹,前胸冷嗖嗖,后背还晒着太阳热哄哄,当真是冰火两重天。

加上很多朋友去高原时,会有高反情况发生,所以我认为:高原徒步的装备与低海拔装备之区别,主要在于服装。其次需要考虑睡袋的温标和帐篷的抗风性。

第一,先说衣:

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贴身层服装。一定要快干、穿着的触感好。以前我们都讲COOLMAX面料,现在我不太喜欢这种材料,原因是穿着触感不舒服。如果是容易出汗的大运动量活动我会单穿COOLMAX的T恤,但如果是在高原上徒步,湿度较低并且多数情况下气温不高,所以我会选择Polartec的POWER DRY面料服装,在快干、排汗、舒适性甚至保暖性上都较有优势。款式上我推荐半胸拉链式的长袖T恤,冷热交替时,用拉链来调节保暖性,很方便。并且高原上不论多热,穿长袖都不会感觉太热。

如果觉得POLARTEC的服装太贵,也可选择轻薄型的半胸拉链的抓绒衣来做贴身层的上衣,但缺点是出汗时不如POLARTEC快干,特别背大包时,会在背部抓绒衣贴身位置聚汗汽,湿湿的感觉。

略微普及一点儿高原温度知识,理论上来讲,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会下降6度。如果我们处在4000米海拔的地方,假设在同一地区海平面位置是夏季的35度,理论上来讲4000米海拔高度上温度会低24度,也就是只有11度。我们在高原上有时也会感觉很热,往往是日晒的感受,但温度不会很高。

中层保暖,例行的抓绒衣,特点是轻、快干,现在的抓绒衣便宜的几十元,要好的可以选择POLARTEC面料,价格几百至上千不等。普通抓绒衣的缺点,是起风时会直接吹透,带来风寒效应,所以起风时都会配合外面防护层服装一起穿着。

现在软壳很流行,说白了就是防风抓绒。可以选择这样的服装进行高原徒步活动,少带一件冲锋衣,很方便,穿着也很舒服。但缺点是,如果遇到下雨,还是要用雨披或是冲锋衣来挡雨。(目前市场上完全防水的软壳极少)

也曾有见到穿羽绒服来当中层保暖的,我个人建议不要这样选择,羽绒服的面料往往是选择高密度的布料,有些还会做压光甚至涂层处理,透汽性差。在徒步时的大运动量出‘汽’会导致羽绒服面料上的凝水现象,从而打湿羽绒,失去最好的保暖效果。

外层服装,也叫防护层,通常我们所讲的冲锋衣。早期我比较喜欢穿这种衣服,既挡雨又透汽,但现在很少穿,因为我个人来讲出汗量比较大,往往汗汽来不及透出去,反而会凝集在衣服内衬上,打湿中间的保暖层的抓绒衣。

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我常常是放弃外层的冲锋衣,会直接选择抓绒或者一件柔软的防风抓绒(软壳)。因为在天气晴朗的环境下,有时太阳晒在身上也会感觉很热,我也会选择只穿一件有薄薄绒感的长袖款贴身半胸拉链抓绒衣,虽然有时风吹着凉凉的感觉,但只要自己能挺得住,这样穿的透汽性让我非常舒服。

在川藏线徒步时,我用的是雨披+皮肤风衣,一件自己制作的双硅20D面料超轻雨披,最主要原因是它不到100克的轻量化。在实际使用时,同样也会凝水汽,效果并不比冲锋衣好太多。但是重量却是它的优势。

一般情况下,外面是穿皮肤风衣,不那么闷,下个小雨雪时也照用不误,只有雨大时才会上雨披。皮肤风衣重量轻、体积小,真正是个多功能的好服装。

在明年(2016)开始,我会选择超轻量化的薄款冲锋衣,目前这种轻薄款的三层冲锋衣,已经做到和皮肤风衣类似的轻薄,携带和重量都可以达到我的要求。年宝玉则穿越时,我儿子穿的就是这样一件超轻的冲锋衣,效果不错。

