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中天:最厉害最牛的还是秦腔

 伟天英 2019-07-28

《大话方言》是易中天的一部别具特色的文化著作。在书中,作者通过“南腔北调”“朝秦暮楚”“东拉西扯”“死去活来”“张冠李戴”“指桑骂槐”六个部分,对中国各地方言文化进行全面考察。其中在第一章“南腔北调”中讲到了北方与南方戏曲在说法、唱法上的不同,而且还专门提到“最厉害最牛的还是秦腔,它不是“戏”也不是“剧”而是腔”。为什么易中天要说秦腔最牛呢?一起来看:

易中天:最厉害最牛的还是秦腔

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北方人唱的是燕赵悲歌,苍凉激越,声遏行云,气吞万里;南方人唱的是吴越小曲,玲珑剔透,凄婉隽永,韵味无穷。歌变剧(歌剧),曲变戏(戏曲)。所以宋元时期的戏剧,北方的叫杂剧,南方的叫戏文,这就叫“北剧南戏”或“南戏北剧”。

易中天:最厉害最牛的还是秦腔

黄梅戏剧照

戏剧戏剧,戏和剧,都有嬉戏娱乐的意思,它们原本是可以通用的。但北方人更喜欢剧烈的剧,南方人则更喜欢游戏的戏。在这方面,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固执。北方人只不过“剧”字用得多一点,有时也说“戏”。南方却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还拒绝使用“剧”这个字。一应与戏剧有关的词,均以“戏”字命名,如戏子、戏台、戏园、戏班、古装戏、时装戏、木偶戏、文明戏。文明戏就是话剧,而电影则叫影戏。

易中天:最厉害最牛的还是秦腔

越剧剧照

1939年,上海的报纸上开始提倡“越剧”这个名词,可老百姓还是管它叫“绍兴戏”(绍剧则叫“绍兴大班”)。甚至京剧,原本也叫京戏,后来要普及国语,北方话占了上风,京戏才变成了京剧。但在南方许多地区,地方戏还是不叫“剧”而叫“戏”的,比如闽南的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就连“地方戏”这个词,也没人改成“地方剧”。反倒是,北方一些地方戏,不叫“剧”,而叫“戏”,如坠子戏(河南)、郿鄠戏(陕西)。于是,既有豫剧、越剧、川剧、粤剧、汉剧、楚剧、湘剧、赣剧、闽剧、沪剧,又有柳琴戏、辰河戏、采茶戏、花鼓戏、皮影戏、滑稽戏。南北“戏”“剧”之争,算是打了个平手。

易中天:最厉害最牛的还是秦腔

京剧剧照

但如果要较真,就会发现还是南方吃了亏。叫“剧”的都是大剧种,叫“戏”的则多半是小剧种。最有名的,也只有一个黄梅戏。其他就名不见经传。当然,最牛的还是秦腔。它不叫“戏”,也不叫“剧”,而叫“腔”。

易中天:最厉害最牛的还是秦腔

秦腔剧照

说起来秦腔也是有资格牛逼。京剧(还有汉剧和徽剧)里的“皮黄”(西皮、二黄)和秦腔都有瓜葛。秦腔从襄阳传到武昌、汉口,就变成了“西皮”;传到安徽桐城,就变成了“高拨子”;高拨子和吹腔在徽班中又演变成“二黄”。这西皮、二黄,汉调、徽调,北上进京一搅和,就成京剧了。看来这京剧也是“南腔北调”,秦腔自然也有资格不掺和什么“戏”“剧”之争,自顾自地吼它的“腔”。

易中天:最厉害最牛的还是秦腔

——节选自易中天《大话方言》

易中天:最厉害最牛的还是秦腔

在戏曲发展过程当中,秦腔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流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从历史和叫法来看,叫“剧”的都是大剧种,叫“戏”的则多半是小剧种,而秦腔的确最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