营地保暖,必是羽绒服最佳,尤其是现在新技术轻薄面料的羽绒服,携带体积和重量都很小。

裤子,无外乎是选择冲锋裤还是速干裤,两者我都有穿过,个人比较偏向喜欢厚一点面料的速干裤,原因依然是透汽性好。

内裤,强烈推荐带银离子的速干面料,速干、排汗、抗菌防臭,特别适合长距离徒步时,不能经常换内裤情况下非常有效。这一点我在川藏线徒步时感触最深。

服装说完,再来讲行走装备。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徒步靠的就是脚和腿。

鞋,肯定是需要防水的徒步鞋。龙眼探路时我穿的是一双高帮防水徒步鞋。川藏线徒步穿了2双,都是低帮的徒步鞋。年宝玉则穿越时,考虑再三最后选择了一双硬底的防水徒步鞋。不论是高帮还是低帮,在路况较差的环境下一定是硬底,否则长距离徒步会让你的脚痛苦不堪。而在川藏线上徒步时,因为一直都是较好的公路路面(偶尔会走一下小路),刚开始穿硬底的鞋反而把脚给磨了几个水泡,后来及时换了一双相对较软底的徒步鞋,才得以走下来后面的路。

配合鞋的,是袜子。驴友们都很在乎鞋,却忽略了对脚的贴身保护是来自于袜子。经常看到一些新驴穿着户外款式的鞋,却在里面配了一双地摊袜子。如果是我,会更倾向于选择买一双500元的鞋但要配两双100元的好袜子。

袜子的材质,首选肯定是羊毛材料,优点是吸湿、快干、触感好、与人体亲和力好、保暖,缺点是价格略贵些。其次可以选较柔软的尼龙CORDURA材质,优点是柔软舒适,价格比较适中。再次可选大家最熟悉的涤纶COOLMAX材质,优点价格便宜、吸湿排汗,缺点是触感较前两种都较差、亲和力不好。在袜子结构上,类似这种有强度的活动,一定要选择袜子里面有毛圈的产品,毛圈的结构,不仅可以缓震,同时在吸湿排汗功能上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毛圈越高越好,当然毛圈越高的袜子价格也会越贵。

除了袜子,配合鞋的还有一个神器,就是卫生巾。在川藏线徒步时,它给了我太多帮助,功能与毛圈袜相同,都可以起到缓震保护脚的作用,而它的吸湿功能我想就不必多讲了吧。直接粘在脚垫上面使用即可,简单方便。选择时,最好是厚型(走时间长了后会压得很扁),带护翼(可以翻到鞋垫下面粘住,否则有可能走久后被磨得翻边起来,粘住你的袜子很不爽),不要表面像德芙一样太丝滑的(新卫生巾刚用时会有点儿滑脚)。对于男同胞来讲,最麻烦的是不能拆包去对比,如果没有太多经验的话最好厚点脸皮找女生讨教经验。

营地鞋,多数情况下,我会选择一双最轻的拖鞋来做营地鞋使用。因为虽然在高原,但春夏季节,温度并不会冷到受不了,真的到了晚上很冷时,我就钻帐篷里去了。能够在营地放松自己的双脚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这个是我必备的装备。以前曾考虑可能要过河之类的环境,想是否要带户外沙滩凉鞋,但其重量让我望而却步。现在用的是一双超市买的最轻的拖鞋200克左右,价格也只有10几块钱,坏了或者丢了不心疼。

第二、民以食为天

不论食是不是天,反正我们都知道不吃会饿死。

在户外,吃饭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欧美人比较方便,他们习惯了冷食,拿起个面包就解决一顿。中国人往往习惯于热的食物,最好再有些汤汤水水的,所以在炉、锅类的产品上,往往在轻量化选择上就有些吃亏。

我是出行必带气罐和炉头。之所以不喜欢酒精炉,因为不喜欢带酒精这种燃料,同时无法提供大火快速加热。之所以不喜欢油炉,是因为操作太麻烦,对于我这样的懒人而言还是开气点火更方便一些。如果更长距离的徒步活动,其实油炉还是个很好的选择。

这三次活动,都本着轻量化、少带、够用即可的原则,使用KOVEA的CAMP3钛炉头,重量60克。龙眼和年宝穿越活动,因为是团队活动,另带有大炉头,所以基本是做为备用炉头携带;川藏徒步,一路有补给和小卖部,同样也做为备用炉头。如果是独行或者2、3个人,我一定会带个类似CAMP4这样的分体式炉头,虽然重量大一点儿,但稳定性好很多。

套锅,这玩意已经很久没用过了,现在出行基本上就是2个钛杯。大的钛杯当锅用,煮面、盛饭都用它,泡一袋方面便正好大小;小钛杯用来喝茶。两件的重量200多克。

筷子或叉勺,通常我都会带,反正也没多少重量。

食品方面,各人有各人的喜好。我多数情况下还是选择方便面几袋,加上一些脱水蔬菜,够吃也能解决基本营养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都属于脱水食品,重量非常轻。随身再装一些巧克力或是果仁或是牛肉干之类,可以补给能量的食品(我个人对能量棒之类的食物无爱),随时饿了就拿出来吃几粒。

第三、再说住帐篷,我们野外的家

帐篷,这三次高原徒步,都有带帐篷。川藏线徒步,考虑到帐篷只是用于紧急备用,主要还是住店,所以选择带了一个最轻不到800克、体积最小的双层单人帐。

龙眼和年宝玉则穿越,则是明确知道每晚都要露营,所以既要考虑轻量化,同时也要考虑舒适度,龙眼穿越时,带的是三季野营双人帐;年宝穿越时,则是全队中有7个人带了2顶大的四人帐篷,重量在4KG左右可住4人,拥有一个巨大的门厅,每个人分摊重量只有1KG多点儿,所以在重量上还算不错,因为有很大的门厅,所以把团队活动用的天幕给省掉了。去年我的朋友凌桑去徒步年宝玉则时,也是带的这顶假日4人帐,每晚都遇雨,所有路上遇到的驴友都很羡慕他们有这么个大帐篷,可以在里面活动、聚餐、做饭、侃大山······

在高原上徒步露营时,帐篷的选择总的原则首先是尽可能的轻,当你能少背几百克在4000米高海拔上气喘吁吁的行进时,你一定会庆幸自己的选择。其次是防风雨的稳定性要好,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会有一阵狂风暴雨,年宝玉则的徒步第三天晚上,一直晴朗的天气下突然雷雨交加,狂风大作,若不是风绳全部打好,很是怀疑帐篷能否顶得住。很多时候、驴友们往往都不太会关注帐篷的透气性(或者说是通风性能),我带过不少次高海拔队伍(包括登山队),有一些驴友的高反我认为帐篷里面太闷、不透气是诱因之一。

睡袋,肯定是木乃伊式的。有钱上羽绒,省钱就选棉的。

睡袋温标我认为选择舒适温标和限定温标在0度到零下10度左右的睡袋,有些女孩子如果特别怕冷的话,再低个2、3度就也够了。这里请特别注意,睡袋温标国际上是有个标准的,叫‘EN13537’温标检测标准,很多国内的睡袋温标实际并没有经过欧洲实验室的温标检测,以至驴友圈里有一些误传‘温标是不准的’、‘温标不要去参考,都是唬人的’、‘在温标基础上要加上5度(或10度)’之类的说法,如果一条睡袋的温标是正规经过欧洲实验室EN13537检测的数据,其数据还是很值得参考的。关于欧洲人比亚洲人耐寒这一点上,我曾听到过一个3000人取样耐寒测试的对比实验,最终的数据是欧洲人比亚洲人在耐寒能力上要好2.9度。

睡垫的选择,我自己也经常摇摆不定。

物理发泡垫比较轻,好的垫子可以在400克以内。同时也不怕坏,缺个角也照样用。R值相对较好。这些都是它的优点,但体积巨大携带不便。

自充气垫(我指的是较好的TPU面料全贴合的垫子,非那种低档PVC面料以及点式固定的所谓自充气垫),最轻的也得将近500克,普通的都在6、7百克,其重量大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但是睡眠舒适度很高,压缩后携带体积很小,都是它的优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我会另带一个椅套,在营地用自充气垫配合做椅子使用,当负重一整天后,晚上能有一个这样的椅子靠、坐,那绝对是一种超级享受。

我在徒步川藏线时,考虑不会经常露营,加上时间长担心睡垫会坏的可能性,用的是物理发泡垫。在龙眼和年宝玉则徒步时,则带了超轻型的自充气垫(470克)和一个椅套(200克),为的是露营时有一个良好的休息条件。

露营的辅助装备:

椅套,超轻型的椅套大概200克左右重量,可以承受200斤的体重正常使用。我每次露营用到它的时候,都会吸引队友们的‘试坐’,说白了就是抢啦。满意度100%,可惜这个装备太过冷门,中国能买到的超轻型椅套,就只有THERMAREST和KAILAS的是在250克以内。

睡袋内胆,我在川藏徒步时,除带了一条轻型羽绒睡袋外,额外带了一条睡袋内胆,以保证我在住小的村镇旅馆,卫生条件不好时的干净。睡袋内胆目前市场上也有很多品牌了,我在实际使用后,强烈建议要买那种弹性好的产品,能够让你一晚上睡得很香。

气枕,无论是哪种徒步,我只选轻量化的、但是要自己吹气的枕头,重量从60—100克之间。以前曾为了节省重量,不带气枕,晚上睡觉时,用防水袋装上衣服来垫脑袋。后来发现不划算,我可以将内衣和保暖衣服塞在睡袋里,冲锋衣裤和羽绒服盖在睡袋上,这样我的睡袋就可以轻上几百克,而换来的只是多带一个几十克的枕头。气枕在选择时,要特别注意表面是不是太光滑,很多面料表面太滑,睡起来容易掉下去,弹性面料的气枕睡着最舒服。

说到枕头,多啰嗦几句。见过登山伙伴各种奇葩的枕头招数,有用铝合金或不锈钢水瓶、水壶当枕头的(我睡不了,肯定会滑掉,难度系数太高)。有用登山鞋晚上当枕头的(和我同帐的家伙直接被我踢到外面去了)。有用背包横着当枕头的(仅限小个儿朋友招数,我也用不了,身高太长本身帐篷长度就不够了)。也有直接空着不垫任何东西睡的(难道不怕颈椎病吗?)······我也尝试过其中一些方式,最后还是选择了气枕。朋友们如果有兴趣,不妨可以尝试一下,如果能成也可以省下几十克的重量。

第四、行,背包走天涯

不断有朋友问我需要多大的一个背包合适去这样的线路。其实,很多时候背包的大小和我们其它装备的重量、大小有关。以我目前的装备清单,倾向于轻量化但绝不是极端UL的情况下,龙眼和年宝的高原徒步所有装备在一个60L左右的背包里可以装完(帐篷是住的几个人分摊),川藏线因为携带的食物较少(仅仅是紧急备用食品)所以走下来后我认为一个50L的背包其实就够了的。

当然,如果你的装备本身比较重和大,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记得早期我刚开始去山里徒步时,周末2天的活动,我背一个75L的包还要外挂很多东西,包括有防潮垫、水壶、工兵产、对讲机等等。

在考量自己的背包容量需要时,首先考虑自己的睡垫和睡袋、帐篷这三件装备的体积,然后再考虑自己的炉、锅和根据自己习惯会带的食物情况。在不能精确判断时,我个人建议是选择略小的,刚开始玩时,如果包里面装不完就先外挂。多数情况下,当你玩了一段时间后,你的装备选择和更新会越来越轻量化,同时你也会清楚自己有哪些装备是不需要的将来会精减。所以我建议选小不选大。

第五,防护类,小配件大作用

说到防护类配件,肯定先想到的就是帽子。在高原上,除了有檐的帽子遮阳外,脖子、脸都需要遮阳,所以‘鬼子帽’会是最佳的选择。如果还担心,可以选择后面有护脖、前面有护脸的帽子。

另有一种选择,是我比较喜欢的,就是一顶有檐的棒球帽(或圆边帽)配合套在脖子上的无疑头巾来遮阳。当天气变化时,无缝头巾可以遮在脸上或者拉下来只围在脖子上,变化比较方便和快速。徒步川藏线时,我给自己设计了一款带头巾的棒球帽,可以算是比较典型的使用方案。

保暖帽,通常在夜晚会比较冷,经常会要穿到羽绒服。所以我会另带一顶保暖的帽子,一般都是选择抓绒帽,相比起一顶款式漂亮的线帽来讲,抓绒帽更轻、保暖性更好,并且洗后干得也快。

无缝头巾,绝对神器,乃高原徒步、登山、旅行、骑行必备之良品。除了护脖、护脸以外,我还会在徒步时手腕上缠一条用来擦汗。有时在营地,晚上冷的话又没有带保暖帽时,也可以用它做成帽子戴。

护膝,如果是大强度、或者长距离徒步的话,一定要带。就算你现在很年轻,膝盖好,也最好带着。因为膝盖损伤很多是不可逆的,提前保护总比将来出问题好。护膝我用过几种不同的,但都不喜欢那种束缚的感受,所以一直都对它比较抗拒,现在用得较多是缠绕式的,价格低、损坏快,但是使用时相对比较方便,而且束缚感不是那么强烈。

登山杖,和护膝一样,对我们的膝盖保护非常重要。尤其是长距离徒步时,它对体力、平衡各方面的帮助更加明显。登山杖有带减震和不减震两种,各有优劣,我个人比较喜欢带减震的杖,特别是在走川藏线时,减震效果对于在硬硬的水泥路面上每天不断重复几千上万次的点击支撑,不会让自己的胳膊太难受。

手套,在春、夏季高原徒步时,一双薄点儿防风抓绒手套是最合适不过的,如果是有弹性的则更舒服。普通抓绒手套也可以凑合,但是起风时容易穿透会冷,特别是下小雨、小雪时,防风抓绒手套会好很多。

袖套,我个人是从来不用的,因为不怕晒。看到过有几个女孩子穿短袖时,会戴袖套。可选的装备,颜色最好选择深色,防晒效果好些。

太阳镜,很重要。特别在遇到要过雪地的时候,如果没有太阳镜,时间久的话会对眼睛造成伤害。虽然在夏季,也经常会遇到有雪的地方,包括我们看风景时在高海拔上也经常会看雪山。选择时,UV镜是首选,会让你看风景时,天更蓝、云更白。

润唇膏,我不知道这个能不能算防护配件,虽然我自己从来不用。但是很多朋友都会带,以防止唇裂。对于这个‘装备’,因为我自己从不用,不能给出任何建议。

头灯,因为徒步中都有可能会遇到走夜路,事实上这三次活动都有走夜路的情况。所以头灯最好选择双光源的,并且电池一定要有备份,想象一下在被逼夜晚行进时,摸黑走路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情。

最后,关于川藏线徒步装备,可以参阅贴子:http://bbs.8264.com/thread-2277020-1-1.html,有详尽的介绍。

装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用习惯,此贴,仅代表飞鹰的个人爱好。在总的原则上,是经济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买好的、轻量化的装备,特别是长线的徒步活动,每重哪怕10克在心理上都是一种负担。

希望此贴,能够给准备去高原上徒步穿越的朋友们一些行前准备的帮助。

2015年9月飞鹰

最后YY一下,以前在低海拔野营时,帐篷里吃过火锅,山顶上包过饺子。这次年宝徒步,在高原上带了面粉和菜上去,吃了顿饺子。今后,我是朝着吃货的方向努力发展去了。

注:本文内容由小编整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